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行走(代序)/徐廣華

關燈
字。

     陳華清的寫作内容大多是這類記遊文字,有很美的情調,這種美的情調還源于她文字的精緻。

    陳華清用語考究,似乎字斟句酌,她的言辭富有韻味。

     富有韻味的語言,首先表現在對古詩詞的化解與活用。

    “蓮,昨夜你們有沒有淩波起舞?可有一曲短笛脈波轉?一片笙歌醉裡歸?沒有,一定沒有。

    那三生石上的期盼,鴛鴦浦上的夢境,還有那渺渺的愁緒,你一定統統埋藏在田田的葉子底下。

    你獨自地,在雨中哀怨,在風中銷魂,且讓愁随南浦。

    ”(《拙政園,雨後的蓮荷》)從這些文字不難看出她如何把古詩句巧妙運用在自己的叙述中,成為自己語言的一部分,而不露痕迹。

     其次,富有韻味的語言,源于她善于調動各種描寫手段。

    她寫江南煙雨,“絲絲縷縷,密密斜斜,朦朦胧胧,袅袅娜娜,娉娉婷婷,纏纏綿綿,粘粘稠稠。

    如煙似霧,如夢似幻,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恍若一曲如夢令,更是一首婉約詞。

    吸一口氣,清清涼涼,透心透肺,似乎還有一絲清甜味。

    ”這是典型的描寫,有比喻,也有通感。

    這樣的描寫,使語言富有美感。

     富有韻味的語言,還表現在她語言的抒情性。

    “蓮,昨夜那場纏綿悱恻的夏雨,一定是那個翩跹少年打你日夜守望的蓮塘經過,他一定看到了你田田的心事,他的身影偶然地投在你的蓮心。

    他轉身,他回眸,他飄忽,像無腳的雲,似無根的風,飄來,又飄走。

    飄遠了那身影,隻留下一池的歎息,一塘的幽怨。

    ”,這是寫“蓮荷”,作者賦予蓮荷生命色彩,這樣的語言因極具抒情性而讓人喜歡。

     散文作品,語言很重要,但是文學的本質并非僅僅是語言的優美,說到底,作品要有深刻的思想。

    陳華清散文在注重語言的雕刻的同時,還給讀者傳達對社會、對人文的關注,這是她的散文最大的成功之處。

    我們從諸多篇章中可以看到這一點。

    《西湖松鼠》一文是對這一主題的頌揚。

    “在西湖邂逅松鼠,是我的江南行的一筆意外收獲。

    是偶然,也是必然。

    創設良好的生态環境和人文環境,人類必然收獲驚喜。

    ”作者在詩意行走的路途中,關注的不僅僅是美景,更多的是對生态環境的期許。

    人類在當今社會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環境問題,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是不能回避這些問題的。

     在這些散文中,還有一部分關注人文、關注曆史的篇章令人驚喜。

    陳華清散文中透露着深刻的思想,警醒人們關心自然,回顧曆史,從而關愛人類自己。

    《西湖松鼠》《尋找雨巷》《拜谒南京中山陵》《莫愁湖:一湖英雄兒女事》《泰戈爾曾住在這裡》等,則具有厚重的曆史感。

     雖然早在很久之前,我就開始閱讀陳華清的散文,但是對陳華清散文特色的把握,我還是隻能見一斑而不能知全貌。

    法國詩人瓦雷裡說:“我甯願我的詩被一個人讀了一千遍,也不願被一千個人隻讀了一遍。

    ”陳華清肯定會希望她的散文有更多的讀者多讀幾遍的,而不是匆匆地浏覽。

     陳華清從2008年開始寫旅遊散文,短短幾年,便有大量優美文字問世,讓人豔羨。

    後來又涉獵小小說領域,且成就不菲,令人歡喜。

    作為在文字漫步中偶然相遇的文友,我為陳華清暗自叫好,也祝願她在文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