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淩波渡虛
關燈
小
中
大
夏夜,星空璨爛。
湖面、數十艘小舟鼓浪而來。
舟上所點燃的燈火原先如同螢火,映著蒼穹裡的繁空,别有一番詩意。
可是在金玄白發出那一陣震撼天際的長嘯之後,從領頭的大舟上便開始燃起了火炬。
轉瞬之間,每一小舟之上都有數枝火炬被點燃,熊熊的火光照亮了一大片,映著湖水,聲勢分外吓人。
齊玉龍站在大船的船頭;在他的身後,站著四個身穿緊身勁裝的年輕人,其中兩人是寨中的舵主,另兩人則是不久前剛從四川唐門來的新一代高手唐麒和唐麟兩兄弟。
這兩人雖不是雙胞胎,可是長得頗為相像,體型也同樣是瘦高結,比起站在他們身前的齊玉龍,足足高出半個頭之多。
川西唐門以暗器聞名天下,這兩兄弟的身上便最少佩帶有四隻盛放暗器的皮囊,還有一付柔軟的鹿皮手套掖在腰帶上,那是施放毒藥暗器之用。
唐麒目光炯炯的望著湖面遠處,兩隻手不住地握緊又放松,活動著十指,顯然面對這種奇詭的情形,産生了極大的警戒心,準備随時發射暗器。
而站在他身邊的唐麟也是同樣的一臉凝肅,修長的十指不斷地運動著,全神注視太湖深處。
至於站在船頭的齊玉龍則是情緒更加繃緊,濃濃的雙眉緊皺,把眉心都刻下一條深痕,顯見他的心情更是緊張。
因為那聲裂帛似的長嘯倏然而起,綿綿不斷地穿雲而上,久久方歇,所造成的聲勢震撼雲霄。
更令他們驚駭的則是,縱然燃起了一百多枝火炬,卻仍沒能看到那發出長嘯之人究竟是在何處? 以他們的目力所及,十丈之外,就看不到什麼了,可見那發出長嘯之人遠在十丈開外,如此遠的距離,能發出如此悠長綿延的嘯聲,就算是一個湖勇也明白那人并非常人。
齊玉龍四下搜索,不見人影,揚聲道:“各位兄弟,全神警戒!” 話聲一落,站立在大船兩旁船舷的二十多名壯漢立刻應聲大喝。
彙聚著這陣喝叫之聲,大船兩邊的數十艘小船上也接續地發出喝叫聲,這些叫聲一波接著一波的傳了出去,聲勢倒也驚人。
水波蕩漾,聲波遠揚、漸遠漸渺,終於消失在太湖深處。
唐鱗是唐門新一代的高手,從小不僅要訓練施放暗器的各種手法,并且更注重眼力的鍛練。
他首先看到遠處水面上浮著一個東西,并非是小船或漁舟,起先還以為是一枝巨大的浮木,由於枝桠太長,所以伸出湖面。
可是沒一會光景,他立刻便看到那浮在水面、不住移動的東西并非什麼枯木,而是一個身穿長衫的男人。
唐麟驚聲道:“淩波渡虛!” 唐麒吓了一跳,問道:“二弟,什麼事?” 唐麟伸手指著遠處的湖面,道:“大哥,你看,有人使出淩波渡虛的輕功,踏波而行……” “淩波渡虛”是傳說中武當的最高輕功身法,和少林的“一葦渡江”輕功相媲美,據說是創派祖師張三豐在五十二歲時,參改少林“一葦渡江”和“淩空渡虛”訣要而改進的輕功身法。
一百多年以來,張三豐仍是武林中的傳奇人物,據說他生於元末,自幼孤苦,幸得一僧人收養,後來攜入少林寺,在廚房裡幫忙炊事以及打掃的工作。
十多年下來,張三豐練得一身紮實的少林基本功夫,後來有機會進入藏經樓整理經書,使他更窺得少林高深的絕藝。
然而當時少林寺中,除了那個将他攜入寺中的火工頭陀之外,竟然沒有僧人知道他已練成了少林許多絕藝,仍将他視為外人。
張三豐直到将近三十歲時,才下了少林,他浪迹各地,潛修武學,後來又采取玄門功法之長,另辟蹊徑,然後定居武當,在離開少林将近五十年之後,這才開宗立派,創立了武當一派。
據說張三豐身高八尺、頭大如鬥,不修邊幅,放浪形骸,所以當時有張瘋子的稱号。
不過由於他武功高強,心法融彙佛、道兩門之長,理論根據極為紮實,再加上幫助朱元璋抗元,累聚不少力量,以緻大明帝國一成立,張三豐的聲望便扶搖直上,急追少林一派。
尤其是燕王奪位時,得到武當弟子的幫助更大,所以明成祖就位之後,便曾多次撥下钜款,替武當派修建宮殿,以緻使武當的聲望一度蓋過了少林,成為武林第一派。
唐門以暗器功夫傳世,縱然實力不小,可是究竟是身處西陲,比起中原的各大門派來就低了不止一籌,更遑論立派百年以上的武當派了。
故此當唐鱗一提起有人使出武當派的上乘輕功“淩波渡虛”在太湖踏浪而行,不禁讓所有聽到的人都吃了一驚。
他們沒人敢想像,竟然有人敢憑著輕功在太湖裡踏波而行,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齊玉龍,他在太湖裡長大,深知太湖水性,更不相信有人能不憑舟楫可以在湖中施展輕功而行。
因為太湖的總面積達到兩千四百多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誠如唐伯虎的那首“煙波釣叟歌”中之言:“太湖三萬六千頃,渺渺茫茫浸天影
湖面、數十艘小舟鼓浪而來。
舟上所點燃的燈火原先如同螢火,映著蒼穹裡的繁空,别有一番詩意。
可是在金玄白發出那一陣震撼天際的長嘯之後,從領頭的大舟上便開始燃起了火炬。
轉瞬之間,每一小舟之上都有數枝火炬被點燃,熊熊的火光照亮了一大片,映著湖水,聲勢分外吓人。
齊玉龍站在大船的船頭;在他的身後,站著四個身穿緊身勁裝的年輕人,其中兩人是寨中的舵主,另兩人則是不久前剛從四川唐門來的新一代高手唐麒和唐麟兩兄弟。
這兩人雖不是雙胞胎,可是長得頗為相像,體型也同樣是瘦高結,比起站在他們身前的齊玉龍,足足高出半個頭之多。
川西唐門以暗器聞名天下,這兩兄弟的身上便最少佩帶有四隻盛放暗器的皮囊,還有一付柔軟的鹿皮手套掖在腰帶上,那是施放毒藥暗器之用。
唐麒目光炯炯的望著湖面遠處,兩隻手不住地握緊又放松,活動著十指,顯然面對這種奇詭的情形,産生了極大的警戒心,準備随時發射暗器。
而站在他身邊的唐麟也是同樣的一臉凝肅,修長的十指不斷地運動著,全神注視太湖深處。
至於站在船頭的齊玉龍則是情緒更加繃緊,濃濃的雙眉緊皺,把眉心都刻下一條深痕,顯見他的心情更是緊張。
因為那聲裂帛似的長嘯倏然而起,綿綿不斷地穿雲而上,久久方歇,所造成的聲勢震撼雲霄。
更令他們驚駭的則是,縱然燃起了一百多枝火炬,卻仍沒能看到那發出長嘯之人究竟是在何處? 以他們的目力所及,十丈之外,就看不到什麼了,可見那發出長嘯之人遠在十丈開外,如此遠的距離,能發出如此悠長綿延的嘯聲,就算是一個湖勇也明白那人并非常人。
齊玉龍四下搜索,不見人影,揚聲道:“各位兄弟,全神警戒!” 話聲一落,站立在大船兩旁船舷的二十多名壯漢立刻應聲大喝。
彙聚著這陣喝叫之聲,大船兩邊的數十艘小船上也接續地發出喝叫聲,這些叫聲一波接著一波的傳了出去,聲勢倒也驚人。
水波蕩漾,聲波遠揚、漸遠漸渺,終於消失在太湖深處。
唐鱗是唐門新一代的高手,從小不僅要訓練施放暗器的各種手法,并且更注重眼力的鍛練。
他首先看到遠處水面上浮著一個東西,并非是小船或漁舟,起先還以為是一枝巨大的浮木,由於枝桠太長,所以伸出湖面。
可是沒一會光景,他立刻便看到那浮在水面、不住移動的東西并非什麼枯木,而是一個身穿長衫的男人。
唐麟驚聲道:“淩波渡虛!” 唐麒吓了一跳,問道:“二弟,什麼事?” 唐麟伸手指著遠處的湖面,道:“大哥,你看,有人使出淩波渡虛的輕功,踏波而行……” “淩波渡虛”是傳說中武當的最高輕功身法,和少林的“一葦渡江”輕功相媲美,據說是創派祖師張三豐在五十二歲時,參改少林“一葦渡江”和“淩空渡虛”訣要而改進的輕功身法。
一百多年以來,張三豐仍是武林中的傳奇人物,據說他生於元末,自幼孤苦,幸得一僧人收養,後來攜入少林寺,在廚房裡幫忙炊事以及打掃的工作。
十多年下來,張三豐練得一身紮實的少林基本功夫,後來有機會進入藏經樓整理經書,使他更窺得少林高深的絕藝。
然而當時少林寺中,除了那個将他攜入寺中的火工頭陀之外,竟然沒有僧人知道他已練成了少林許多絕藝,仍将他視為外人。
張三豐直到将近三十歲時,才下了少林,他浪迹各地,潛修武學,後來又采取玄門功法之長,另辟蹊徑,然後定居武當,在離開少林将近五十年之後,這才開宗立派,創立了武當一派。
據說張三豐身高八尺、頭大如鬥,不修邊幅,放浪形骸,所以當時有張瘋子的稱号。
不過由於他武功高強,心法融彙佛、道兩門之長,理論根據極為紮實,再加上幫助朱元璋抗元,累聚不少力量,以緻大明帝國一成立,張三豐的聲望便扶搖直上,急追少林一派。
尤其是燕王奪位時,得到武當弟子的幫助更大,所以明成祖就位之後,便曾多次撥下钜款,替武當派修建宮殿,以緻使武當的聲望一度蓋過了少林,成為武林第一派。
唐門以暗器功夫傳世,縱然實力不小,可是究竟是身處西陲,比起中原的各大門派來就低了不止一籌,更遑論立派百年以上的武當派了。
故此當唐鱗一提起有人使出武當派的上乘輕功“淩波渡虛”在太湖踏浪而行,不禁讓所有聽到的人都吃了一驚。
他們沒人敢想像,竟然有人敢憑著輕功在太湖裡踏波而行,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齊玉龍,他在太湖裡長大,深知太湖水性,更不相信有人能不憑舟楫可以在湖中施展輕功而行。
因為太湖的總面積達到兩千四百多平方公裡,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誠如唐伯虎的那首“煙波釣叟歌”中之言:“太湖三萬六千頃,渺渺茫茫浸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