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穩固政權

關燈
目标直指韓信 項羽死後,天下英雄都歸附劉邦。

    至此,天下歸一,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帶領文武群臣回到了定陶。

     《三國演義》中有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當時參加“論英雄”的隻有曹操和劉備,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身陷囹圄的劉備吓得大驚失色,手中所執匙箸掉落于地,最後還算他機敏,借雷閃之故掩飾了自己的失态。

     劉邦到了定陶後,也來了一次“月夜煮酒論英雄”,隻不過這次“月夜煮酒”的隻有他一個人,沒有任何人參加罷了。

    圓月當空,劉邦獨坐在後宮的木藤架下,一張小圓桌上放了美酒一壺,點心幾盤。

    侍女為他斟好酒後,垂首靜立于劉邦身旁。

    劉邦朝侍女揮了揮手,侍女便識趣地退去了。

    他端起桌前的葡萄美酒一飲而盡,并沒有喝下美酒後的陶醉感,相反,臉上的陰郁之色更加沉重。

     劉邦擡起頭,望着天上那輪皎潔的明月,沉思良久。

    這天下雖然大勢已定,但此時他的心裡并沒有感到輕松和快樂。

    他突然悟出這樣一句話來: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因為此時他老是想着一個人,一個令他頗為頭疼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韓信。

     如果放在十年前,論天下英雄,在劉邦眼裡隻有他和項羽可以稱英雄。

    然而,此時,一代枭雄項羽随風飄逝後,韓信身上的光環逐漸放大,而且越來越大。

    韓信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在平定各諸侯的戰役中他東征西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再厲害的英雄在他面前也顯得不堪一擊。

    而且在垓下同項羽最後大決戰時,正是他的“十面埋伏”,讓“孤獨求敗”的項羽徹底領會到了失敗的痛苦滋味。

     項羽死了,韓信卻還活着,這讓劉邦犯難了,他現在的兵權還被這個最具威脅的人掌握着,怎樣奪回兵權是當務之急。

     情難測,費思量。

     這次“月夜煮酒論英雄”後,劉邦意識到了事态的嚴重性,他馬上召來張良和陳平,進行了一次三個人的密謀。

    因為是在密室,這次對話的具體内容我們已無從得知,但是我們隻要明白他們的話題都是圍繞韓信在進行就足夠了。

     事後讨論的結果是,劉邦并沒有直接叫人去捉拿韓信,直接砍去他的人頭。

    而是實行了“明升暗降”的調令手段。

     其實當時劉邦這樣做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試想,垓下一戰,劉邦把手中的兵權都交給了韓信,并且在韓信深思熟慮的“十面埋伏”下徹底打敗了項羽。

    人家立了大功。

    如果你直接去幹掉他,不但于天下人說不過去,萬一韓信怒而造反那就是引火燒身了。

    來硬的實際上并不是什麼好辦法,因此,劉邦采納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慢慢地剝奪韓信的權力,一點一點地把他削弱的隻剩下骨頭最好。

     而此時的韓信還沉醉在垓下一戰中回味無窮,那是一場多麼酣暢淋漓的戰争啊!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完美的表演。

    劉邦的突然到來讓他從美好回憶中回過神來。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漢王的到來令他有種“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的恐慌感。

     果然,劉邦進了營帳後,幾句簡單的寒暄過後,便直奔主題了。

     “大将軍在滅楚決戰中功不可沒,這個我心裡有數。

    但是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工作的重心應該由戰争過渡到建設中去,現在正是建設國家的時候了,因此,将軍把軍符交出來,回到你的祖籍地(齊國)去,把那裡的經濟建設抓好才是當務之急。

    ” 什麼經濟建設不經濟建設,是想奪我的兵權吧。

    韓信隻覺一盆冷水潑身,是啊!這金光閃閃的軍符在手中還沒有握夠呢!想不到這麼快就要上繳了。

     但當時在君命不可違的情況下,他心中雖然不快,但軍符卻不得不交出來了。

    交出軍符的第二天,他正要起身去齊國去做他的“齊天大聖”,漢王的使者又到了,使者帶來了劉邦的新诏令,大緻意思如下:“楚國舊地雖然已經平定了,但戰争對那裡的影響最大,現在百廢待興,是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

    齊王(韓信)是楚生楚長的楚人,特改立你為楚王,以下邳為都,造福一方百姓。

    ” 韓信的心裡這時就像打翻了一個五味瓶,酸甜苦辣鹹都出來了。

     乍一看,當個楚王和齊王都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都是大力去發展新農村建設,用得着這般“為王消得人憔悴”嗎?事實上楚王和齊王肯定是有區别的。

     1.齊地的地理位置明顯優于楚地。

    齊地現在的地理位置最為靠近漢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