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渝創作·評論·翻譯年表
關燈
小
中
大
二枕記》于《聯合報·聯合副刊》,讨論畫家陳澄波,後收錄于《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
4月12日至13日發表《悄吟和三郎——蕭紅與蕭軍的情愛和文學生活》
7月出版《賢明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
8月發表《創作無疆界》于《明報月刊》第40卷第8期總号476期
8月19日至20日發表《收回的拳頭》于《聯合報·聯合副刊》“聯副小說特區”,2008年6月26日另刊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2006
7月發表《漂流的意願,航行的意志》于《明報月刊》第41卷第7期總号487期
12月20日發表《六時之靜》于《聯合報·聯合副刊》“聯副小說特區”
2007
7月3日發表《交腳菩薩》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9月4日發表《故宮案》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9月26日發表《寫作外一章——怎麼活過來的?》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12月21日發表《飼虎》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2008
7月22日發表訪談稿《在體制中迂回前行——專訪新生小學校長劉美娥》于《台灣立報》
8月8日發表《胖妹,你在哪裡?》于《聯合報·聯合副刊》“參觀故宮”
8月30日發表《永春》于《聯合報·聯合副刊》;本文為張錯著《雍容似汝——陶瓷、青銅、繪畫荟萃》(2008年9月)一書的序,亦在10月刊于《藝術家》第67卷第4期總号401期
9月9日發表《美豔校長》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0月發表Summer1961;英譯郭松棻小說集RunningMotherandOtherStories(2009)的前言,李渝亦參與了部分小說的英譯工作
11月發表《春深回家》,收錄于柯慶明編《台大八十,我的青春夢》
2009
3月15日至16日發表《離散和團圓——圓明園銅兔、鼠二首索歸事件》于《聯合報·聯合副刊》,連載兩回,後收錄于《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
5月14日發表《美好時代》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懷念高信疆”
8月26日至27日發表《亮羽鸫》于《聯合報·聯合副刊》,連載兩回;10月25日至27日另刊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本文前半部另啟為小說《叢林》,并共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9月出版《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9月12日發表《抒情時刻》于《聯合報·聯合副刊》,收錄于《行動中的藝術家:美術文集》
2010
3月發表《夢裡花兒落多少——紅樓夢裡的童年和成長》于《文訊》第293期,後收錄于《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
4月5日發表《富春山居圖》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7月發表《待鶴》于《印刻文學生活志》第6卷第11期總号83期;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以及被選入郭強生編《九十九年小說選》(2011年3月)
10月19日至20日發表《賈政不做夢》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後收錄于《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
10月24日發表《我想看到的是——花博測展觀後》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2011
1月28日發表《戰後少年》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4月出版《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新北:印刻文學
4月發表《岸上風雲——〈溪岸圖〉鑒别事件揭實》于《印刻文學生活志》第7卷第8期總号92期
5月24日發表《重獲金鈴子——向聶華苓老師緻敬》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本文為李渝在同年5月16日台大聶華苓學術研讨會的發言)
2012
3月發表《給明天的芳草》于《印刻文學生活志》第8卷第7期總号103期,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3月29日發表《倡人仿生》于《聯合報·聯合副刊》,4月18日另刊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6月25日發表《為〈文訊〉着急》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7月發表《謄文者後記》,收錄于郭松棻《驚婚》
10月發表《三月螢火》于《印刻文學生活志》第9卷第2期總号110期,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12月30日至31日發表《建築師阿比》于《聯合報·聯合副刊》,連載兩回;2013年2月12日至16日另刊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2013
2月發表《夜渡》于《短篇小說》第5期,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4月2日至3日發表《海豚之歌》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後收錄于《九重葛與美少年》
6月出版《九重葛與美少年——李渝小說十五篇》,新北:印刻文學;榮獲第38屆金鼎獎圖書類出版獎文學圖書獎,亦入圍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
2014
2月26日發表《敬念高居翰老師》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2015
11月發表《編者前言》,收錄于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哲學卷》
11月發表《編者前言》,收錄于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保釣卷》
11月發表《射雕回看》,收錄于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保釣卷》(本文由《保釣和“文革”》一文增寫而來)
2016
11月《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出版,梅家玲、鐘秩維、楊富闵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台灣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鐘秩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