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關燈
們希望廣告是真的,哪怕隻有一絲一毫是真的也好,希望那些商品能代替日常工作給我們帶來滿足感。

    但不幸的是,我們買的越多,要付的賬就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時間工作,這樣才能為一切買單。

    我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并非發自内心,所以投入工作的時間越多,我們就會産生越多不滿,因為我們留給真正想做的事的時間更少了。

    ” “于是我們就會買更多東西。

    ”我說,“我明白這個邏輯了。

    這可不是一個良性循環啊。

    ” “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循環,”安妮說,“最後的結果都是長時間工作,忙着做并不能實現PFE的事情。

    他們不停地憧憬未來,希望有天他們不用再工作,可以過上随心所欲的日子。

    ” “哇,我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思考過。

    ”我說,“真的是這樣嗎?” 安妮和邁克大笑起來。

    “約翰,我不建議你把廣告條條當真,希望你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同理,我也不希望你毫不懷疑地接受我的說法。

    ”安妮回答,“凱茜剛才說,現在大家有機會接觸更多新事物,可以了解世間萬物。

    我分享的隻是我的一家之言。

    你聽完了,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判斷我說的話是部分屬實、全部屬實,還是沒有一句實話。

    ” “嗯,你的話給我提供了一個看事物的新角度。

    ”我說,“安妮,你剛才舉的那個例子,你自己經曆過嗎?” 安妮大笑:“肯定經曆過啊。

    現在說起來我可以拿它開玩笑,但當時我覺得一點兒都不好笑。

    那時我真的不開心,感覺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

    每天我都工作很久,沒多少閑暇時光;作為補償,我用物質來獎勵自己。

    我當時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

     “我周末也在工作,所以我對自己說,我應該獎勵自己一套新衣服、最新的電子産品,或者某件新款時尚家具。

    可是,因為我總是在工作,我很少有時間享用我獎勵自己的這些東西。

    來我家做客的朋友,都說他們好喜歡我家的風格,可我根本沒什麼時間在家享受這個環境。

     “一天晚上,我剛翻完一大堆賬單,看它們像往常一樣,吞掉我當月收入的大半部分。

    我平躺在床上,盯着天花闆,隻有這樣才能不讓自己哭出來。

    我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人生的大半,我把它浪費在一份我根本不在乎的工作上,用購物來安慰自己。

    說實話,就連我買的那些東西,我也根本不在乎。

     “我想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落到了這步田地。

    我原本的人生規劃是,工作到六十歲,等到退休,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感覺自己很可憐。

    ” “可你現在的心态完全不一樣。

    ”我說,“你到底經曆了什麼?” 安妮笑着答道:“我現在的心态确實完全不同。

    那天晚上我想了一會兒,決定出去散心。

    我生活在一個大城市,街道上總是人來人往。

    我看着每一個從我身邊經過的人,好奇他們中間有沒有人和我有同樣的感受。

     “他們快樂嗎?他們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嗎?他們滿足嗎?最後,我停在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門前。

    我見過這家店好幾次,但從沒進去過。

    令人吃驚的是,店裡坐着我的一個熟人。

    我在不同的場合見過他幾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為他每次都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

     “他邀請我和他一起坐坐。

    我們喝了幾杯咖啡,聊了三小時的人生。

    我跟他描述了我的狀态,他微笑着指出,我可能看自己做的廣告看多了。

    我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于是,他跟我講了我剛才告訴你的那個循環,他還跟我說了些别的,那些話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

     “‘轉變心态的重點在于,’他說,‘你要清楚,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别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坐下開始想,什麼樣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圓滿的,理由是什麼。

    我逼着自己思考,我想怎樣度過自己的每一天。

    過了一會兒,我又問自己我為什麼想那樣度過每一天。

    最後,我的思緒引導我來到了這個問題上。

    ”她說。

     我低頭一看,安妮正指着菜單。

     你為什麼來這裡? “然後呢?”我問。

     安妮又大笑起來:“凱茜可能已經跟你說過,一旦你問自己為什麼來這裡,你的世界就會發生改變。

    我不唠叨那些無聊的細節了,不過我可以告訴你,自從那晚過後,我就不再是原來的我了。

     “我的生活從一些小事開始慢慢改變,我開始每周為自己多留出一點兒時間。

    我再也不用‘物質’獎勵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天,我都花至少一個小時做我真正喜歡的事。

    有時候,我會讀一本讓我熱血沸騰的小說;有時候,我會出門遠足或者做做運動。

     “後來,一小時變成了兩小時,兩小時又發展到三小時。

    等我回過神來,我已經把精力全都放到我想做的事上,這些事情才能讓‘我為什麼來這裡?’這個問題的答案實現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