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薄欲出
關燈
小
中
大
種特别敬業的,可以稱為人文學者的。
但他們那邏輯,整個就是一僞邏輯,整個就是一沒邏輯,整個就是一……他們就是混蛋!就是混蛋啊!” 話說到這,星河就沒法往下接了,隻有讪笑着聽着。
近來周睿波經常單獨請他吃飯,談的都是些與專業無關的深層思考。
他突然想起劉曉春的話:“老闆喜歡你,因為你知識面廣,和你有的聊;她和我,從來隻說專業。
” 改天再做課題讨論的時候,周睿波則恢複出貌似公允客觀的态度。
偶爾提及人文學者,也隻是說應該對他們講清科研的目的,以及對全人類的意義;否則由着他們想當然地制定政策,“于國于民都沒有好處”。
讨論時劉曉春的興緻明顯不高,因為他清楚,此前幾次所裡送出的議案,基本上沒被上層采納。
他實在不明白,周睿波這麼執著一意究竟是為了什麼。
“其實您……其實我們對一些數據的判斷,也有一定的伸縮性。
”作為一名工科博士,星河謹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主語無法缺席,自己也就承擔了一部分責任,“有些地方……也難免失之主觀。
” “有些分析的确存在主觀因素。
”周睿波承認,“一方面我們會通過各個方面進行平衡,盡量減少這種幹擾;另一方面——我可以承認——我們也在有傾向地利用這種主觀影響。
” 星河沒有開口,用眼神繼續詢問。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用我們的觀點,盡可能地影響政策制定。
”周睿波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那這麼做的目的呢?”劉曉春的問題顯然帶有輕微的情緒。
“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
”周睿波一字一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管怎麼說,這個冠冕堂皇的回答還是讓星河頓感肅然起敬。
3 星河又做噩夢了。
夢境的故事背景,還是那個遠在北國、毀于一旦的碳封存實驗項目。
那起事故對他刺激太大了,也許當時還不明顯,可陰影卻一直糾纏于心底,長久揮之不去。
去年年初,星河随導師去了一趟東北,那裡有一家碳處理實驗基地,聲稱願意出資出地,與高校聯手科研。
但不知他們先期是怎麼倉促上馬的,導師到了現場就開始搖頭,這種态度讓對方很是洩氣。
星河在一旁看得明白。
地下封存至少要達到800米深度,可當地機構敷衍了事,“隻是淺淺地挖了幾個坑”,就想向上級主管邀功請賞,申請資金支持。
其實目前這種情況,按導師的話說——“連給專家表演的資格都不夠”。
“看着吧,早晚要出事的。
”在回賓館的路上,導師悄悄對星河耳語,“這個項目我們不能接受。
” “那我們不提醒他們一下?”星河感覺這不僅是一個項目泡湯的問題,總覺得還有什麼說不出的隐患。
“不提醒?他們一立項我就開始要資料,明确告訴他們:不合規範我們決不介入。
但他們始終支支吾吾,材料也一直拖拉不到,你讓我還怎麼說?”導師把對當地機構的不滿轉發到星河身上,“他們搞這個項目,就是做個姿态,你當他們弄的那破玩意還真能封存什麼?” 按照原定安排,當晚是對方設宴款待,但導師婉言謝絕了。
星河看出導師去意已決,可他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抽空做了大量計算,背着導師給一個相熟的當地科員挂了電話,囑咐他至少讓人員撤離。
第二天果然就出了事。
當時星河還在睡覺,突聽一聲巨響,吓得他還以為地震了,跳下床就往外跑。
跑到一半他才完全清醒過來,發現四周并沒什麼晃動。
他正要咒罵是誰這麼無聊,第二聲巨響就傳了過來。
星河和導師一起匆匆前往西側觀察站,一路上還能聽到砰砰啪啪地響了不停。
遠遠望去,東邊封存點早已煙塵彌漫。
“東邊應該就這樣了,西邊估計也快了。
” “沒危險嗎?”星河擔心導師的安全,同時也擔心自己的安全。
“能有什麼危險?”導師無所謂地反問,“你不是都算清楚了嘛,200米之外就是安全距離。
” 星河嗫嚅無語。
這是他給當地朋友的口頭警告,導師是不應該知道的。
“那是……理論數值。
”星河小心地選擇措辭,“真正實施起來……還是保險一點好。
” “實際數值會比理論數值還要小。
”導師不耐煩地揮手,“隻要在100米開外,肯定沒事。
” 導師話音未落,西邊果然也動作起來。
被強大壓力注入的二氧化碳開始膨脹,仿佛被壓在地下的怪獸一般,七湧八拱的,就是不肯消停。
從星河這裡,甚至看出了好幾次夭折的政變,那些發了瘋的氣體在最後一刻被上面的岩土壓了回去。
但誰都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它早晚還會破土而出。
第一個突破自然是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的。
那附近有棵大樹,根深葉茂,想必是疏松了土壤。
隻聽一聲巨響,比星河在夢裡聽到的那聲響好幾倍,随即便是噴湧而出的碳魔鬼。
在它出現之前,星河似乎真的看到,土層下面有一個成型的球狀物正在向外湧動;但等它破土而出之後,假象就不複存在了,變成一股沖天氣流,如井噴一般直沖雲霄。
接着,第二個,第三個……一個個連鎖噴湧出現了,形成一排壯觀的噴泉集群。
星河與導師并肩看着這令人震驚的景象。
說它壯觀,其實程度有限,第一次沖擊之後就失了後勁,撲撲撲撲的,有如常見的溫泉,而非那種有活力的地熱。
“地球在放屁。
”導師輕蔑地諷刺。
星河覺得導師的比喻太貼切了。
但這一連串的臭屁危害極大,崩出一道深深的溝壑。
臨走之前星河又陪導師專門去看過一次,眼前已變作一條幹涸的深槽河床。
有個場景讓星河印象極深:旁邊的一棵樹被攔腰切斷,估計是被某片濺起來的石鋒所切。
星河看着樹幹上嶄新的傷口,站在那裡呆呆出神。
“看見了吧?這才多大能量!”導師搖頭歎息,“封存真要出了問題,危害可比這大多了。
” 多虧了星河,才沒發生人員傷亡的慘劇,但沒有一個人出來感謝他的大恩大德。
後來星河向導師解釋,他實在是不忍心看到有人出事。
“不傷幾個人,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導師頗不以為然。
“那也不能看着不管啊……” 導師凝視着星河,然後點點頭。
“說的也是。
” 總之,這次事故給星河留下了深刻印象。
無論多久以後,每當噩夢連連,總疊映有這次事件的影子。
4 劉曉春在星河身後盯了半天,終于忍不住開口發問: “這到底是個什麼啊?” 在星河的電腦上,一條巨大的豎直管道,向着天空伸展并開口,下方則稍微有些彎曲,基本上可以形容為正切曲線。
“你們總是想着碳捕集和碳封存,就從來沒想過也能碳排斥。
”星河笑着告訴劉曉春,“這是個把二氧化碳輸送到外太空的裝置。
” “科幻嗎?”劉曉春審視着那幅簡陋的示意圖,笑的顯然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星河弄懂了劉曉春的表情,自己回頭看看,也覺得那管子的形象有些不雅。
也就是劉曉春還算老實,換作别人早就樂不可支了。
這個問題星河已不是第一次思考了。
上次事故之後,他就意識到封存是一個死結。
他把目光投向别處,緻力于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
假如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那就簡單多了。
在這個星球上,一勞永逸地解決垃圾的辦法隻有兩種:一種是焚燒——二氧化碳不能再燃燒了;還有一種,就是抛灑到外太空中去。
當然,那樣的話成本會更高。
“你的思路是對的,不過難以實施啊。
”前導師曾這樣指出,“具體怎麼操作呢?派宇宙飛船運送嗎?” “那肯定不行。
”星河的腦海裡出現了鋪天蓋地的飛船場面,他搖搖頭把它甩掉,“假如有一條管道,把二氧化碳輸送出去,隻要越過平流層,到了中間層就有可能自己消散了。
” “你知道這個渠道——這個管道——需要消耗多少材料嗎?”導師沒有正面同意或否定星河的說法,估計他對此觀點本身也有異議,但他換了個方式質疑,“你考慮過材料的自重嗎?光是自重就能把它壓垮。
” “前一段我讀到一篇論文,專門探讨超輕型納米材料……”星河謙恭地辯解,“不久
但他們那邏輯,整個就是一僞邏輯,整個就是一沒邏輯,整個就是一……他們就是混蛋!就是混蛋啊!” 話說到這,星河就沒法往下接了,隻有讪笑着聽着。
近來周睿波經常單獨請他吃飯,談的都是些與專業無關的深層思考。
他突然想起劉曉春的話:“老闆喜歡你,因為你知識面廣,和你有的聊;她和我,從來隻說專業。
” 改天再做課題讨論的時候,周睿波則恢複出貌似公允客觀的态度。
偶爾提及人文學者,也隻是說應該對他們講清科研的目的,以及對全人類的意義;否則由着他們想當然地制定政策,“于國于民都沒有好處”。
讨論時劉曉春的興緻明顯不高,因為他清楚,此前幾次所裡送出的議案,基本上沒被上層采納。
他實在不明白,周睿波這麼執著一意究竟是為了什麼。
“其實您……其實我們對一些數據的判斷,也有一定的伸縮性。
”作為一名工科博士,星河謹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主語無法缺席,自己也就承擔了一部分責任,“有些地方……也難免失之主觀。
” “有些分析的确存在主觀因素。
”周睿波承認,“一方面我們會通過各個方面進行平衡,盡量減少這種幹擾;另一方面——我可以承認——我們也在有傾向地利用這種主觀影響。
” 星河沒有開口,用眼神繼續詢問。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用我們的觀點,盡可能地影響政策制定。
”周睿波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那這麼做的目的呢?”劉曉春的問題顯然帶有輕微的情緒。
“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
”周睿波一字一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管怎麼說,這個冠冕堂皇的回答還是讓星河頓感肅然起敬。
3 星河又做噩夢了。
夢境的故事背景,還是那個遠在北國、毀于一旦的碳封存實驗項目。
那起事故對他刺激太大了,也許當時還不明顯,可陰影卻一直糾纏于心底,長久揮之不去。
去年年初,星河随導師去了一趟東北,那裡有一家碳處理實驗基地,聲稱願意出資出地,與高校聯手科研。
但不知他們先期是怎麼倉促上馬的,導師到了現場就開始搖頭,這種态度讓對方很是洩氣。
星河在一旁看得明白。
地下封存至少要達到800米深度,可當地機構敷衍了事,“隻是淺淺地挖了幾個坑”,就想向上級主管邀功請賞,申請資金支持。
其實目前這種情況,按導師的話說——“連給專家表演的資格都不夠”。
“看着吧,早晚要出事的。
”在回賓館的路上,導師悄悄對星河耳語,“這個項目我們不能接受。
” “那我們不提醒他們一下?”星河感覺這不僅是一個項目泡湯的問題,總覺得還有什麼說不出的隐患。
“不提醒?他們一立項我就開始要資料,明确告訴他們:不合規範我們決不介入。
但他們始終支支吾吾,材料也一直拖拉不到,你讓我還怎麼說?”導師把對當地機構的不滿轉發到星河身上,“他們搞這個項目,就是做個姿态,你當他們弄的那破玩意還真能封存什麼?” 按照原定安排,當晚是對方設宴款待,但導師婉言謝絕了。
星河看出導師去意已決,可他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抽空做了大量計算,背着導師給一個相熟的當地科員挂了電話,囑咐他至少讓人員撤離。
第二天果然就出了事。
當時星河還在睡覺,突聽一聲巨響,吓得他還以為地震了,跳下床就往外跑。
跑到一半他才完全清醒過來,發現四周并沒什麼晃動。
他正要咒罵是誰這麼無聊,第二聲巨響就傳了過來。
星河和導師一起匆匆前往西側觀察站,一路上還能聽到砰砰啪啪地響了不停。
遠遠望去,東邊封存點早已煙塵彌漫。
“東邊應該就這樣了,西邊估計也快了。
” “沒危險嗎?”星河擔心導師的安全,同時也擔心自己的安全。
“能有什麼危險?”導師無所謂地反問,“你不是都算清楚了嘛,200米之外就是安全距離。
” 星河嗫嚅無語。
這是他給當地朋友的口頭警告,導師是不應該知道的。
“那是……理論數值。
”星河小心地選擇措辭,“真正實施起來……還是保險一點好。
” “實際數值會比理論數值還要小。
”導師不耐煩地揮手,“隻要在100米開外,肯定沒事。
” 導師話音未落,西邊果然也動作起來。
被強大壓力注入的二氧化碳開始膨脹,仿佛被壓在地下的怪獸一般,七湧八拱的,就是不肯消停。
從星河這裡,甚至看出了好幾次夭折的政變,那些發了瘋的氣體在最後一刻被上面的岩土壓了回去。
但誰都知道,這隻是暫時的,它早晚還會破土而出。
第一個突破自然是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的。
那附近有棵大樹,根深葉茂,想必是疏松了土壤。
隻聽一聲巨響,比星河在夢裡聽到的那聲響好幾倍,随即便是噴湧而出的碳魔鬼。
在它出現之前,星河似乎真的看到,土層下面有一個成型的球狀物正在向外湧動;但等它破土而出之後,假象就不複存在了,變成一股沖天氣流,如井噴一般直沖雲霄。
接着,第二個,第三個……一個個連鎖噴湧出現了,形成一排壯觀的噴泉集群。
星河與導師并肩看着這令人震驚的景象。
說它壯觀,其實程度有限,第一次沖擊之後就失了後勁,撲撲撲撲的,有如常見的溫泉,而非那種有活力的地熱。
“地球在放屁。
”導師輕蔑地諷刺。
星河覺得導師的比喻太貼切了。
但這一連串的臭屁危害極大,崩出一道深深的溝壑。
臨走之前星河又陪導師專門去看過一次,眼前已變作一條幹涸的深槽河床。
有個場景讓星河印象極深:旁邊的一棵樹被攔腰切斷,估計是被某片濺起來的石鋒所切。
星河看着樹幹上嶄新的傷口,站在那裡呆呆出神。
“看見了吧?這才多大能量!”導師搖頭歎息,“封存真要出了問題,危害可比這大多了。
” 多虧了星河,才沒發生人員傷亡的慘劇,但沒有一個人出來感謝他的大恩大德。
後來星河向導師解釋,他實在是不忍心看到有人出事。
“不傷幾個人,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導師頗不以為然。
“那也不能看着不管啊……” 導師凝視着星河,然後點點頭。
“說的也是。
” 總之,這次事故給星河留下了深刻印象。
無論多久以後,每當噩夢連連,總疊映有這次事件的影子。
4 劉曉春在星河身後盯了半天,終于忍不住開口發問: “這到底是個什麼啊?” 在星河的電腦上,一條巨大的豎直管道,向着天空伸展并開口,下方則稍微有些彎曲,基本上可以形容為正切曲線。
“你們總是想着碳捕集和碳封存,就從來沒想過也能碳排斥。
”星河笑着告訴劉曉春,“這是個把二氧化碳輸送到外太空的裝置。
” “科幻嗎?”劉曉春審視着那幅簡陋的示意圖,笑的顯然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星河弄懂了劉曉春的表情,自己回頭看看,也覺得那管子的形象有些不雅。
也就是劉曉春還算老實,換作别人早就樂不可支了。
這個問題星河已不是第一次思考了。
上次事故之後,他就意識到封存是一個死結。
他把目光投向别處,緻力于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
假如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那就簡單多了。
在這個星球上,一勞永逸地解決垃圾的辦法隻有兩種:一種是焚燒——二氧化碳不能再燃燒了;還有一種,就是抛灑到外太空中去。
當然,那樣的話成本會更高。
“你的思路是對的,不過難以實施啊。
”前導師曾這樣指出,“具體怎麼操作呢?派宇宙飛船運送嗎?” “那肯定不行。
”星河的腦海裡出現了鋪天蓋地的飛船場面,他搖搖頭把它甩掉,“假如有一條管道,把二氧化碳輸送出去,隻要越過平流層,到了中間層就有可能自己消散了。
” “你知道這個渠道——這個管道——需要消耗多少材料嗎?”導師沒有正面同意或否定星河的說法,估計他對此觀點本身也有異議,但他換了個方式質疑,“你考慮過材料的自重嗎?光是自重就能把它壓垮。
” “前一段我讀到一篇論文,專門探讨超輕型納米材料……”星河謙恭地辯解,“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