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藩鎮大裂變
關燈
小
中
大
了張通儒,不久就被張通儒随便找個借口殺了。
蔡希德一死,他的麾下部衆大為心寒,先後有數千人逃離了邺城,留下來的那些将領也是滿腹怨恨,漸漸跟燕朝小朝廷離心離德。
随後,安慶緒把兵權交給了崔乾祐,任他為“天下兵馬使,總内外兵”。
崔乾祐為人剛愎自用,殘忍好殺,士卒都對他非常不滿,于是軍心日漸渙散。
僞燕朝上下離心、将相不睦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
肅宗李亨動心了。
本來,他是想把消滅安慶緒的任務交給史思明的,如今史思明既已複叛,那肅宗隻能自己動手了。
此刻叛軍内部矛盾重重,正是将其徹底殲滅的最佳時機。
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肅宗頒布诏令,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關内節度使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共集結步騎兵二十餘萬人,即日起從各個方向向邺城進發,準備一舉殲滅安慶緒。
可令人費解的是,肅宗李亨并沒有為這二十多萬大軍設置一個元帥,而是設置了一個所謂的“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這個新鮮的頭銜是肅宗的一項發明。
擔任這個職務的人就是天子特使,擁有統轄、調遣九路大軍的最高指揮權,與元帥無異。
榮膺此職的人,是内侍宦官魚朝恩。
之所以把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一個宦官,李亨的解釋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皆為功臣元勳,誰統禦誰也不好,所以幹脆不要設置元帥,來個“觀軍容使”就解決問題了。
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的。
而通常我們都知道,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李亨害怕。
這年頭,想當皇帝的人太多了。
随便一個鄉下出來的阿貓阿狗,吆喝數百号弟兄,扯一面帶字的布,胸中就會油然而生打天下的欲望了,何況是把這二十多萬兵馬交到一個節度使手上!更何況,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将陸續集結。
這是什麼概念?這是傾天下之力集于一人之手啊!幾年前的安祿山僅憑河北三鎮就幾乎傾覆整個李唐了,要說今天的某個節度使一夜之間握有天下兵權而不會生出當皇帝的野心,不會突然間掉轉矛頭反戈一擊,李亨還真不敢相信。
所以,李亨隻能把這個可怕的力量交給宦官。
這種以伺候人為職業的奴才長年與天子朝夕相處,無論如何也比那些以征戰殺伐為職業的将帥更讓皇帝感到放心。
理由如此充分,足以說明唐肅宗李亨之所以把兵權交給宦官,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然而,肅宗李亨似乎沒有想到,讓一個久居深宮的宦官去統率身經百戰的九大節度使,肯定是難以服衆的,即便魚朝恩再有能力,他也缺乏應有的軍事經驗。
外行領導内行,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從肅宗任命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把讨伐安慶緒的數十萬大軍交到他手裡的這一刻起,邺城會戰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十月,郭子儀率領大軍渡過黃河,攻擊獲嘉(今河南獲嘉縣),大破燕軍守将安太清,斃敵四千人,俘虜五百人。
安太清帶着殘部撤至衛州(今河南衛輝市),郭子儀乘勝進軍,将其包圍。
安慶緒聞報,立刻與大将崔乾祐、田乾真共率七萬大軍來援。
郭子儀命三千神箭手在營壘之内設伏,然後率部與安慶緒接戰,随即佯裝敗退。
安慶緒大喜,下令追擊。
郭子儀率部退入營壘時,燕軍追兵緊随而至,埋伏的神箭手突然出現,瞬間箭如雨下。
燕軍慌忙後撤,郭子儀揮師反擊,大破燕軍,擒殺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進而一舉克複衛州。
安慶緒一路向邺城逃竄,見唐軍窮追不舍,便集結殘部,在愁思岡(今河南安陽市西南)一帶匆忙組織了一次反擊,卻再度被郭子儀擊潰。
燕軍前後被殺三萬人,被俘一千餘人。
安慶緒倉皇逃回邺城。
二十幾萬唐軍随即将其團團圍困。
安慶緒知道這回是兇多吉少了。
現在天底下隻有一個人能救他,那就是史思明。
安慶緒即刻遣使向史思明求救,并聲稱願意把燕朝皇位讓給他,隻求他出兵援救。
接到安慶緒的求救信時,史思明笑了。
他發出的是冷笑。
不過,冷笑歸冷笑,史思明還是及時出兵了。
邺城是範陽的屏障,要是邺城丢了,範陽就會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所以史思明必須援救邺城。
當然,史思明要救的隻是邺城,不包括安慶緒。
史思明親率十三萬大軍南下,命前鋒将領李歸仁領步騎一萬進駐滏陽(今河北磁縣),接着又在這一年十二月從唐軍手裡奪取了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然後就在魏州城裡按兵不動了。
前鋒李歸仁所駐的滏陽距邺城僅僅六十裡,可他得到的命令卻是:隻準搖旗呐喊,不準輕舉妄動。
史思明的态度明擺着——等安慶緒和唐軍鹬蚌相争,鬥得兩敗俱傷,他再後發制人,坐收漁翁之利!
蔡希德一死,他的麾下部衆大為心寒,先後有數千人逃離了邺城,留下來的那些将領也是滿腹怨恨,漸漸跟燕朝小朝廷離心離德。
随後,安慶緒把兵權交給了崔乾祐,任他為“天下兵馬使,總内外兵”。
崔乾祐為人剛愎自用,殘忍好殺,士卒都對他非常不滿,于是軍心日漸渙散。
僞燕朝上下離心、将相不睦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
肅宗李亨動心了。
本來,他是想把消滅安慶緒的任務交給史思明的,如今史思明既已複叛,那肅宗隻能自己動手了。
此刻叛軍内部矛盾重重,正是将其徹底殲滅的最佳時機。
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肅宗頒布诏令,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關内節度使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共集結步騎兵二十餘萬人,即日起從各個方向向邺城進發,準備一舉殲滅安慶緒。
可令人費解的是,肅宗李亨并沒有為這二十多萬大軍設置一個元帥,而是設置了一個所謂的“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這個新鮮的頭銜是肅宗的一項發明。
擔任這個職務的人就是天子特使,擁有統轄、調遣九路大軍的最高指揮權,與元帥無異。
榮膺此職的人,是内侍宦官魚朝恩。
之所以把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一個宦官,李亨的解釋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皆為功臣元勳,誰統禦誰也不好,所以幹脆不要設置元帥,來個“觀軍容使”就解決問題了。
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的。
而通常我們都知道,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李亨害怕。
這年頭,想當皇帝的人太多了。
随便一個鄉下出來的阿貓阿狗,吆喝數百号弟兄,扯一面帶字的布,胸中就會油然而生打天下的欲望了,何況是把這二十多萬兵馬交到一個節度使手上!更何況,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将陸續集結。
這是什麼概念?這是傾天下之力集于一人之手啊!幾年前的安祿山僅憑河北三鎮就幾乎傾覆整個李唐了,要說今天的某個節度使一夜之間握有天下兵權而不會生出當皇帝的野心,不會突然間掉轉矛頭反戈一擊,李亨還真不敢相信。
所以,李亨隻能把這個可怕的力量交給宦官。
這種以伺候人為職業的奴才長年與天子朝夕相處,無論如何也比那些以征戰殺伐為職業的将帥更讓皇帝感到放心。
理由如此充分,足以說明唐肅宗李亨之所以把兵權交給宦官,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然而,肅宗李亨似乎沒有想到,讓一個久居深宮的宦官去統率身經百戰的九大節度使,肯定是難以服衆的,即便魚朝恩再有能力,他也缺乏應有的軍事經驗。
外行領導内行,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從肅宗任命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把讨伐安慶緒的數十萬大軍交到他手裡的這一刻起,邺城會戰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十月,郭子儀率領大軍渡過黃河,攻擊獲嘉(今河南獲嘉縣),大破燕軍守将安太清,斃敵四千人,俘虜五百人。
安太清帶着殘部撤至衛州(今河南衛輝市),郭子儀乘勝進軍,将其包圍。
安慶緒聞報,立刻與大将崔乾祐、田乾真共率七萬大軍來援。
郭子儀命三千神箭手在營壘之内設伏,然後率部與安慶緒接戰,随即佯裝敗退。
安慶緒大喜,下令追擊。
郭子儀率部退入營壘時,燕軍追兵緊随而至,埋伏的神箭手突然出現,瞬間箭如雨下。
燕軍慌忙後撤,郭子儀揮師反擊,大破燕軍,擒殺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進而一舉克複衛州。
安慶緒一路向邺城逃竄,見唐軍窮追不舍,便集結殘部,在愁思岡(今河南安陽市西南)一帶匆忙組織了一次反擊,卻再度被郭子儀擊潰。
燕軍前後被殺三萬人,被俘一千餘人。
安慶緒倉皇逃回邺城。
二十幾萬唐軍随即将其團團圍困。
安慶緒知道這回是兇多吉少了。
現在天底下隻有一個人能救他,那就是史思明。
安慶緒即刻遣使向史思明求救,并聲稱願意把燕朝皇位讓給他,隻求他出兵援救。
接到安慶緒的求救信時,史思明笑了。
他發出的是冷笑。
不過,冷笑歸冷笑,史思明還是及時出兵了。
邺城是範陽的屏障,要是邺城丢了,範陽就會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所以史思明必須援救邺城。
當然,史思明要救的隻是邺城,不包括安慶緒。
史思明親率十三萬大軍南下,命前鋒将領李歸仁領步騎一萬進駐滏陽(今河北磁縣),接着又在這一年十二月從唐軍手裡奪取了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然後就在魏州城裡按兵不動了。
前鋒李歸仁所駐的滏陽距邺城僅僅六十裡,可他得到的命令卻是:隻準搖旗呐喊,不準輕舉妄動。
史思明的态度明擺着——等安慶緒和唐軍鹬蚌相争,鬥得兩敗俱傷,他再後發制人,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