後記

關燈
疑,莉莉是一個藝術家,她最偉大的作品就是自己。

    她為自己勾畫了一個未來,并盡己所能去創造這個未來。

    我經常久久地注視格爾達畫的莉莉。

    畫裡的莉莉并非完全寫實(就像莫奈畫布上的草垛也是印象派),都是格爾達的解讀,有着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象征意味,顔色十分活潑跳躍(大量運用各種粉色、綠色和黃色)。

    不過這些畫都抓住了莉莉的靈魂與内涵,比我見過的任何本人的照片都要生動。

    世人就是通過這些肖像,首次見到了莉莉。

    我也是通過這些肖像,開始了解這個女孩靈魂中的一些色彩、輪廓和陰影。

     莉莉·易北的故事也關乎“愛”。

    在親密的關系中,我們表達,我們傾訴,我們宣洩許許多多的情感。

    我覺得,深入了解莉莉的關鍵之一,就是格爾達。

    在兩人的婚姻關系中,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親密的小港灣,港灣中的愛情,如此真摯,卻又如此脆弱。

    就是在這個私密的空間之中,莉莉首次出現。

    我非常好奇,格爾達為什麼能接受莉莉進入他們的婚姻,她是如何接受的,她在莉莉的變性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是出于熱愛與付出,關心和保護,還是格爾達有着更為複雜的動機和想法?莉莉成了格爾達的“缪斯”,出現在她最著名的一些畫作中。

    現在這些畫作價值不菲。

    格爾達通過莉莉,實現了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一些抱負和理想。

     莉莉·易北的故事當然也是身份認同的故事。

    如今,她早已化身為變性運動中一個标志性人物。

    在去世之前,她對《從男人到女人》(ManintoWoman)一書的作者描述了自己的豐富經曆,幫助完成了這本半虛構的傳記;她還接受了一系列的媒體訪談,再加上她本身的豐富經曆,在當時擴展了公衆對性别身份的認識和理解。

    從那時候起,她就激勵了很多變性人和同性戀者,摘掉面具,找回自己。

    莉莉很清楚,違心地活着,不如不活。

    我們到底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想讓别人怎麼看我們?這些關于身份認同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内心掙紮和鬥争的核心。

    如果有了答案,你就離徹底的解放和自由更近了一步。

    大概一個世紀以前,莉莉·易北幫助自己,找到了答案,攻克了這些難題。

    她在畫室裡擺好姿勢,讓别人給她畫了肖像,對全世界說,這就是我。

     ——大衛·埃貝爾舍夫 2015年9月 凱特琳·詹納(CaitlynJenner),原名為布魯斯·詹納(BruceJenner),美國著名電視人、前奧運金牌得主,2015年公開變性身份,從男性變為女性,并改名為凱特琳。

     LGBTIQ是女同性戀(Lesbians)、男同性戀(Gays)、雙性戀(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間性人(Intersex)與酷兒(Queer)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指的是性傾向,而跨性别則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性别身份。

    而“酷兒”由英文音譯而來,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有“怪異”之意,後被性激進派借用來概括他們的理論,含反諷之意。

    —譯者 Gerda,小說中寫為“Greta”(格蕾塔)。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