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輔公袥
關燈
小
中
大
地跟那人說:“我要你教我。
”因為不用他說,那人已開始在教他。
他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吸。
頭一天他們跑到渭水河邊,玩累了,兩個人就一在樹杈,一在樹底下的草地上歇息。
初升的太陽暖融融的,草枕在脖子下面有點兒癢,從沒有出過長安城的卻奴感覺到自己的臉上一片金黃。
他聽着流水在自己身邊響,那水聲像是沖過了他的身子,沖得他與昨天的自己都恍如隔世了。
忽然他低聲地說:“我的爹和娘昨天晚上被殺了。
” 他的聲音輕輕的。
“奇怪的是,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傷心。
” 他的聲音裡有困惑也有怅惘。
“可能我很早就猜到,他們不是我的爹娘。
” 樹頂上的人沒有動靜。
而這毫無應答卻更讓卻奴安心了些。
他不想聽到什麼話,他隻是想低聲地說說。
隔了好一會兒,他才聽頭頂上的肩胛問:“你的呼吸不穩。
你知道一個人該怎麼喘氣嗎?” 卻奴愣了愣,然後,他忽覺得自己的耳朵邊靜了下來,一聲一聲,隻聽到肩胛那悠長的呼吸,他忍不住調整了自己的呼吸,以跟上他的調子。
在那重新調整過來的節奏裡,他仿佛聽到了草的呼吸,葉子的氣韻,天上飛過的鳥兒的吐氣。
他覺得自己融入了這身邊萬物裡,呼草木之所吸,也吸草木之所呼。
那樣的呼吸,仿佛人生都是一件樂事了。
這一場呼吸讓他感覺有如重生,仿佛自己的心和肺頭一次降臨到這個世界,頭一次感受到那樣一種韻律。
頭一次發現,自己與這身邊草木,水邊鷗鹭,竟如此息息相關着。
沒過多大一會兒,他就睡着了。
可睡中,他有時還會半明半暗地醒來,隔着眼皮,感覺到那太陽漸熾漸暖的金黃,感覺到自己跟不上肩胛呼吸的聲音,他就會重新調整,一直到再次睡去。
陽光拍着金色的小手,摻和着頭頂上綠葉的手,依次地拍打在他的身上。
那是天地生人交互的律動。
卻奴說不出那是什麼,卻直覺到、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
而最讓卻奴高興的是,他頭一次感到一個人的呼吸就響在自己耳側。
從小他就睡得距離爹娘好遠,隔壁響起的,總是張五郎那笨拙的鼾聲。
那鼾聲攪擾了他的整個童年。
這是頭一次,他是在遠離這鼾聲的地方睡着的。
到睡醒時,心裡又覺恬靜又有些惘然。
接下來幾天,他們徘徊在渭水河濱,幾乎什麼都沒做。
他們沿着渭水河濱順流行去,看到夏日的花兒次第地開了:藍的像在眨眼,黃的像在勻粉;紅的在綻,粉的在笑;萋萋成片的草野,細細碎碎的花朵;隻着一點顔色,便覺滿眼歡然。
肩胛有時悶悶不樂着,有時又放縱地高興起來。
有時,天上的雲鉛沉沉地青了,肩胛的臉色看不到,隻見到他後背的胛骨那麼默然地對峙在身體兩邊,似乎陷入了自己的生命再也走不出來。
好在卻奴不會為那些壓抑而感到痛苦與惶惑。
那時,他總是不停地看着天上的雲:這雲也真是多變的,從有時那麼羊羔般的綿綿朵朵、到突然間這麼凝重如海,可在那雲裡,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生命。
誰說生命就一定要縱聲高歌?隻有這偶爾壓抑、偶爾沉靜、偶爾狂歡的生命才是真實的。
肩胛有時會突然高興起來。
一天,他興緻突發,要教卻奴如何用動作來表現那些草野間的顔色。
他先告訴他如何跳出草野的底色。
他告訴他舉手投足,當成流韻;所有流韻,俱為底色。
然後他撿起一截枯枝,有些憐惜地握在手中。
卻奴看着他示範性地舞着,隻覺得那衣袂發梢,飄出來的果都是青草般連綿的綠意。
可那綠是動的,時濃時淡,時淺時深,時清時濁。
然後隻聽他說:“在這裡。
” 說着肩胛突然舞動枯枝,那枯硬僵曲的枝在他手頭一式擊出,卻奴隻覺得那枯枝頂尖似乎就綻開了一點顔色。
——原來色在這裡! 一朵小小的花在那枯枝硬幹上一綻即謝,可那一綻中似乎爆發了它生命中沉凝過的顔色! 卻奴終于明白那一擊是劍! 他見過肩胛與羅黑黑間的一戰,這是他再次目睹他的随手出劍。
原來舞為自處,可擊為利器;泛成流韶,才可激成一色。
肩胛教的似乎全無章法,隻是随行随卧,随着身邊景物轉換,風雲漸變,随意趁興地教着他些什麼。
但因為身邊一切皆成背景,一切都在應和,卻奴隻覺得自己學得像是很快。
如今他已可以閉着眼呼吸,可在呼吸中,能感受到的不隻有氣味、冷暖、幹濕,乃至聲響、質地、色澤…… 這呼吸有如一場煎洗,把他五髒六腑間的東西,有些仿佛滌蕩掉了,有些又仿佛喚醒更生了,還有些,正在培育生長着。
直到那天傍晚,卻奴盯着天邊一抹奇怪的雲彩,想了半天想不出那是什麼。
——那天天氣很陰,本沒有什麼晚霞,卻奴遠遠望向東北方那一片山,卻看見一團影影綽綽的烏雲,奇怪的是雲煙間含着的那抹奇異的紅色。
那東西像雲又不像雲,相距太遠,他看不清。
隻覺得那一點色彩着實地令他不安。
直到肩胛注意到他的神态,順着他的眼看去。
然後,肩胛手搭涼篷,一雙細長的眼眯了起來。
然後,隻一瞬間,肩胛的身姿就似被定住了。
好久他都沒有動上一動。
卻奴為他那超常的靜默感染上一絲不安,有些緊張地問:“那是什麼雲彩?” 隻聽肩胛的聲音仿佛在夢遊: “那不是雲。
” “那是煙。
” ——“烽煙。
” 獨松嶺上并不是隻有一棵松樹,而是獨獨隻有松樹。
一片松濤低吼成一片壓抑的寂寞。
千棵萬棵,鱗皮針葉,聳列成陣。
這裡的松樹,棵棵盡可合圍。
弦月方升,素光如針,那月華一針一針地瀉下,針尖對麥芒地跟這獨松嶺上的根根松針對戰着。
卻奴被肩胛帶到獨松嶺上。
肩胛帶他攀上了一株很高的松樹。
卻奴先開始什麼也沒看到,滿眼盡都被那怒放的松針紮疼了。
他還從沒見過這樣的松針,根根直豎,仿佛那松樹懷着壓抑一生的郁怒,飽滿地張開了它們所有的綠刺。
過了好久,隻聽到一陣“哆哆”的聲音傳來,似乎是斧頭砍入木頭時發出的聲響。
隻是這響聲比一般砍樵人砍出的聲音更加低悶。
十數聲之後,卻奴隻聽到一邊宿鳥驚飛,然後呼啦啦地一片響,在那一片茂密的松林中,隻見一棵松樹巍峨地倒了。
那裡離他們立身之處不過百米。
那棵伐倒之松高數尋丈,這一倒倒得聲威烈烈。
卻奴隻覺得自己立身的樹幹都是一陣搖晃。
那根樹倒地之聲絕後,耳邊重又聽到“哆、哆”的聲響。
不過又是十數聲,就又有一棵松樹轟然倒下。
有人在這深夜伐木,而且伐的都是這數百齡的老樹。
卻奴隻見一片密厚的松林間,一棵接一棵的有松樹倒下。
那砍樵者砍得實在是快。
可就是這麼着,也足足持續了近個把時辰,才放倒了數十棵大樹。
卻奴站在高枝上望去,隻見一棵棵松樹接連巍峨地倒地,那些松樹依着一個圈子,向外緣壓倒。
不一時,已隐約可見厚密的松林間被清理出一片空地。
然後,突然有數十人齊聲高歌,這響聲驟然發起,聲震暗夜,把卻奴身子都震得一驚。
隻聽那歌聲唱道: 長白山頭知世郎, 純着紅羅錦背裆; 橫矛侵天半, 輪刀耀日光; 上山食麋鹿, 下山食牛羊; 忽聞官軍至, 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 斬頭何所傷? 那歌聲濃烈熾情,像在圍剿的逼迫下,一小群人躲避着一大群人馬,在密林間煎煮的一鍋濃濃的野豬骨湯。
卻奴隻覺得身邊的肩胛身子忽控制不住地在顫。
然後,隻見那十數人當真如歌中所唱的,一個個穿着紅羅十字錦背裆,出現在才伐出來的那片空地裡。
如針月色下,隻見他們個個身形彪悍,嗓子更是粗豪。
赤着的胳膊上露出密密的汗滴,那汗反射着月光,反射得這深山密林裡面滿布着一種男人的意氣。
卻奴隻覺身邊肩胛身子猛地一抖,歎息般地長出了一口氣,又夢呓般地道:“知世郎!” ——難道這些人叫做“知世郎”? 卻奴隻見那十數個身穿紅羅錦背裆的壯漢個個腰間别着斧頭,那斧口閃着寒光。
他們手裡拿着另一把小巧些的斧頭,他們已開始清理場地。
他們在這密松林間,開出來一塊畝許大小的空場,這時運着斧頭正把那倒地的數十株松樹上的枝柯都斬下來。
那些枝柯斬下後被聚在一起,正堆在空場中央。
然後,好大一堆松明火把一起燃了起來,點向那些枯枝,
”因為不用他說,那人已開始在教他。
他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吸。
頭一天他們跑到渭水河邊,玩累了,兩個人就一在樹杈,一在樹底下的草地上歇息。
初升的太陽暖融融的,草枕在脖子下面有點兒癢,從沒有出過長安城的卻奴感覺到自己的臉上一片金黃。
他聽着流水在自己身邊響,那水聲像是沖過了他的身子,沖得他與昨天的自己都恍如隔世了。
忽然他低聲地說:“我的爹和娘昨天晚上被殺了。
” 他的聲音輕輕的。
“奇怪的是,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傷心。
” 他的聲音裡有困惑也有怅惘。
“可能我很早就猜到,他們不是我的爹娘。
” 樹頂上的人沒有動靜。
而這毫無應答卻更讓卻奴安心了些。
他不想聽到什麼話,他隻是想低聲地說說。
隔了好一會兒,他才聽頭頂上的肩胛問:“你的呼吸不穩。
你知道一個人該怎麼喘氣嗎?” 卻奴愣了愣,然後,他忽覺得自己的耳朵邊靜了下來,一聲一聲,隻聽到肩胛那悠長的呼吸,他忍不住調整了自己的呼吸,以跟上他的調子。
在那重新調整過來的節奏裡,他仿佛聽到了草的呼吸,葉子的氣韻,天上飛過的鳥兒的吐氣。
他覺得自己融入了這身邊萬物裡,呼草木之所吸,也吸草木之所呼。
那樣的呼吸,仿佛人生都是一件樂事了。
這一場呼吸讓他感覺有如重生,仿佛自己的心和肺頭一次降臨到這個世界,頭一次感受到那樣一種韻律。
頭一次發現,自己與這身邊草木,水邊鷗鹭,竟如此息息相關着。
沒過多大一會兒,他就睡着了。
可睡中,他有時還會半明半暗地醒來,隔着眼皮,感覺到那太陽漸熾漸暖的金黃,感覺到自己跟不上肩胛呼吸的聲音,他就會重新調整,一直到再次睡去。
陽光拍着金色的小手,摻和着頭頂上綠葉的手,依次地拍打在他的身上。
那是天地生人交互的律動。
卻奴說不出那是什麼,卻直覺到、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
而最讓卻奴高興的是,他頭一次感到一個人的呼吸就響在自己耳側。
從小他就睡得距離爹娘好遠,隔壁響起的,總是張五郎那笨拙的鼾聲。
那鼾聲攪擾了他的整個童年。
這是頭一次,他是在遠離這鼾聲的地方睡着的。
到睡醒時,心裡又覺恬靜又有些惘然。
接下來幾天,他們徘徊在渭水河濱,幾乎什麼都沒做。
他們沿着渭水河濱順流行去,看到夏日的花兒次第地開了:藍的像在眨眼,黃的像在勻粉;紅的在綻,粉的在笑;萋萋成片的草野,細細碎碎的花朵;隻着一點顔色,便覺滿眼歡然。
肩胛有時悶悶不樂着,有時又放縱地高興起來。
有時,天上的雲鉛沉沉地青了,肩胛的臉色看不到,隻見到他後背的胛骨那麼默然地對峙在身體兩邊,似乎陷入了自己的生命再也走不出來。
好在卻奴不會為那些壓抑而感到痛苦與惶惑。
那時,他總是不停地看着天上的雲:這雲也真是多變的,從有時那麼羊羔般的綿綿朵朵、到突然間這麼凝重如海,可在那雲裡,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生命。
誰說生命就一定要縱聲高歌?隻有這偶爾壓抑、偶爾沉靜、偶爾狂歡的生命才是真實的。
肩胛有時會突然高興起來。
一天,他興緻突發,要教卻奴如何用動作來表現那些草野間的顔色。
他先告訴他如何跳出草野的底色。
他告訴他舉手投足,當成流韻;所有流韻,俱為底色。
然後他撿起一截枯枝,有些憐惜地握在手中。
卻奴看着他示範性地舞着,隻覺得那衣袂發梢,飄出來的果都是青草般連綿的綠意。
可那綠是動的,時濃時淡,時淺時深,時清時濁。
然後隻聽他說:“在這裡。
” 說着肩胛突然舞動枯枝,那枯硬僵曲的枝在他手頭一式擊出,卻奴隻覺得那枯枝頂尖似乎就綻開了一點顔色。
——原來色在這裡! 一朵小小的花在那枯枝硬幹上一綻即謝,可那一綻中似乎爆發了它生命中沉凝過的顔色! 卻奴終于明白那一擊是劍! 他見過肩胛與羅黑黑間的一戰,這是他再次目睹他的随手出劍。
原來舞為自處,可擊為利器;泛成流韶,才可激成一色。
肩胛教的似乎全無章法,隻是随行随卧,随着身邊景物轉換,風雲漸變,随意趁興地教着他些什麼。
但因為身邊一切皆成背景,一切都在應和,卻奴隻覺得自己學得像是很快。
如今他已可以閉着眼呼吸,可在呼吸中,能感受到的不隻有氣味、冷暖、幹濕,乃至聲響、質地、色澤…… 這呼吸有如一場煎洗,把他五髒六腑間的東西,有些仿佛滌蕩掉了,有些又仿佛喚醒更生了,還有些,正在培育生長着。
直到那天傍晚,卻奴盯着天邊一抹奇怪的雲彩,想了半天想不出那是什麼。
——那天天氣很陰,本沒有什麼晚霞,卻奴遠遠望向東北方那一片山,卻看見一團影影綽綽的烏雲,奇怪的是雲煙間含着的那抹奇異的紅色。
那東西像雲又不像雲,相距太遠,他看不清。
隻覺得那一點色彩着實地令他不安。
直到肩胛注意到他的神态,順着他的眼看去。
然後,肩胛手搭涼篷,一雙細長的眼眯了起來。
然後,隻一瞬間,肩胛的身姿就似被定住了。
好久他都沒有動上一動。
卻奴為他那超常的靜默感染上一絲不安,有些緊張地問:“那是什麼雲彩?” 隻聽肩胛的聲音仿佛在夢遊: “那不是雲。
” “那是煙。
” ——“烽煙。
” 獨松嶺上并不是隻有一棵松樹,而是獨獨隻有松樹。
一片松濤低吼成一片壓抑的寂寞。
千棵萬棵,鱗皮針葉,聳列成陣。
這裡的松樹,棵棵盡可合圍。
弦月方升,素光如針,那月華一針一針地瀉下,針尖對麥芒地跟這獨松嶺上的根根松針對戰着。
卻奴被肩胛帶到獨松嶺上。
肩胛帶他攀上了一株很高的松樹。
卻奴先開始什麼也沒看到,滿眼盡都被那怒放的松針紮疼了。
他還從沒見過這樣的松針,根根直豎,仿佛那松樹懷着壓抑一生的郁怒,飽滿地張開了它們所有的綠刺。
過了好久,隻聽到一陣“哆哆”的聲音傳來,似乎是斧頭砍入木頭時發出的聲響。
隻是這響聲比一般砍樵人砍出的聲音更加低悶。
十數聲之後,卻奴隻聽到一邊宿鳥驚飛,然後呼啦啦地一片響,在那一片茂密的松林中,隻見一棵松樹巍峨地倒了。
那裡離他們立身之處不過百米。
那棵伐倒之松高數尋丈,這一倒倒得聲威烈烈。
卻奴隻覺得自己立身的樹幹都是一陣搖晃。
那根樹倒地之聲絕後,耳邊重又聽到“哆、哆”的聲響。
不過又是十數聲,就又有一棵松樹轟然倒下。
有人在這深夜伐木,而且伐的都是這數百齡的老樹。
卻奴隻見一片密厚的松林間,一棵接一棵的有松樹倒下。
那砍樵者砍得實在是快。
可就是這麼着,也足足持續了近個把時辰,才放倒了數十棵大樹。
卻奴站在高枝上望去,隻見一棵棵松樹接連巍峨地倒地,那些松樹依着一個圈子,向外緣壓倒。
不一時,已隐約可見厚密的松林間被清理出一片空地。
然後,突然有數十人齊聲高歌,這響聲驟然發起,聲震暗夜,把卻奴身子都震得一驚。
隻聽那歌聲唱道: 長白山頭知世郎, 純着紅羅錦背裆; 橫矛侵天半, 輪刀耀日光; 上山食麋鹿, 下山食牛羊; 忽聞官軍至, 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 斬頭何所傷? 那歌聲濃烈熾情,像在圍剿的逼迫下,一小群人躲避着一大群人馬,在密林間煎煮的一鍋濃濃的野豬骨湯。
卻奴隻覺得身邊的肩胛身子忽控制不住地在顫。
然後,隻見那十數人當真如歌中所唱的,一個個穿着紅羅十字錦背裆,出現在才伐出來的那片空地裡。
如針月色下,隻見他們個個身形彪悍,嗓子更是粗豪。
赤着的胳膊上露出密密的汗滴,那汗反射着月光,反射得這深山密林裡面滿布着一種男人的意氣。
卻奴隻覺身邊肩胛身子猛地一抖,歎息般地長出了一口氣,又夢呓般地道:“知世郎!” ——難道這些人叫做“知世郎”? 卻奴隻見那十數個身穿紅羅錦背裆的壯漢個個腰間别着斧頭,那斧口閃着寒光。
他們手裡拿着另一把小巧些的斧頭,他們已開始清理場地。
他們在這密松林間,開出來一塊畝許大小的空場,這時運着斧頭正把那倒地的數十株松樹上的枝柯都斬下來。
那些枝柯斬下後被聚在一起,正堆在空場中央。
然後,好大一堆松明火把一起燃了起來,點向那些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