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電影 ——《空氣之魂,雲之精靈》
關燈
小
中
大
我小時候是個非常乖的孩子。連我本人都這麼說了,一定不會有錯。我不愛鬧别扭,也不怕生,經常在外玩耍。我是個頂着一頭栗色頭發,如同畫中那樣天真爛漫的孩子。
小孩子一般都有一個“自己無法解釋,卻莫名其妙貪戀”的對象。那可能是個布偶,也可能是個法國洋娃娃。我也有不少這樣的東西,可不知為何,我對“在寬敞的場所茕茕孑立的事物”格外有一種情愫。
看到這樣的照片或者影像,我就會有一種或是懷念或是忐忑的難以言喻的感覺。我會忍不住想親自到那個地方看一看。在荒野中綿延不絕的公路邊上茕茕孑立的路牌、在草原中茕茕孑立的一套房、在空蕩蕩的廣場一角茕茕孑立的街燈……無數這類的情景觸動了年幼的我。
頂着一頭栗色頭發的小腦袋裡為什麼會裝滿了這樣的情景呢?這隻能說是未解之謎了。而那種情愫是那麼強烈,說是戀情也不為過。雖然我不相信前世之類的說法,但我甚至猜想那種執着心是源自前世的記憶。假如真是這樣,那我上輩子或許是一台在荒野正中心茕茕孑立的Cheerio[1]自動販賣機。
于是,我成了一個對“茕茕孑立”情景反應非常敏感的孩子。當初愛讀的《Famicom通信》(《電玩通信》)雜志一角介紹了一部古怪的電影,我自然沒有錯過。
一對兄妹居住在荒野中的獨戶屋子裡,有一名旅人造訪。電影中登場的角色就隻有這三個人。故事隻講了哥哥與旅人一起造飛機。我已經不記得推薦文案的詳細内容了,但在我的想象中,那無疑是一片“茕茕孑立”的情景,所以反反複複地翻看那一頁。雜志上隻印了飛行實驗這一個鏡頭的劇照,也成為我發揮想象的根基。可惜當時的我隻是個小學生,就算對某部電影再有興趣,也不至于單獨去電影院看。我不是那麼早熟的小孩,隻能任想象力馳騁了。
又過了幾年,我升上了初中。
偶然間,我發現有一部在深夜播出的電影名叫《FUNKYHEAD:我有病嗎?》[2],不論是日本版的名稱還是内容都讓人摸不着頭腦(講述一個青年躲在牆壁貼滿鋁箔的房間裡,被幻覺吓得一驚一乍的故事),便很想看看,設定了預約錄像,結果把《空氣之魂》的播出預告片也錄進去了。看到它的時候,直覺告訴我“這就是那部電影”。我立馬把它錄下來看了一遍。影片的開頭就已經美得可怕,内容更是精彩到令人歎為觀止。全片中充斥着海量的“茕茕孑立”影像,超乎完美地滿足了我在小學時的欲望。
遺憾的是,我對“在寬敞的場所茕茕孑立的事物”這種情景的欲望最為焦灼,最為熊熊燃燒的時候,并沒能欣賞到《空氣之魂,雲之精靈》。而當我實際看到電影的時候,早就已經穿過了被詛咒的青春期大門,大腦已經逐漸被其他的欲望所占據。當然,即便如此我還是大受感動,光是想象一下“要是我小學時就看了這部電影”就讓我亢奮不已。尤其是這部電影美妙又奇異的開篇,要是小學時的我看了,一定會受到極其猛烈的心靈沖擊。
這實在太令人惋惜了。
電影也并非僅僅能看到就好,它更有邂逅與重逢的最佳瞬間。
(《小說現代》2007年4月号)
[1]Cheerio是日本Cheerio集團推出的碳酸飲料,在昭和時期非常受歡迎。——譯者注。
[2]電影的英文原名為Lunatics:ALoveStory(《瘋子:一個愛情故事》)。——譯者注。
小孩子一般都有一個“自己無法解釋,卻莫名其妙貪戀”的對象。那可能是個布偶,也可能是個法國洋娃娃。我也有不少這樣的東西,可不知為何,我對“在寬敞的場所茕茕孑立的事物”格外有一種情愫。
看到這樣的照片或者影像,我就會有一種或是懷念或是忐忑的難以言喻的感覺。我會忍不住想親自到那個地方看一看。在荒野中綿延不絕的公路邊上茕茕孑立的路牌、在草原中茕茕孑立的一套房、在空蕩蕩的廣場一角茕茕孑立的街燈……無數這類的情景觸動了年幼的我。
頂着一頭栗色頭發的小腦袋裡為什麼會裝滿了這樣的情景呢?這隻能說是未解之謎了。而那種情愫是那麼強烈,說是戀情也不為過。雖然我不相信前世之類的說法,但我甚至猜想那種執着心是源自前世的記憶。假如真是這樣,那我上輩子或許是一台在荒野正中心茕茕孑立的Cheerio
于是,我成了一個對“茕茕孑立”情景反應非常敏感的孩子。當初愛讀的《Famicom通信》(《電玩通信》)雜志一角介紹了一部古怪的電影,我自然沒有錯過。
一對兄妹居住在荒野中的獨戶屋子裡,有一名旅人造訪。電影中登場的角色就隻有這三個人。故事隻講了哥哥與旅人一起造飛機。我已經不記得推薦文案的詳細内容了,但在我的想象中,那無疑是一片“茕茕孑立”的情景,所以反反複複地翻看那一頁。雜志上隻印了飛行實驗這一個鏡頭的劇照,也成為我發揮想象的根基。可惜當時的我隻是個小學生,就算對某部電影再有興趣,也不至于單獨去電影院看。我不是那麼早熟的小孩,隻能任想象力馳騁了。
又過了幾年,我升上了初中。
偶然間,我發現有一部在深夜播出的電影名叫《FUNKYHEAD:我有病嗎?》
遺憾的是,我對“在寬敞的場所茕茕孑立的事物”這種情景的欲望最為焦灼,最為熊熊燃燒的時候,并沒能欣賞到《空氣之魂,雲之精靈》。而當我實際看到電影的時候,早就已經穿過了被詛咒的青春期大門,大腦已經逐漸被其他的欲望所占據。當然,即便如此我還是大受感動,光是想象一下“要是我小學時就看了這部電影”就讓我亢奮不已。尤其是這部電影美妙又奇異的開篇,要是小學時的我看了,一定會受到極其猛烈的心靈沖擊。
這實在太令人惋惜了。
電影也并非僅僅能看到就好,它更有邂逅與重逢的最佳瞬間。
(《小說現代》2007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