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的手段
關燈
小
中
大
州的守将許叔冀說:“你隻要堅守十五天,我一定發兵來救。
” 這個許叔冀,就是當初龜縮在江淮拒不援救睢陽的那個家夥。
别說堅持十五天,就算讓他堅持三天恐怕都辦不到。
當然,許叔冀是不敢對李光弼這麼說的。
他當場猛拍胸脯,對李光弼賭咒發誓,說自己無論如何也要與城池共存亡。
但是,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
史思明大軍一到,這個縮頭烏龜很快就敗了,旋即毫不猶豫地舉城而降。
史思明馬上任命許叔冀為中書令,命他仍舊鎮守汴州,随即乘勝西進,兵鋒直指鄭州和洛陽。
李光弼意識到洛陽無險可守,便與東京留守韋陟商議說:“史思明乘勝而來,兵鋒甚銳,我軍利于堅守,不利于速戰,洛陽易攻難守,韋公有何良策?” 韋陟聽出來了,李光弼的意思是想暫時放棄東京,隻是身為軍隊統帥,這種話不方便說,隻能由他這個東京留守來說。
盡管韋陟很不情願放棄洛陽,可他也很清楚,從戰略上來講,李光弼的想法是正确的。
韋陟随後提議,大軍撤出東京,分一部駐守陝郡,主力則退入潼關固守。
李光弼聽完後淡淡一笑,擺擺手說:“暫時撤退肯定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退得太深。
倘若無故棄守五百裡地,敵人的氣焰勢必更加嚣張。
而今之計,不如退守河陽,跟北方的澤潞戰區遙相呼應,形勢有利則主動進攻,形勢不利則依險固守,讓史思明不能向西前進半步。
韋公啊,要論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如你;可在軍事方面,你不如我啊。
” 其實,李光弼這話未免太謙虛了。
他這個“撤離東京、退守河陽”的戰略,恰恰是把軍事和政治兩方面都兼顧到了。
我們都還記得,當初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所以掉了腦袋,就是因為隻單純考慮軍事,從洛陽一下子退到潼關,“無故棄守五百裡”,絲毫沒有顧及到這麼做在政治上犯下了多麼嚴重的錯誤。
假如李光弼沒有汲取前車之鑒,勢必重蹈高、封二人的覆轍。
李光弼說完後,韋陟沒有反駁,但另一個将領卻提出了質疑:“洛陽是帝京,豈能如此輕易就放棄了?” 李光弼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他一眼,說:“若要守洛陽,則汜水、崿嶺(今河南登封縣南)、龍門(今河南洛陽市南)等要害之處皆應派重兵布防,你身為将軍,你倒是說說看,依目前的形勢該怎麼守?” 那人眨巴了半天眼睛,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李光弼随即發布軍令,命韋陟帶着東京的所有文武官員及其家眷,即刻西行入關;命河南尹李若幽負責疏散百姓,出城避難;最後,李光弼又命将士把城中所有的重要物資全部運往河陽。
李光弼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洛陽變成一座空城。
洛陽軍民有條不紊地撤離時,李光弼親率五百名騎兵殿後。
當時,史思明的前鋒已經逼近洛陽東門的石橋。
将士們請示李光弼該走北門還是走石橋,李光弼神色自若地說:石橋。
當天夜裡,李光弼命全軍燃起火把,保持着威嚴整肅的軍容,緩緩向河陽方向行進。
燕軍的前鋒部隊在後面緊追不舍,卻始終保持着一段距離,不敢迫近。
最後,燕軍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唐軍渡過黃河,從容進入河陽。
這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東京洛陽。
然而,他得到的隻是一座空城。
史思明也知道洛陽無險可守,便在白馬寺附近紮營駐守,并在黃河南岸修築了一座月城(半圓形的堡壘),與李光弼對峙。
冤家路窄。
這兩個老對手又見面了。
史思明來勢洶洶,志在必得,一心想速戰速決。
而李光弼則氣定神閑,堅守不出,準備跟史思明打一場持久戰。
” 這個許叔冀,就是當初龜縮在江淮拒不援救睢陽的那個家夥。
别說堅持十五天,就算讓他堅持三天恐怕都辦不到。
當然,許叔冀是不敢對李光弼這麼說的。
他當場猛拍胸脯,對李光弼賭咒發誓,說自己無論如何也要與城池共存亡。
但是,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
史思明大軍一到,這個縮頭烏龜很快就敗了,旋即毫不猶豫地舉城而降。
史思明馬上任命許叔冀為中書令,命他仍舊鎮守汴州,随即乘勝西進,兵鋒直指鄭州和洛陽。
李光弼意識到洛陽無險可守,便與東京留守韋陟商議說:“史思明乘勝而來,兵鋒甚銳,我軍利于堅守,不利于速戰,洛陽易攻難守,韋公有何良策?” 韋陟聽出來了,李光弼的意思是想暫時放棄東京,隻是身為軍隊統帥,這種話不方便說,隻能由他這個東京留守來說。
盡管韋陟很不情願放棄洛陽,可他也很清楚,從戰略上來講,李光弼的想法是正确的。
韋陟随後提議,大軍撤出東京,分一部駐守陝郡,主力則退入潼關固守。
李光弼聽完後淡淡一笑,擺擺手說:“暫時撤退肯定是必要的,但也不能退得太深。
倘若無故棄守五百裡地,敵人的氣焰勢必更加嚣張。
而今之計,不如退守河陽,跟北方的澤潞戰區遙相呼應,形勢有利則主動進攻,形勢不利則依險固守,讓史思明不能向西前進半步。
韋公啊,要論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如你;可在軍事方面,你不如我啊。
” 其實,李光弼這話未免太謙虛了。
他這個“撤離東京、退守河陽”的戰略,恰恰是把軍事和政治兩方面都兼顧到了。
我們都還記得,當初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所以掉了腦袋,就是因為隻單純考慮軍事,從洛陽一下子退到潼關,“無故棄守五百裡”,絲毫沒有顧及到這麼做在政治上犯下了多麼嚴重的錯誤。
假如李光弼沒有汲取前車之鑒,勢必重蹈高、封二人的覆轍。
李光弼說完後,韋陟沒有反駁,但另一個将領卻提出了質疑:“洛陽是帝京,豈能如此輕易就放棄了?” 李光弼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他一眼,說:“若要守洛陽,則汜水、崿嶺(今河南登封縣南)、龍門(今河南洛陽市南)等要害之處皆應派重兵布防,你身為将軍,你倒是說說看,依目前的形勢該怎麼守?” 那人眨巴了半天眼睛,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李光弼随即發布軍令,命韋陟帶着東京的所有文武官員及其家眷,即刻西行入關;命河南尹李若幽負責疏散百姓,出城避難;最後,李光弼又命将士把城中所有的重要物資全部運往河陽。
李光弼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洛陽變成一座空城。
洛陽軍民有條不紊地撤離時,李光弼親率五百名騎兵殿後。
當時,史思明的前鋒已經逼近洛陽東門的石橋。
将士們請示李光弼該走北門還是走石橋,李光弼神色自若地說:石橋。
當天夜裡,李光弼命全軍燃起火把,保持着威嚴整肅的軍容,緩緩向河陽方向行進。
燕軍的前鋒部隊在後面緊追不舍,卻始終保持着一段距離,不敢迫近。
最後,燕軍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唐軍渡過黃河,從容進入河陽。
這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東京洛陽。
然而,他得到的隻是一座空城。
史思明也知道洛陽無險可守,便在白馬寺附近紮營駐守,并在黃河南岸修築了一座月城(半圓形的堡壘),與李光弼對峙。
冤家路窄。
這兩個老對手又見面了。
史思明來勢洶洶,志在必得,一心想速戰速決。
而李光弼則氣定神閑,堅守不出,準備跟史思明打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