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判然訣
關燈
小
中
大
長安城的薄暮是灰色的——金灰色。
灰與金光參半,仿佛日神燃了一天的金炬,燃到最末,所餘無多,燒得惋惜起來,把剩下的金磚都磨成粉末。
因為剩得不多了,所以也磨得更細更小。
那金粉才撒在空中,不經燒。
一下便褪成灰的了。
而那金灰中,還有古怪的碧青斑駁在天際,仿佛舊鼎上的銅綠。
長安城暮色時的天空,的确像一口古老的鼎,剛硬的鼎表面,鎏金半褪,灰骨漸露,鏽綠間雜……餘煙漸冷。
李淺墨望着烏瓦肆上空的天色,不由這麼想着。
之所以想到鼎,是因為他想到了謝衣。
——此時他就在烏瓦肆。
烏瓦肆的這間茶坊并不大,就算有松煙熏着,結在壁上,污垢滞膩,卻也濃淡如畫。
這茶坊在烏瓦肆來說,還算得上整潔的了。
茶坊的主人碧妪與牯佬酒肆的牯佬可謂烏瓦肆積年的雙老。
一個為油煙熏着,一個為茶煙熏着,熏過了兩朝數代,難得如今仍然健在。
李淺墨眼睛盯着手裡的那盞茶。
茶盞細白,水裡面浮沉各半的茶葉慢慢舒展開來,像一片一片翠綠的羽毛。
他面前的那張案子舊得有年頭了,也沒上漆,指甲一劃,都能在上面劃下層木垢來。
一張簡簡單單的紙柬,就放在那張木案上。
柬上的字體行草間雜,仿佛光看字,也看得出一個烏衣子弟經行停伫間的體态步伐。
可無論再如何潇灑,掩蓋不盡的是字後面的鐘鼎之氣。
謝衣該算出自于鐘鳴鼎食的舊家了。
今日,就是他柬邀自己。
這些日忙忙亂亂,自入長安以來,李淺墨沒想到一轉眼就會認識這麼多的人。
而今日,謝衣相邀,人還未到,李淺墨要了一盞清茶候着,就這麼等待,也等出一份甯靜來。
他細細體味着這份甯靜。
想:兩人之間,最好的交情,無非于能在彼此交接時體會到一份靜吧?可等待謝衣時的這一份靜卻又與當日跟随肩胛時的不同。
肩胛的靜,是日月交沉後,爝火不息,無數山巒河流、奔走于外,無數風霜雷暴、潛蘊其後的那種靜勢;而謝衣的靜,卻是鐘鼎紋殘,金谷粒盡,那無數文華藻飾駁落沉潛後一種蘊藉的靜……這靜再靜,也靜得人間。
李淺墨一時又想到羅卷,想起看着他放冰風筝的那夜……那夜,雪霰四布,冰月皎潔,那樣的一夜,也是靜的。
可那靜下面,是可以傾聽到彼此男性的血管裡,血脈奔流的靜。
李淺墨由此不由又想到劍術,“吟者”、“尺蠖”與“判然”三劍,各成一味,隻怕卻也與那起劍前的靜韻有關?何日,自己才能真正獨成一韻?一念及此,李淺墨卻又想起那日異色堂上看到的那幅《姽婳書》的心訣,一時,練過的、見過的劍式一招招在腦中回映起來……他正自出神,卻覺身前桌上有指甲叩桌聲,一擡頭,卻是謝衣已到了。
謝衣臉上的笑頗為溫煦。
他沒說話,隻是笑就代表招呼了,卻先沖碧妪要了一盞“五石散”,要完後,才沖李淺墨笑道:“這東西,如今除了這裡,别處隻怕再怎麼也買不到了。
” 李淺墨情知,所謂“五石散”,還是魏晉之時留下來的遺風。
謝衣出身江左名門,耽愛于此,也算其來有自。
那日千秋崗上,他與謝衣匆匆一晤,未得多作交談,一直引以為撼。
這時相見,忍不住首先想起的就是那夜千秋崗之事,不由問道:“謝大哥,那夜,後來,你們到底怎麼樣了?” 謝衣淡淡一笑:“也沒什麼,草莽相逢,不過出劍而己。
我僥幸逼走了他們。
五義中人與柳葉軍中你的舊識耿見也俱都還算安好,他們還托我代為緻意。
” 他口氣平淡,李淺墨卻是見過那夜地獄變一門險惡的架勢,本來巴望知道些詳情,卻明白謝衣脾氣,也不好細問的。
卻見一時間,碧妪的“五石散”已端了上來。
謝衣品了一口,面露一笑,閉目細索了下滋味,才睜眼笑道:“這次重入長安,最大的收獲,無過于能重嘗碧妪的五石散。
”說着,他望向李淺墨,“我這幾天連日到此。
那晚,千秋崗上,最後還是受了點小傷,非這東西發散發散不可,否則後果堪虞。
我常想,也算運氣好,這場架,正好打在長安。
否則若打在别處,隻好以藥代之,苦怕不都苦死。
” 他這樣一個人。
居然怕苦! 李淺墨也是此時才知謝衣原來受了傷。
眼見他言辭雖淡,想來那夜千秋崗上的一戰,必然也極為驚心動魄。
否則,以謝衣之能,怎會要連日來服五石散發散?否則還“後果堪虞”? 謝衣卻似對負傷之事略不在意,一笑之下,再就不提。
隻聽他道:“他們有一套合圍之陣,卻頗為巧妙。
” 謝衣說着,以指醮茶,在案上畫與李淺墨看,其間,還随手揮動,摹拟了下當日地獄變的招路,摹仿完後,又笑道:“事後,我想了兩日,當時,如要這麼這麼着,隻怕就會好些。
” 他以指代劍,随意揮刺了兩下。
李淺墨緊鎖眉頭看着,想了好一會兒,一拍手,方才領悟。
隻聽謝衣笑道:“他日,你若碰上他們,卻要略加小心了。
” 李淺墨方知謝衣是在有意點撥自己,本待緻謝,卻又不知怎麼謝,謝衣卻已岔過話題,笑問道:“那日,異色門中,看來你的遭遇也險。
”說着,莞爾一笑,“不知
灰與金光參半,仿佛日神燃了一天的金炬,燃到最末,所餘無多,燒得惋惜起來,把剩下的金磚都磨成粉末。
因為剩得不多了,所以也磨得更細更小。
那金粉才撒在空中,不經燒。
一下便褪成灰的了。
而那金灰中,還有古怪的碧青斑駁在天際,仿佛舊鼎上的銅綠。
長安城暮色時的天空,的确像一口古老的鼎,剛硬的鼎表面,鎏金半褪,灰骨漸露,鏽綠間雜……餘煙漸冷。
李淺墨望着烏瓦肆上空的天色,不由這麼想着。
之所以想到鼎,是因為他想到了謝衣。
——此時他就在烏瓦肆。
烏瓦肆的這間茶坊并不大,就算有松煙熏着,結在壁上,污垢滞膩,卻也濃淡如畫。
這茶坊在烏瓦肆來說,還算得上整潔的了。
茶坊的主人碧妪與牯佬酒肆的牯佬可謂烏瓦肆積年的雙老。
一個為油煙熏着,一個為茶煙熏着,熏過了兩朝數代,難得如今仍然健在。
李淺墨眼睛盯着手裡的那盞茶。
茶盞細白,水裡面浮沉各半的茶葉慢慢舒展開來,像一片一片翠綠的羽毛。
他面前的那張案子舊得有年頭了,也沒上漆,指甲一劃,都能在上面劃下層木垢來。
一張簡簡單單的紙柬,就放在那張木案上。
柬上的字體行草間雜,仿佛光看字,也看得出一個烏衣子弟經行停伫間的體态步伐。
可無論再如何潇灑,掩蓋不盡的是字後面的鐘鼎之氣。
謝衣該算出自于鐘鳴鼎食的舊家了。
今日,就是他柬邀自己。
這些日忙忙亂亂,自入長安以來,李淺墨沒想到一轉眼就會認識這麼多的人。
而今日,謝衣相邀,人還未到,李淺墨要了一盞清茶候着,就這麼等待,也等出一份甯靜來。
他細細體味着這份甯靜。
想:兩人之間,最好的交情,無非于能在彼此交接時體會到一份靜吧?可等待謝衣時的這一份靜卻又與當日跟随肩胛時的不同。
肩胛的靜,是日月交沉後,爝火不息,無數山巒河流、奔走于外,無數風霜雷暴、潛蘊其後的那種靜勢;而謝衣的靜,卻是鐘鼎紋殘,金谷粒盡,那無數文華藻飾駁落沉潛後一種蘊藉的靜……這靜再靜,也靜得人間。
李淺墨一時又想到羅卷,想起看着他放冰風筝的那夜……那夜,雪霰四布,冰月皎潔,那樣的一夜,也是靜的。
可那靜下面,是可以傾聽到彼此男性的血管裡,血脈奔流的靜。
李淺墨由此不由又想到劍術,“吟者”、“尺蠖”與“判然”三劍,各成一味,隻怕卻也與那起劍前的靜韻有關?何日,自己才能真正獨成一韻?一念及此,李淺墨卻又想起那日異色堂上看到的那幅《姽婳書》的心訣,一時,練過的、見過的劍式一招招在腦中回映起來……他正自出神,卻覺身前桌上有指甲叩桌聲,一擡頭,卻是謝衣已到了。
謝衣臉上的笑頗為溫煦。
他沒說話,隻是笑就代表招呼了,卻先沖碧妪要了一盞“五石散”,要完後,才沖李淺墨笑道:“這東西,如今除了這裡,别處隻怕再怎麼也買不到了。
” 李淺墨情知,所謂“五石散”,還是魏晉之時留下來的遺風。
謝衣出身江左名門,耽愛于此,也算其來有自。
那日千秋崗上,他與謝衣匆匆一晤,未得多作交談,一直引以為撼。
這時相見,忍不住首先想起的就是那夜千秋崗之事,不由問道:“謝大哥,那夜,後來,你們到底怎麼樣了?” 謝衣淡淡一笑:“也沒什麼,草莽相逢,不過出劍而己。
我僥幸逼走了他們。
五義中人與柳葉軍中你的舊識耿見也俱都還算安好,他們還托我代為緻意。
” 他口氣平淡,李淺墨卻是見過那夜地獄變一門險惡的架勢,本來巴望知道些詳情,卻明白謝衣脾氣,也不好細問的。
卻見一時間,碧妪的“五石散”已端了上來。
謝衣品了一口,面露一笑,閉目細索了下滋味,才睜眼笑道:“這次重入長安,最大的收獲,無過于能重嘗碧妪的五石散。
”說着,他望向李淺墨,“我這幾天連日到此。
那晚,千秋崗上,最後還是受了點小傷,非這東西發散發散不可,否則後果堪虞。
我常想,也算運氣好,這場架,正好打在長安。
否則若打在别處,隻好以藥代之,苦怕不都苦死。
” 他這樣一個人。
居然怕苦! 李淺墨也是此時才知謝衣原來受了傷。
眼見他言辭雖淡,想來那夜千秋崗上的一戰,必然也極為驚心動魄。
否則,以謝衣之能,怎會要連日來服五石散發散?否則還“後果堪虞”? 謝衣卻似對負傷之事略不在意,一笑之下,再就不提。
隻聽他道:“他們有一套合圍之陣,卻頗為巧妙。
” 謝衣說着,以指醮茶,在案上畫與李淺墨看,其間,還随手揮動,摹拟了下當日地獄變的招路,摹仿完後,又笑道:“事後,我想了兩日,當時,如要這麼這麼着,隻怕就會好些。
” 他以指代劍,随意揮刺了兩下。
李淺墨緊鎖眉頭看着,想了好一會兒,一拍手,方才領悟。
隻聽謝衣笑道:“他日,你若碰上他們,卻要略加小心了。
” 李淺墨方知謝衣是在有意點撥自己,本待緻謝,卻又不知怎麼謝,謝衣卻已岔過話題,笑問道:“那日,異色門中,看來你的遭遇也險。
”說着,莞爾一笑,“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