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九章 萬流歸宗
關燈
小
中
大
的秋天,歐陽珏見到媳婦進門不久就懷有身孕,興奮之下,便說要離家摘取藥草替未來的孫兒或孫女淬洗筋骨,就此告别家人,離開巨斧山莊。
歐陽珏離家之後,捎回的第一封家書,表示自己應好友楚風神之邀,要到武當拜訪另一位至交鐵冠道長,此去可能要半年才能回家,要家人放心。
在一個半月之後,歐陽珏又托中州镖局的镖師捎來了第二封家書,這封信裡提到了他們會合少林的大愚禅師,要趕去泰山之巅觀戰。
由于兩張信紙都寫得密密麻麻,全都是表達歐陽珏對家人的思念,對兒子的企望,以及對未來孫兒的期許,故此歐陽珏并沒提到泰山之巅是哪兩位高人要交手。
可能在寫完信之後,他才覺得要向家人交待此行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于是又在第一張信紙的背面空白處草草的寫了“九陽神君光戰天下第一高手漱石子”十五個大字,其他就沒詳述了。
從此之後,歐陽珏便在武林中失去了蹤影,此後二十多年來,巨斧山莊派出近百人,在莊主歐陽悟明的率領下,會合著七龍山莊的高手以及武當、少林的弟子數百名之多,幾乎搜遍了大半個江湖,卻一直找不到鬼斧歐陽珏的行蹤。
不僅江湖上沒有歐陽珏的下落,連槍神楚風神、少林大愚禅師、武當鐵冠道人也都彷佛從人間蒸發,再也找不到這幾個人了。
長達二十多年的歲月,歐陽悟明在江湖上搏得了個神力斧王的威名,膝下也添了一女二男,不過歐陽悟明并沒在武林中留下什麼赫赫事迹,遠不如鬼斧歐陽珏那樣被人稱誦,當然主要的原因是他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追查父親失蹤的那件事上,而沒有做多少行俠仗義的事。
歐陽悟明一生最大的憾事,便是認為自己無法揭開父親失蹤之謎,找到歐陽珏的下落;而第二件憾事便是懊悔自己的資質愚鈍,練了十三年的家傳絕藝追風二十九斧,直到二十一歲娶妻之後,仍然未被父親認同,以緻失去了學習萬流歸宗的奧秘絕藝。
每回他從江湖上跑了一趟回來之後,就有很長一段時期陷入情緒的低潮期,常常在長籲短歎中度過,若非當時女兒歐陽念珏乖巧伶俐,一雙孿生兄弟活潑可愛,他恐怕精神早就崩潰了。
故此,他經常摟着女兒,擁着兒子,對他們叙述當年鬼斧歐陽珏在武林中的一些英雄事迹,深以父親曾身為武林十大高手為榮,并且一再地指出,長女的取名,便是源自于父親的思念而來,要她終生都記住祖父。
當然,在叙述鬼斧歐陽珏的事迹之際,歐陽悟明不忘把自己未能學到“萬流歸宗”手法的遺憾說了出來,一來是以此來督促兒女用功練武,不可懈怠;二來則是藉此渲洩内心深處的痛楚和遺憾。
歐陽兄弟幼時并不十分了解父親的心情,還常常磨着歐陽悟明要學這種接收暗器的神奇手法,不過後來看到父親憑着記憶,比劃了幾下,卻并不能接收暗器,這才死心塌地的放棄了無理的請求,從此也就不再提起,以免父親傷心。
不過,在他們的記憶裡,萬流歸宗這種功法,應該是巨斧山莊失傳的絕藝,他們認為一定要找回來,将之流傳下去。
這件事是塵封已久的記憶,也可以算得上是巨斧山莊裡的一種禁忌,最少有十年以上,歐陽家族裡沒有一個人提起此事。
直到此刻,當白虹劍客何康白叙述松鶴樓裡有數十具屍體都是身中暗器而亡,這些人身上最顯著的相同點,便是他們都在腰際帶着兩個以上的皮囊和布囊。
放眼天下,身上帶着兩個不同材質的袋囊,除了唐門之外,便隻有嶺南霹靂堂的弟子了。
唐門中人,一個布囊是盛放普通的暗器,另一個皮囊,則以鹿皮或麂皮縫制而成,裡面盛放的則是淬毒的暗器,施放這種暗器時,必須戴上鹿皮或麂皮的手套,以免無意中觸及,而傷害到施放暗器的奉人。
至于嶺南霹靂堂的弟子則将暗器分放兩種不同的袋囊之中,是為了分辨暗器的性質,一種是普通的暗器,另外一種則是内藏火藥,重擊之下會産生爆炸的。
何康白在叙述唐門子弟和霹靂堂門人的不同之處時,從懷中取出了兩個袋囊放在桌上,道:“這兩個暗器袋裡面本來裝有兩種不同的暗器,一種無毒,一種有毒,如今卻空無一物,可見唐門弟子已把袋裡的暗器全部射放出去!” 他在說話之時,把兩個袋囊翻轉過來,讓大家都可看到袋上用紅線繡着的一個“唐”字,并且表示,任何一個唐門弟子的暗器袋上都繡有相同的一個“唐”字,隻不過這個字有差别,并且有等級之分。
在唐門之中,以地位和功力來分,除了掌門人或本門的長老是用金色絲線來繡這個“唐”字之外,次一級的如掌門人的兄弟,則用銀色絲線;暗器手法已獲掌門認可者,則攜帶用紅色絲線繡成的镖囊,至于一般剛入門不久的弟子則佩帶以綠色絲線繡成的镖囊。
唐門之中,每兩年一次,由掌門人考核門下弟子在暗器放射上的技藝,以此評定等級,發放不同性質、不同繡線的暗器囊袋。
這種規矩是前一代掌門唐大先生的祖母,被視為唐門老祖宗的老掌門人,在正統年間所制定下來的,距今已有七十多年,而朝廷也經曆了六個皇帝,可見曆史頗為悠久綿長。
口口口 明英宗年号正統,僅在位十四年,而接續的代宗皇帝以景泰為年号,在位的時間更短,隻做了七年的皇帝便已駕崩,此後的明英宗以天順為年号,才短短的做了八年的皇帝,便又駕鶴西歸。
接續明英宗繼位的則是明憲宗朱見深,他以成化作為年号,在位二十三年之久,比起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還要多出一年,算得上夠久了,不過他從十六歲接任為帝,死時還沒滿四十歲,也算短命了。
明憲宗殁後,接位者為他的第三子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史對于孝宗頗為推崇,認為他“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甯,民物康阜”,這一段評語記載在“明史”卷十五(孝宗本紀贊)之中。
而在明史卷一八三中對孝宗又有這樣“使政不旁撓,财無濫費,滋培元氣,中外皆安”,可見曆史對孝宗的評價不錯。
可惜明代自正統以來的政治積弊太重,孝宗的努力不夠,仍然任用不少佞臣,尤其是從弘治八年之後,孝宗熱衷于煉丹、齋醮,視朝漸晚,也沒及時批答章奏,于是朝政日壞,奸人漸漸取得權勢。
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殁沒便是由
歐陽珏離家之後,捎回的第一封家書,表示自己應好友楚風神之邀,要到武當拜訪另一位至交鐵冠道長,此去可能要半年才能回家,要家人放心。
在一個半月之後,歐陽珏又托中州镖局的镖師捎來了第二封家書,這封信裡提到了他們會合少林的大愚禅師,要趕去泰山之巅觀戰。
由于兩張信紙都寫得密密麻麻,全都是表達歐陽珏對家人的思念,對兒子的企望,以及對未來孫兒的期許,故此歐陽珏并沒提到泰山之巅是哪兩位高人要交手。
可能在寫完信之後,他才覺得要向家人交待此行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于是又在第一張信紙的背面空白處草草的寫了“九陽神君光戰天下第一高手漱石子”十五個大字,其他就沒詳述了。
從此之後,歐陽珏便在武林中失去了蹤影,此後二十多年來,巨斧山莊派出近百人,在莊主歐陽悟明的率領下,會合著七龍山莊的高手以及武當、少林的弟子數百名之多,幾乎搜遍了大半個江湖,卻一直找不到鬼斧歐陽珏的行蹤。
不僅江湖上沒有歐陽珏的下落,連槍神楚風神、少林大愚禅師、武當鐵冠道人也都彷佛從人間蒸發,再也找不到這幾個人了。
長達二十多年的歲月,歐陽悟明在江湖上搏得了個神力斧王的威名,膝下也添了一女二男,不過歐陽悟明并沒在武林中留下什麼赫赫事迹,遠不如鬼斧歐陽珏那樣被人稱誦,當然主要的原因是他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追查父親失蹤的那件事上,而沒有做多少行俠仗義的事。
歐陽悟明一生最大的憾事,便是認為自己無法揭開父親失蹤之謎,找到歐陽珏的下落;而第二件憾事便是懊悔自己的資質愚鈍,練了十三年的家傳絕藝追風二十九斧,直到二十一歲娶妻之後,仍然未被父親認同,以緻失去了學習萬流歸宗的奧秘絕藝。
每回他從江湖上跑了一趟回來之後,就有很長一段時期陷入情緒的低潮期,常常在長籲短歎中度過,若非當時女兒歐陽念珏乖巧伶俐,一雙孿生兄弟活潑可愛,他恐怕精神早就崩潰了。
故此,他經常摟着女兒,擁着兒子,對他們叙述當年鬼斧歐陽珏在武林中的一些英雄事迹,深以父親曾身為武林十大高手為榮,并且一再地指出,長女的取名,便是源自于父親的思念而來,要她終生都記住祖父。
當然,在叙述鬼斧歐陽珏的事迹之際,歐陽悟明不忘把自己未能學到“萬流歸宗”手法的遺憾說了出來,一來是以此來督促兒女用功練武,不可懈怠;二來則是藉此渲洩内心深處的痛楚和遺憾。
歐陽兄弟幼時并不十分了解父親的心情,還常常磨着歐陽悟明要學這種接收暗器的神奇手法,不過後來看到父親憑着記憶,比劃了幾下,卻并不能接收暗器,這才死心塌地的放棄了無理的請求,從此也就不再提起,以免父親傷心。
不過,在他們的記憶裡,萬流歸宗這種功法,應該是巨斧山莊失傳的絕藝,他們認為一定要找回來,将之流傳下去。
這件事是塵封已久的記憶,也可以算得上是巨斧山莊裡的一種禁忌,最少有十年以上,歐陽家族裡沒有一個人提起此事。
直到此刻,當白虹劍客何康白叙述松鶴樓裡有數十具屍體都是身中暗器而亡,這些人身上最顯著的相同點,便是他們都在腰際帶着兩個以上的皮囊和布囊。
放眼天下,身上帶着兩個不同材質的袋囊,除了唐門之外,便隻有嶺南霹靂堂的弟子了。
唐門中人,一個布囊是盛放普通的暗器,另一個皮囊,則以鹿皮或麂皮縫制而成,裡面盛放的則是淬毒的暗器,施放這種暗器時,必須戴上鹿皮或麂皮的手套,以免無意中觸及,而傷害到施放暗器的奉人。
至于嶺南霹靂堂的弟子則将暗器分放兩種不同的袋囊之中,是為了分辨暗器的性質,一種是普通的暗器,另外一種則是内藏火藥,重擊之下會産生爆炸的。
何康白在叙述唐門子弟和霹靂堂門人的不同之處時,從懷中取出了兩個袋囊放在桌上,道:“這兩個暗器袋裡面本來裝有兩種不同的暗器,一種無毒,一種有毒,如今卻空無一物,可見唐門弟子已把袋裡的暗器全部射放出去!” 他在說話之時,把兩個袋囊翻轉過來,讓大家都可看到袋上用紅線繡着的一個“唐”字,并且表示,任何一個唐門弟子的暗器袋上都繡有相同的一個“唐”字,隻不過這個字有差别,并且有等級之分。
在唐門之中,以地位和功力來分,除了掌門人或本門的長老是用金色絲線來繡這個“唐”字之外,次一級的如掌門人的兄弟,則用銀色絲線;暗器手法已獲掌門認可者,則攜帶用紅色絲線繡成的镖囊,至于一般剛入門不久的弟子則佩帶以綠色絲線繡成的镖囊。
唐門之中,每兩年一次,由掌門人考核門下弟子在暗器放射上的技藝,以此評定等級,發放不同性質、不同繡線的暗器囊袋。
這種規矩是前一代掌門唐大先生的祖母,被視為唐門老祖宗的老掌門人,在正統年間所制定下來的,距今已有七十多年,而朝廷也經曆了六個皇帝,可見曆史頗為悠久綿長。
口口口 明英宗年号正統,僅在位十四年,而接續的代宗皇帝以景泰為年号,在位的時間更短,隻做了七年的皇帝便已駕崩,此後的明英宗以天順為年号,才短短的做了八年的皇帝,便又駕鶴西歸。
接續明英宗繼位的則是明憲宗朱見深,他以成化作為年号,在位二十三年之久,比起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還要多出一年,算得上夠久了,不過他從十六歲接任為帝,死時還沒滿四十歲,也算短命了。
明憲宗殁後,接位者為他的第三子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史對于孝宗頗為推崇,認為他“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甯,民物康阜”,這一段評語記載在“明史”卷十五(孝宗本紀贊)之中。
而在明史卷一八三中對孝宗又有這樣“使政不旁撓,财無濫費,滋培元氣,中外皆安”,可見曆史對孝宗的評價不錯。
可惜明代自正統以來的政治積弊太重,孝宗的努力不夠,仍然任用不少佞臣,尤其是從弘治八年之後,孝宗熱衷于煉丹、齋醮,視朝漸晚,也沒及時批答章奏,于是朝政日壞,奸人漸漸取得權勢。
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殁沒便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