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恍然大悟

關燈
多名番子,一一的替周大富等六名富商介紹,最後特别叮囑道:“這位周大富周老丈,是錢千戶和仇钹的老嶽丈,同時也是金侯爺的親家,你們以後見到了他,應當特别照顧。

    ” 褚山和褚石兩人互望一眼,同時會心的笑了出來,他們跟随諸葛明多年,明白長官的個性,知道這回諸葛明一定拿了周大富極大的好處,否則不會顯出如此熱絡的表情。

     李承泰和李承中也都多看了周大富一眼,知道這個嫌貧愛富的富商,一定狠狠的被諸葛明敲了一頓,才會讓諸葛明一再推許,特别照顧。

     不過曹大成心裡明白,諸葛明這麼張揚的交待東廠的屬下照顧周大富,完全是沖著荷香而來,而荷香卻是他曹某人的藏嬌。

     他禁不住心裡暗暗嘀咕,暗罵道:“周大富,你這個老王八蛋,用我心愛的荷香來替你開路,讓你搭上東廠高官這條線,換來榮華富貴,我咒你生個兒子沒屁眼!” 心裡罵得雖然舒暢,可是一想周大富已經五十多歲,雖然妻妾成群,卻僅生了三個女兒,連個兒子都沒生出來,想必再如何努力,也絕不會再生兒子,自己咒他生個兒子沒屁眼,豈不是無聊? 轉念想到自己,雖然前半生胡作非為,販賣私鹽和人口,卻是妻妾争氣,替自己生了兩個兒子,可以繼承曹氏一脈的香火,也足堪安慰的了。

     如今之計,在於攏絡錦衣衛和東廠的高官,讓自己經營的各種生意更加順利發展,将來若是讓一子繼承父業,另外一子進入東廠或錦衣衛,那麼富貴兼得,自己死也無憾了! 他胡思亂想了一陣,隻見蔣弘武大步走了過來,道:“諸葛兄,我們快走吧!再客套下去,隻怕誤了春宵,等急了佳人!” 諸葛明敞聲大笑,道:“哈哈!好一個誤了春宵,等急了佳人,蔣兄不但武功了得,連文學素養也不錯,想必也看過會真記?” 口口口 蔣弘武笑道:“不,我看的是本朝李日華所著的西廂傳奇,并非唐代元稹所寫的會真記。

    ” 他略一思忖,吟道:“待月西廂下,兇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

    ” 諸葛明首先叫好,豎起大拇指,道:“蔣兄,小弟真是佩服你,這四句詩都背熟了!” 蔣弘武笑道:“北京天橋說書的,把整場西廂故事連說一個半月,我是天天都到,聽得入迷,當然聽熟了,嘿嘿!諸葛兄,要不要讓我背另外一首詩給你聽?” 諸葛明看到蔣弘武興緻極好,竟然要再度吟詩,禁不住心中大喊吃不消,因為蔣弘武生了一張馬臉,一條刀疤又從眉際拉下,在臉上刻了條深痕,看上去猙獰如鬼,如今卻要學戲名上的小生,用假嗓吟唱詩文,真讓人全身起雞皮疙瘩,難以聽下去。

     可是蔣弘武是他老友,如今興緻既來,要打斷對方的興趣,恐怕不妥,若是引起蔣弘武不快,就更麻煩了。

     諸葛明正在煩惱該如何阻止蔣弘武用小嗓吟詩,所幸曹大成替他解了圍:“蔣大人,你也喜歡聽西廂傳奇啊?雙喜閣的玉珠最擅西廂彈詞了,唱起來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讓人聽了歎為觀止。

    ” 《會真記》一書,是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一部傳奇小說,由於故事生動、文字優美,裡面的情節纏綿排恻,充滿著情侶間的悲歡離合,故而曾經風行一時。

    不過有唐一代隻是流傳在上層的知識階層中,并未及到社會各個階層。

     到了宋代,有位李公垂則根據會真記撰寫了一本《莺莺歌》之後,宋人道德麟再做《蝶戀花》一書,到了金代,有位董解元又根根據會真記寫了西廂彈詞。

     元代時,王實甫以會真記為藍本,據以編撰《西廂雜劇》,而在明朝時,李日華又添枝加葉的寫了本《西廂傳奇》,成為當時傳誦頗廣的小說。

     在此之後,會真記一書又陸續的被人改寫為《西廂記》、《翻西廂》,并且還有人把故事接下去,寫了《續西廂》。

     這個叙述張君瑞和崔莺莺的戀愛故事,其實是元稹本人的戀受經驗,隻不過用文字加以美化了,他沒想到這段在當代成為青年男女傾心愛慕、向往至極的愛情故事,經過一千多年的渲染和擴大,并且被改寫成歌曲、說書、小說、雜劇等,成為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傳奇,這或許是元稹當初始料不及的。

     中國的文學,在漢代是以賦傳世,唐代則以詩聞名,宋代的詞流傳千古,元代盛行曲,明代則以小說大放異彩。

     不過明代早年的小說,除了羅貫中所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施耐庵所撰之《水瀞傳》之外,沒有其他不朽的小說巨著,這是因為受到明初保守專制的政治體制和封閉的經濟體制所影響,故而沒有廣泛的流行於社會各階層,此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小說的創作都處於低潮。

     直到明代中葉之後,政治腐化,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的變革也急驟進行,書坊成為了工商業中的一環,并且能夠謀取利益,小說的印發和流傳才漸漸普及。

     從嘉靖、萬曆時期,各類模仿《三國志演義》的章回小說,不下數十種之多,如《東周列國志》、《兩漢演義》、《唐書》、《殘唐》、《南北宋》等,而其中最受歡迎的則有《楊家府演義》、《隋唐志傳通俗演義》。

     當然,嘉靖時吳承恩所著之《西遊記》以及萬曆年間南陵笑笑生所撰之《金瓶梅》更是流傳千古之作。

     由於民間說書技藝的蓬勃發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