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叛亂

關燈
逼上梁山 周昌是個正直的人,但正直的人也得為人做事,也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不可避免地要為自己的利益着想。

    也正是因為如此,周昌上任後,和他直接有沖突的就是陳豨。

     這個陳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在分封大會時,他是被劉邦封為陽夏侯的。

    後來劉邦經不住戚美人的蠱惑封如意為代王時,由于如意太小,戚姬又舍不得讓她才八歲的寶貝兒子遠離自己去代地上任,于是陳豨的身份轉身一變,由“陽夏侯”變成了代國的“代相”。

     由于如意還是個小孩兒,代國之地就是陳豨說了算,說白了,他就好比是代王。

    也正是因為這樣,代地的英雄豪傑無不對他敬重有加。

    而陳豨又禮賢下士,因此更得人心。

    就這樣,陳府門前每天都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門庭若市。

     周昌來了之後,他代替了陳豨的地位,成了代相。

    而陳豨光榮地退居二線去了。

    饒是如此,陳豨并無怨言,相反他對周昌還是很敬重的,還經常去“問候”這個新代相。

     然而,陳豨如果像普通人一樣去找周昌,以周昌的為人和性情自然是很樂意,但問題出就出在,每次去周府,陳豨都太過重視自己的禮儀了。

    他每次随行的人員都有近千人,車子近百輛,場面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牛。

     這樣壯觀的場面着實讓周昌吃驚啊!他經常在劉邦身邊,就算皇帝出巡也不過千把人,而這個陳豨的出訪竟然可以跟皇帝相媲美。

     第一次,周昌除了驚羨外,并沒有其他的想法。

    第二次,周昌除了感慨外,也沒有其他的想法。

    第三次,周昌除了驚羨和感慨外,就有了其他的想法了。

    周昌再也坐不住了,馬上趕到京城去見劉邦,并且以密談的形式說出了陳豨的“作風問題”。

     劉邦聽說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受到了挑釁,怒不可遏,于是下令禦史府(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檢察院)全權負責調查這件事。

    禦史府的官員們一番忙碌的調查後,得出的結論和周昌的幾乎一模一樣:陳豨很多舉動反常,似有造反之意。

     陳豨很快知道了劉邦派人來秘密調查的事,他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是他馬上召開了一次内部政治會議。

    會議一開始,陳豨就抛出劉邦調查他這個話題,問他的部下該怎麼辦?他手下這些門客正唯恐天下不亂,馬上給陳豨舉了兩個例子來告誡他。

     1.韓信在楚漢之中起到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作用,還被除去了封國降為侯,現在還“軟禁”在京城中,空有侯名,什麼事都不能做。

     2.原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根本就沒有反意,還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除去了封王降為侯。

     兩個例子一舉出,陳豨的心頓時涼了半截,都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劉邦都對他起了疑心,那他還坐在這裡幹什麼,難道坐等劉邦揮刀來砍自己的頭顱嗎?思來想去,陳豨最終決定:造反。

     當然,他反之前,還想去說服一個人,隻要這個人肯和他聯手,那麼他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加大。

     這個人就是淮陰侯韓信。

    統軍百萬的帥才,帶兵打仗,戰無不勝,天下英雄無人能出其右。

     于是他派一個說客對韓信進行了說服工作。

    韓信看完陳豨的信後,半晌才說出這樣一句話來:當初我兵權在握,謀士蒯徹勸我反叛,那時如果反,可能現在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但當時我都沒心動。

    現在天下形勢已定,我不想再蹚這渾水了。

    說客說服不了韓信,眼看交不了差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去說服韓信的兩員部将王黃和曼丘臣。

     陳豨當年就和王黃、曼丘臣有過深交,他們都不滿漢王對主子韓信的态度,此時見主子不心動,他們兩個卻不願一輩子被“軟禁”在府上,于是決定去和陳豨一起再幹出一番大事業來。

     就這樣,說客這次也沒有白來,他雖然沒有完成說服韓信的既定任務,但好歹還是帶回了王黃和曼丘臣兩員猛将(韓信的心腹)。

     一場叛亂一觸即發。

     就在陳豨密謀造反的時候,劉邦也沒有閑着。

    他忙得很,因為他痛恨也深愛着的父親劉太公去世了。

    之所以說痛恨,是因為當年劉太公對他太有偏見了,總是看不起他。

    他甚至還清楚地記得,父親當年那句常挂在嘴邊的“不務正業的小子”,像一片烏雲揮之不去。

    那個時候他對父親是有看法的,說白了,他心裡還帶着些許恨意的。

     那一年的元旦,劉邦舉行了朝中盛宴,劉太公作為太上皇自然也參加了,酒席上的劉邦突然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來,心中有點泛酸,于是乎,他就對劉太公說了這樣一句話:“記得在家時,父親大人總是說我不務正業,還總是說我不如二哥,父親大人,現在你覺得你兩個兒子誰的産業大呢?” 太上皇很是尴尬,隻是笑笑,什麼也沒有說。

     但父親畢竟是父親,母親早逝,對于劉邦來說,他隻有這麼一個父親了。

    因此,他原諒了父親當年的“過錯”。

    為此,他還為這個可愛的父親建了一個“仿中原裡村”。

    讓父親住在宮中也像回到了家鄉一樣。

     種種迹象表明,劉邦都大有對父親越來越好之迹象,但就在這時候劉太公走到了人生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