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篇文章也不會想爬富士山
關燈
小
中
大
我都是面對着書桌,也未曾有過鍛煉體力的運動,我得意揚揚地想:該有的就是少不了。
如此天真的我還未曾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難”和“陽光曬人”這兩句話。
我們從七點半開始往禦殿場口下山道走,正當我們離開那片紅石裸露的駭人景緻時,陽光也越變越強。
雨衣已經不管用了,連下面穿着的保暖服都脫了。
天空澄澈,沒有任何遮擋陽光之物。
到此我才明白,上山那麼輕松全都是靠陰天。
下到七合目左右的時候,山面上再度出現了植物,看着它們熠熠生輝的樣子,令人耳目一新。
風也吹得呼呼作響。
過了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大砂走”的入口。
所謂的大砂走,就是一片沉積着柔軟灰色沙土的漫長斜坡。
通常來說,下山的時候必須一步一步腳踏實地。
然而,大砂走可以讓沙土徹底沒過腳掌,也就能放空頭腦随意邁步行走。
剛走上去我就覺得這比以前走過的任何下坡都輕松得多。
要是精神好,甚至能跑起來。
實際上,當我在半路累癱下的時候,就見到活潑的孩子們卷起沙塵往下奔跑。
随着下坡路越走越久,熱浪與陽光也越來越強烈,幾乎沒法兒向前邁步。
由于重複同樣的動作太多遍,腳腕和腰都在作痛。
我止不住地頭疼,不知是因為氧氣濃度低,還是太過疲勞,或是睡眠不足,渾身汗如雨下,意識變得朦胧。
大木先生和長村先生神采奕奕地走在前面,竹桃小姐與我跟他們逐漸拉開距離。
我們一路無言,皺着眉頭行走。
我們滿身沙塵,就好像在沒有夢想與希望的漫長旅途中竭盡全力的旅人。
我不由得停下腳步環顧四周,隻見到漫無盡頭的灰色沙漠,這景色讓人猶如身處另一個天體。
如果我在這兒得了熱射病倒下,誰都救不了。
我和竹桃小姐兩人隔一會兒就坐在沙地上小憩片刻。
自從學生時代騎着女士自行車繞琵琶湖一周以來,我還從來沒像那樣筋疲力盡過。
于是,在花費兩小時越過大砂走的時候,我已經疲勞困頓到了一句話都說不出的程度。
表情依然遊刃有餘的長村先生與大木先生在那裡迎接了晃晃悠悠的我與竹桃小姐。
大木先生還舉起了相機,可我已經沒氣力表現成就感,在鏡頭前垂頭喪氣,就像個長柄葫蘆。
在山麓茶屋終于吃到的檸檬味刨冰實在太美味,幾乎滋潤了我幹枯的全身。
之後,我們又去禦殿場泡了溫泉。
放松的感覺讓我全身的氣力都散走了。
我現在已經是登上過富士山的男人了,是征服了日本第一峰的男人啊。
我如此想着,還泡在溫泉裡就忍不住笑了。
也就是說,已經沒必要第二次登富士山了,面對還沒爬過富士山的人,就能大肆挖苦了:“咦?你還沒爬過富士山嗎?還算是日本人嗎?哎喲!真不像話啊!” 據說我爬富士山的那兩天是富士登山季天氣最好的日子。
還聽說運氣不好的人,費心費力爬到八合目就遭遇了雷雨。
想一想那種寒冷與恐懼就讓人感謝老天爺,不過攀登富士山就是那樣嚴酷。
想爬的話還是建議做好萬全的準備,鍛煉好身體再去挑戰。
寫到收尾的地方,才發現沒有比這篇更打擊富士山登山熱情的文章了。
不過近年來,富士山的登山客好像多得有些過分了,凡事走極端都不好。
為了給那些腦袋一熱就想去挑戰的登山者潑一盆冷水,寫篇讓人不想爬山的文章或許更有好處。
(《yomyom》2009年10月号)[1]登富士山分為十個階段,每個階段為一個“合目”,半山腰為五合目,山頂為十合目。
——譯者注。
[2]靈異研究家、演員丹波哲郎拍攝的電影《丹波哲郎的大靈界》,講述了人死後的世界。
——譯者注。
如此天真的我還未曾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難”和“陽光曬人”這兩句話。
我們從七點半開始往禦殿場口下山道走,正當我們離開那片紅石裸露的駭人景緻時,陽光也越變越強。
雨衣已經不管用了,連下面穿着的保暖服都脫了。
天空澄澈,沒有任何遮擋陽光之物。
到此我才明白,上山那麼輕松全都是靠陰天。
下到七合目左右的時候,山面上再度出現了植物,看着它們熠熠生輝的樣子,令人耳目一新。
風也吹得呼呼作響。
過了一會兒,我們來到了“大砂走”的入口。
所謂的大砂走,就是一片沉積着柔軟灰色沙土的漫長斜坡。
通常來說,下山的時候必須一步一步腳踏實地。
然而,大砂走可以讓沙土徹底沒過腳掌,也就能放空頭腦随意邁步行走。
剛走上去我就覺得這比以前走過的任何下坡都輕松得多。
要是精神好,甚至能跑起來。
實際上,當我在半路累癱下的時候,就見到活潑的孩子們卷起沙塵往下奔跑。
随着下坡路越走越久,熱浪與陽光也越來越強烈,幾乎沒法兒向前邁步。
由于重複同樣的動作太多遍,腳腕和腰都在作痛。
我止不住地頭疼,不知是因為氧氣濃度低,還是太過疲勞,或是睡眠不足,渾身汗如雨下,意識變得朦胧。
大木先生和長村先生神采奕奕地走在前面,竹桃小姐與我跟他們逐漸拉開距離。
我們一路無言,皺着眉頭行走。
我們滿身沙塵,就好像在沒有夢想與希望的漫長旅途中竭盡全力的旅人。
我不由得停下腳步環顧四周,隻見到漫無盡頭的灰色沙漠,這景色讓人猶如身處另一個天體。
如果我在這兒得了熱射病倒下,誰都救不了。
我和竹桃小姐兩人隔一會兒就坐在沙地上小憩片刻。
自從學生時代騎着女士自行車繞琵琶湖一周以來,我還從來沒像那樣筋疲力盡過。
于是,在花費兩小時越過大砂走的時候,我已經疲勞困頓到了一句話都說不出的程度。
表情依然遊刃有餘的長村先生與大木先生在那裡迎接了晃晃悠悠的我與竹桃小姐。
大木先生還舉起了相機,可我已經沒氣力表現成就感,在鏡頭前垂頭喪氣,就像個長柄葫蘆。
在山麓茶屋終于吃到的檸檬味刨冰實在太美味,幾乎滋潤了我幹枯的全身。
之後,我們又去禦殿場泡了溫泉。
放松的感覺讓我全身的氣力都散走了。
我現在已經是登上過富士山的男人了,是征服了日本第一峰的男人啊。
我如此想着,還泡在溫泉裡就忍不住笑了。
也就是說,已經沒必要第二次登富士山了,面對還沒爬過富士山的人,就能大肆挖苦了:“咦?你還沒爬過富士山嗎?還算是日本人嗎?哎喲!真不像話啊!” 據說我爬富士山的那兩天是富士登山季天氣最好的日子。
還聽說運氣不好的人,費心費力爬到八合目就遭遇了雷雨。
想一想那種寒冷與恐懼就讓人感謝老天爺,不過攀登富士山就是那樣嚴酷。
想爬的話還是建議做好萬全的準備,鍛煉好身體再去挑戰。
寫到收尾的地方,才發現沒有比這篇更打擊富士山登山熱情的文章了。
不過近年來,富士山的登山客好像多得有些過分了,凡事走極端都不好。
為了給那些腦袋一熱就想去挑戰的登山者潑一盆冷水,寫篇讓人不想爬山的文章或許更有好處。
(《yomyom》2009年10月号)
——譯者注。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