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聯合回纥,克複兩京

關燈
太原保衛戰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二月,唐肅宗李亨将臨時朝廷遷到鳳翔,正式打響了收複長安的帝國反擊戰。

     二月十一日深夜,郭子儀率部進抵河東城下。

     此時,駐守該城的是燕軍骁将崔乾祐。

    他做夢也沒想到唐軍會這麼快摸到他的眼皮底下。

    而更讓他沒料到的是,郭子儀早就在河東城中找好了内應。

     唐軍内應名叫韓旻,時任燕朝的河東司戶。

    他一見唐軍兵至,立刻率衆擊殺了守衛城門的一千名燕軍,并打開城門迎接唐軍。

    崔乾祐猝然從夢中驚醒,來不及組織防禦,隻好從北門翻城而逃。

    随後,崔乾祐逃進了駐紮在城北的燕軍大營,即刻組織兵力對唐軍發起反撲。

    郭子儀率部迎戰,大敗燕軍,斬首四千級,俘虜五千人。

    崔乾祐見大勢已去,隻好帶着殘兵逃奔安邑(今山西運城市東北)。

     安邑沒有駐軍,當地百姓見燕軍敗逃至此,便打開城門接納他們。

     正當崔乾祐慶幸自己命不該絕時,城門突然關閉,燕軍頓時被截為兩段,已進入城門的燕軍全部被百姓活活打死。

     崔乾祐走在隊伍後面,尚未進城,僥幸又逃過一劫。

    他帶着剩下的數百殘兵拼命逃竄,最後從白徑嶺(今運城市西南)方向渡過黃河,一口氣逃回了洛陽。

     肅宗抵達鳳翔十日後,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兵馬也先後抵達。

    與此同時,江淮的錢糧、物資也陸續運抵。

    長安士民聽說肅宗駐跸鳳翔,更是絡繹不絕地前來投奔。

     一時間,肅宗朝廷群情振奮。

     李泌乘勢向肅宗重申了他此前提出的戰略,要求集結重兵,直搗燕軍老巢範陽。

     然而,李泌的提議卻遭到了肅宗的否決。

     肅宗說:“如今各路大軍雲集,錢糧物資也都有了,應該趁士氣高漲之際克複兩京,豈能長途跋涉數千裡去取範陽,這不是繞遠了嗎?” 李泌一怔。

    他清楚地記得,去年冬天肅宗聽到這項戰略時,還連連稱善,為何現在又出爾反爾了呢? 李泌堅持說:“以現在的兵力,克複兩京自然沒有問題。

    可這麼做的話,叛軍勢力遲早會轉弱為強,我們也會再次陷入困境。

    總之,此非長治久安之策。

    ” 肅宗淡淡地看了他一眼:“憑什麼這麼說?” 李泌說:“我軍現在主要依靠的是西北邊塞與諸胡之兵,他們生性耐寒而畏暑,若趁他們士氣正盛時攻擊叛軍,固然可以戰而勝之。

    但是,眼下時節已近暮春,克複兩京後,天氣也已轉熱,我軍中的西北将士必定難以适應,到時候歸心一動,恐怕難以挽留。

    而叛軍逃回範陽之後,必然會厲兵秣馬,等到我西北軍撤離中原,他們必将卷土重來,如此,這場戰争便永無休止了。

    臣認為,應把兵力投入燕趙的寒冷之地,掃蕩叛軍巢穴,令其無路可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禍亂。

    ” 肅宗閉目不語。

    良久,他才緩緩地睜開眼睛,說:“朕急于迎回太上皇,所以不能聽從你的策略。

    ” 李泌聞言,隻好在心裡一聲歎息。

     這是深謀遠慮的一聲歎息,也是曆史性的一聲歎息。

     不久之後,雖然兩京順利光複,但是終肅宗一朝,唐軍一直未能克複河北諸鎮,甚至在此後的一百五十年裡,終有唐一代,河北諸鎮始終強藩割據,長期脫離中央,幾成化外之邦……所有這一切,追根溯源,皆肇始于河北諸鎮的首開叛亂與長期割據,也與肅宗李亨拒絕采納李泌之策不無相關。

     縱然李泌之策睿智且富于遠見,但天子的決定沒有人可以更改。

     數日後,肅宗命關内節度使王思禮率部進駐武功(今陝西武功縣西),兵馬使郭英乂進駐武功東郊,白水軍使王難得進駐西郊,随時準備對長安發起進攻。

     二月十九日,駐守長安的燕将安守忠主動出擊。

    郭英乂率先迎戰,結果在激戰中被一箭射穿臉頰,兵敗而逃。

    王難得眼見郭英乂敗退,不敢發兵救援,即刻率部西逃。

    王思禮見左右翼皆走,隻好退守扶風。

    安守忠乘勝西進,兵鋒直抵太和關(今陝西岐山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