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命中注定的碰撞
關燈
小
中
大
徐承關于投資新生産線的提議剛一擺到桌面上,就遭到在座的森橋老臣們的激烈反對。
管銷售的石坤最為耿直,徐承話音剛落他就揚手先發言了,“我反對!” 石坤的嗓子異于常人,粗糙得象用沙皮紙加工過一樣,又象給抽掉了主音色,隻殘留下了沙啞的餘音。
但這正是他能夠在森橋立足多年的資本,對董事長喬世宇來說,他的意義不僅僅是戰友,更是他的救命恩人——在某次工廠發生爆炸事故中,正是石坤頂着危險把喬世宇從危樓裡給背了出來,他的嗓子也是在那場事故中搞壞掉的。
除了無敵的忠心之外,石坤還是個很講義氣的人,所以大多數森橋員工,包括那些曾經與喬世宇出生入死闖蕩天下的老将對性格粗放的他都要禮讓三分,這也使得他在森橋的權威無形中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他對一個決策的同意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森橋的走向。
“投資上千萬去買一條所謂的國際化生産線對于我們森橋來說絕對是一種浪費!徐副總,我們的生産能力在周邊同行中早已遙遙領先,我認為你改革的目标不應該一上來就放在砸錢上!”後面那句話中的火藥味已經很露骨了。
短短幾句話俨然代表了森橋衆位管理人員的心聲,底下一片嗡嗡的私語,多數人都在頻頻點頭,喬世宇端坐在橢圓桌子的正中,飽經風霜的臉上聚斂着草莽企業家特有的霸氣,他掃了四周一眼,沒有當即表态。
這是徐承自進入森橋,在進行了一系列類似隔靴撓癢的紙面改革後砸下的第一枚重型“炸彈”。
而這枚炸彈如果未經他的許可也是不可能有機會在此類重要會議上被抛出來的,他的沉默也許是因為他對徐承的能力還需要掂量。
徐承對“炸彈”抛出後的飛濺效應自然早有準備,待交流聲逐漸低下去,數雙眼睛徘徊在他臉上時才侃侃地解釋:“我計算過,目前我們的産品合格率始終維持在92%-95%之間,聽起來似乎不錯。
但是,現在很多外企,包括國内的一些大公司都在搞6Q,6Q的标準是百萬分之三點四,也就是說一百萬個成品裡隻有三點四個不合格品,如果用這個标準來衡量,”他轉身,在身後的寫字闆上刷刷寫下了等式的左邊,“那麼,以我們最好的成品合格率來計算,每完成一百萬個産品,我們就要報廢——”他把等式的右邊用一串數字填了上去,“五萬個!” 會議室裡沉默下來,人人的目光都凝在他剛收筆的那個數字上,耳朵邊是他得出的結論,“以森橋每年的産量和平均單價來估算,我們有近三百萬的錢都是消耗在這些次品上,這是一筆不小的浪費。
用這些累積的損耗去做投資,我想不能稱之為浪費吧。
” 喬世宇在他的講述中微眯起了眼睛,所有的企業家似乎都對成本和浪費有着難以自控的敏感。
石坤對他的論調卻是非常不屑,輕輕哼了一聲,“紙上談兵。
” 喬世宇把目光轉向财務部的頭兒王萬林,“萬林,這筆帳你算過沒有啊?” 王萬林臉上有些擱不住,幹咳了一聲,“喬董,我們的報表,咳,不是這麼來算的。
徐副總說的這些,固然有道理,但就常規而言,其實……我們的損耗情況跟其他廠家比起來,真的算不錯的了。
” 徐承明白,石坤等人的反對理由不過是個冠冕堂皇的幌子,從他進入森橋的近半年來,他所作出的種種整改及規範舉措都讓草莽出身的森橋高管們頭疼不已,所以,他們對這個“空降兵”一絲好感也無,隻是礙于喬世宇的面子不得不敷衍着,即便如此,忍耐總也有到極限的時候,雙方明裡暗裡的交鋒愈演愈烈。
徐承在最初的不适應之後很快也就習以為常了,他憑着一腔熱忱和孤勇,把森橋當作了他實現抱負的一塊試驗田,不遺餘力地找着企業的诟病,并開出藥方。
手中的筆輕輕擱在白闆的邊緣,他轉身面向喬世宇,在這個小小的王國裡,其實無需什麼群策群力,隻要他點下了頭就算大局已定,之所以還有這個會,隻不過是他心中尚存猶豫,需要借他人之力來摸清前路。
“喬董,過去的十年來,森橋從一家校辦企業發展到了今天這樣規模上億的公司,我們有了穩定的客戶和市場份額,但我知道,您的期望絕不僅止于靠為他人做嫁衣裳而分些殘羹冷炙來維持溫飽。
森橋要想從數以千計的代工企業中脫穎而出,要擺脫所謂的山寨頭銜,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接難度更高的單子,甚至可以有自己的研發項目。
” 喬世宇的眼眸在他慷慨激昂的陳詞中逐漸放亮,徐承給他描繪的正是他希望看到的景象,但他同時清楚,當他帶着自己的團隊來到一個三岔口時,選對某條道路并不意味着之後會一帆風順,更何況在一開始,誰也無法判定出那肯定是條對的道路。
一旦踏出去,從此驚濤駭浪,颠簸流離的可能性并非沒有。
徐承顯然讀懂了他眼中的猶豫,其實這種猶豫在他們私下裡交流時他就已經有所流露,頓了一頓,他退而道:“引進新的生産線的确不是個小項目,但是如果不做,我們很難突破目前的瓶頸。
考慮資
管銷售的石坤最為耿直,徐承話音剛落他就揚手先發言了,“我反對!” 石坤的嗓子異于常人,粗糙得象用沙皮紙加工過一樣,又象給抽掉了主音色,隻殘留下了沙啞的餘音。
但這正是他能夠在森橋立足多年的資本,對董事長喬世宇來說,他的意義不僅僅是戰友,更是他的救命恩人——在某次工廠發生爆炸事故中,正是石坤頂着危險把喬世宇從危樓裡給背了出來,他的嗓子也是在那場事故中搞壞掉的。
除了無敵的忠心之外,石坤還是個很講義氣的人,所以大多數森橋員工,包括那些曾經與喬世宇出生入死闖蕩天下的老将對性格粗放的他都要禮讓三分,這也使得他在森橋的權威無形中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他對一個決策的同意與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森橋的走向。
“投資上千萬去買一條所謂的國際化生産線對于我們森橋來說絕對是一種浪費!徐副總,我們的生産能力在周邊同行中早已遙遙領先,我認為你改革的目标不應該一上來就放在砸錢上!”後面那句話中的火藥味已經很露骨了。
短短幾句話俨然代表了森橋衆位管理人員的心聲,底下一片嗡嗡的私語,多數人都在頻頻點頭,喬世宇端坐在橢圓桌子的正中,飽經風霜的臉上聚斂着草莽企業家特有的霸氣,他掃了四周一眼,沒有當即表态。
這是徐承自進入森橋,在進行了一系列類似隔靴撓癢的紙面改革後砸下的第一枚重型“炸彈”。
而這枚炸彈如果未經他的許可也是不可能有機會在此類重要會議上被抛出來的,他的沉默也許是因為他對徐承的能力還需要掂量。
徐承對“炸彈”抛出後的飛濺效應自然早有準備,待交流聲逐漸低下去,數雙眼睛徘徊在他臉上時才侃侃地解釋:“我計算過,目前我們的産品合格率始終維持在92%-95%之間,聽起來似乎不錯。
但是,現在很多外企,包括國内的一些大公司都在搞6Q,6Q的标準是百萬分之三點四,也就是說一百萬個成品裡隻有三點四個不合格品,如果用這個标準來衡量,”他轉身,在身後的寫字闆上刷刷寫下了等式的左邊,“那麼,以我們最好的成品合格率來計算,每完成一百萬個産品,我們就要報廢——”他把等式的右邊用一串數字填了上去,“五萬個!” 會議室裡沉默下來,人人的目光都凝在他剛收筆的那個數字上,耳朵邊是他得出的結論,“以森橋每年的産量和平均單價來估算,我們有近三百萬的錢都是消耗在這些次品上,這是一筆不小的浪費。
用這些累積的損耗去做投資,我想不能稱之為浪費吧。
” 喬世宇在他的講述中微眯起了眼睛,所有的企業家似乎都對成本和浪費有着難以自控的敏感。
石坤對他的論調卻是非常不屑,輕輕哼了一聲,“紙上談兵。
” 喬世宇把目光轉向财務部的頭兒王萬林,“萬林,這筆帳你算過沒有啊?” 王萬林臉上有些擱不住,幹咳了一聲,“喬董,我們的報表,咳,不是這麼來算的。
徐副總說的這些,固然有道理,但就常規而言,其實……我們的損耗情況跟其他廠家比起來,真的算不錯的了。
” 徐承明白,石坤等人的反對理由不過是個冠冕堂皇的幌子,從他進入森橋的近半年來,他所作出的種種整改及規範舉措都讓草莽出身的森橋高管們頭疼不已,所以,他們對這個“空降兵”一絲好感也無,隻是礙于喬世宇的面子不得不敷衍着,即便如此,忍耐總也有到極限的時候,雙方明裡暗裡的交鋒愈演愈烈。
徐承在最初的不适應之後很快也就習以為常了,他憑着一腔熱忱和孤勇,把森橋當作了他實現抱負的一塊試驗田,不遺餘力地找着企業的诟病,并開出藥方。
手中的筆輕輕擱在白闆的邊緣,他轉身面向喬世宇,在這個小小的王國裡,其實無需什麼群策群力,隻要他點下了頭就算大局已定,之所以還有這個會,隻不過是他心中尚存猶豫,需要借他人之力來摸清前路。
“喬董,過去的十年來,森橋從一家校辦企業發展到了今天這樣規模上億的公司,我們有了穩定的客戶和市場份額,但我知道,您的期望絕不僅止于靠為他人做嫁衣裳而分些殘羹冷炙來維持溫飽。
森橋要想從數以千計的代工企業中脫穎而出,要擺脫所謂的山寨頭銜,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接難度更高的單子,甚至可以有自己的研發項目。
” 喬世宇的眼眸在他慷慨激昂的陳詞中逐漸放亮,徐承給他描繪的正是他希望看到的景象,但他同時清楚,當他帶着自己的團隊來到一個三岔口時,選對某條道路并不意味着之後會一帆風順,更何況在一開始,誰也無法判定出那肯定是條對的道路。
一旦踏出去,從此驚濤駭浪,颠簸流離的可能性并非沒有。
徐承顯然讀懂了他眼中的猶豫,其實這種猶豫在他們私下裡交流時他就已經有所流露,頓了一頓,他退而道:“引進新的生産線的确不是個小項目,但是如果不做,我們很難突破目前的瓶頸。
考慮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