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内有藩鎮割據,外有異族入侵
關燈
小
中
大
趁火打劫的回纥人
史朝義名義上當了燕朝皇帝,可日子并不好過。
登基一年多來,他與各方唐軍數度交手,可基本上沒打過一場勝仗,不但沒把局面玩大,反倒把地盤越打越小。
史朝義感到了強烈的沮喪。
不過,到了唐寶應元年夏天,史朝義的心情卻忽然好了許多。
因為唐玄宗和唐肅宗在短短十幾天裡相繼駕崩,李唐朝廷忙于内部的權力博弈和利益重組,自顧尚且不暇,短時間内肯定是騰不出手來對付史朝義了。
史朝義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直入關中,襲取長安。
當然,光憑史朝義本身的力量是肯定不夠的,他必須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同盟。
放眼天下,誰可以做他的同盟呢? 史朝義的答案是:回纥人。
是的,回纥人。
雖然這幾年來回纥一直是李唐的盟友,并且多次在戰場上對燕軍造成重創,但是史朝義堅信——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回纥人當初之所以跟唐朝結盟,唯一的原因就是貪圖唐朝的金帛子女。
既然如此,史朝義為什麼不能同樣以此相誘,讓他們跟自己結為盟友呢? 思慮及此,史朝義随即修書一封,派人送給了回纥的登裡可汗,說:“唐室相繼出現大喪,如今中原無主,可汗最好火速發兵,與我一同攻取長安,收其府庫。
”不出史朝義所料,一見到“府庫”二字,登裡可汗的眼睛立馬就亮了。
其實,早在史朝義發信之前,登裡可汗就已知道玄、肅二宗病殁的消息了。
他的反應和史朝義一樣,也是心癢難耐,蠢蠢欲動。
如今史朝義既然主動提出跟他聯手,登裡可汗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趁火打劫的大好機會。
寶應元年夏天,登裡可汗親率大軍南下,兵鋒直指關中。
此時的唐帝國由于連年戰亂,緻使州縣殘破,滿目瘡痍。
回纥軍隊一路南下,沿途所見幾乎都是一片廢墟,由此更生“輕唐之志”。
然而,當登裡可汗率部進至三受降城時(三城分别位于今内蒙古五原縣西北、包頭市、托克托縣南),令他尴尬的一幕發生了。
就在他大舉南下的同時,唐代宗李豫也已派遣使者劉清潭北上,準備與回纥重修舊好,請求發兵一同征讨史朝義。
可當劉清潭千裡迢迢趕到回纥王庭(今蒙古哈爾和林市)時,登裡可汗早已起兵南下。
劉清潭慌忙又掉頭往回趕,終于在三受降城一帶追上了回纥軍隊。
他立刻向登裡可汗呈上國書,稱:“先帝雖棄天下,今上繼統,乃昔日廣平王,與葉護共收兩京者也。
”(《資治通鑒》卷二二二) 登裡可汗就是當年的葉護王子,與當時的廣平王李俶曾結為兄弟。
雖說出于政治目的而結拜的所謂兄弟一文不值,但此時的登裡可汗也不免有幾分尴尬——畢竟人家剛剛登基,自己就悍然入寇,不僅有違道義,而且是師出無名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恰恰是李豫剛剛登基,權力未穩,才是趁火打劫的好機會!一想起長安的“府庫”,登裡可汗的眼前總是金光閃閃。
要是不趁此機會狠狠幹他一票,登裡可汗實在是心有不甘。
更何況,他這次幾乎把回纥的精銳之師全都拉出來了,這些兄弟可都是眼巴巴地等着分戰利品呢,總不能讓他們兩手空空地回去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管他出師有名還是無名! 主意已決,登裡可汗即刻命大軍繼續前進,同時把唐朝使者劉清潭軟禁了起來。
劉清潭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最後好不容易才避開了回纥人的監視,派快馬趕回長安報信,稱:“回纥舉國十萬衆至矣!” 接到這則十萬火急的戰報,李唐朝廷大為震駭。
代宗慌忙派遣殿中監藥子昂,攜帶數量可觀的金帛,急急忙忙北上“勞軍”,同時又命駐紮在汾州(今山西汾陽市)的仆固懷恩趕緊去和回纥人談判。
仆固懷恩不僅一直是李唐與回纥之間牽線搭橋的人物,而且現在還擁有一個非同尋常的身份。
他是登裡可汗的嶽父。
當初的回纥可汗幫肅宗收複兩京後,就為兒子葉護求婚,肅宗便做主把仆固懷恩的女兒嫁了過去。
葉護即位後,仆固懷恩之女就成了回纥人的王後——登裡可敦。
所以,如今除了仆固懷恩
登基一年多來,他與各方唐軍數度交手,可基本上沒打過一場勝仗,不但沒把局面玩大,反倒把地盤越打越小。
史朝義感到了強烈的沮喪。
不過,到了唐寶應元年夏天,史朝義的心情卻忽然好了許多。
因為唐玄宗和唐肅宗在短短十幾天裡相繼駕崩,李唐朝廷忙于内部的權力博弈和利益重組,自顧尚且不暇,短時間内肯定是騰不出手來對付史朝義了。
史朝義決定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直入關中,襲取長安。
當然,光憑史朝義本身的力量是肯定不夠的,他必須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同盟。
放眼天下,誰可以做他的同盟呢? 史朝義的答案是:回纥人。
是的,回纥人。
雖然這幾年來回纥一直是李唐的盟友,并且多次在戰場上對燕軍造成重創,但是史朝義堅信——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回纥人當初之所以跟唐朝結盟,唯一的原因就是貪圖唐朝的金帛子女。
既然如此,史朝義為什麼不能同樣以此相誘,讓他們跟自己結為盟友呢? 思慮及此,史朝義随即修書一封,派人送給了回纥的登裡可汗,說:“唐室相繼出現大喪,如今中原無主,可汗最好火速發兵,與我一同攻取長安,收其府庫。
”不出史朝義所料,一見到“府庫”二字,登裡可汗的眼睛立馬就亮了。
其實,早在史朝義發信之前,登裡可汗就已知道玄、肅二宗病殁的消息了。
他的反應和史朝義一樣,也是心癢難耐,蠢蠢欲動。
如今史朝義既然主動提出跟他聯手,登裡可汗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趁火打劫的大好機會。
寶應元年夏天,登裡可汗親率大軍南下,兵鋒直指關中。
此時的唐帝國由于連年戰亂,緻使州縣殘破,滿目瘡痍。
回纥軍隊一路南下,沿途所見幾乎都是一片廢墟,由此更生“輕唐之志”。
然而,當登裡可汗率部進至三受降城時(三城分别位于今内蒙古五原縣西北、包頭市、托克托縣南),令他尴尬的一幕發生了。
就在他大舉南下的同時,唐代宗李豫也已派遣使者劉清潭北上,準備與回纥重修舊好,請求發兵一同征讨史朝義。
可當劉清潭千裡迢迢趕到回纥王庭(今蒙古哈爾和林市)時,登裡可汗早已起兵南下。
劉清潭慌忙又掉頭往回趕,終于在三受降城一帶追上了回纥軍隊。
他立刻向登裡可汗呈上國書,稱:“先帝雖棄天下,今上繼統,乃昔日廣平王,與葉護共收兩京者也。
”(《資治通鑒》卷二二二) 登裡可汗就是當年的葉護王子,與當時的廣平王李俶曾結為兄弟。
雖說出于政治目的而結拜的所謂兄弟一文不值,但此時的登裡可汗也不免有幾分尴尬——畢竟人家剛剛登基,自己就悍然入寇,不僅有違道義,而且是師出無名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恰恰是李豫剛剛登基,權力未穩,才是趁火打劫的好機會!一想起長安的“府庫”,登裡可汗的眼前總是金光閃閃。
要是不趁此機會狠狠幹他一票,登裡可汗實在是心有不甘。
更何況,他這次幾乎把回纥的精銳之師全都拉出來了,這些兄弟可都是眼巴巴地等着分戰利品呢,總不能讓他們兩手空空地回去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管他出師有名還是無名! 主意已決,登裡可汗即刻命大軍繼續前進,同時把唐朝使者劉清潭軟禁了起來。
劉清潭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最後好不容易才避開了回纥人的監視,派快馬趕回長安報信,稱:“回纥舉國十萬衆至矣!” 接到這則十萬火急的戰報,李唐朝廷大為震駭。
代宗慌忙派遣殿中監藥子昂,攜帶數量可觀的金帛,急急忙忙北上“勞軍”,同時又命駐紮在汾州(今山西汾陽市)的仆固懷恩趕緊去和回纥人談判。
仆固懷恩不僅一直是李唐與回纥之間牽線搭橋的人物,而且現在還擁有一個非同尋常的身份。
他是登裡可汗的嶽父。
當初的回纥可汗幫肅宗收複兩京後,就為兒子葉護求婚,肅宗便做主把仆固懷恩的女兒嫁了過去。
葉護即位後,仆固懷恩之女就成了回纥人的王後——登裡可敦。
所以,如今除了仆固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