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太空城
關燈
小
中
大
始進行空間探測之前,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十分有限,其資料絕大多數都是在火星的大沖期間觀測到的。
所謂“火星的大沖”,是指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的日子。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在它每780天一次的沖日到來之時,兩者的距離幾乎是兩者軌道的半長徑之差;而在大沖期間,這個距離甚至會縮小到5500萬千米左右。
這時自然是人類對于這個紅色鄰居進行觀測的絕好時機。
人類對于火星的空間探測則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
在所有的——尤其是開始的——空間探測中,并非每一次都獲得了成功。
在人類剛剛向火星進發時,當時的蘇聯和美國最初的6艘飛船都沒有能夠順利抵達目标,也沒有獲得任何資料。
最早獲得成功的是美國于1964年11月發射的“水手4号”飛船。
它于1965年7月15日在距離火星9850千米處飛過,發回了21幅火星的照片。
從這些照片中,人類第一次發現原來火星表面也存在着環形山。
此後,美國的“水手”系列飛船——“水手6号”“水手7号”“水手9号”,以及蘇聯的“火星”系列飛船——“火星3号”“火星6号”“火星7号”也都相繼完成了相當廣泛的科學探測。
隻不過“水手9号”不幸遭遇了火星的巨大塵暴,沒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務。
對于火星探測最成功的還是美國的兩艘“海盜号”飛船,它們于1976年降落到火星表面上,一直在為人們發回大量的珍貴資料。
在1975年8月20日,美國的“海盜1号”火星探測器升空,并于整整11個月後的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成功地實現了軟着陸,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
不到兩個月後,1976年9月3日,“海盜2号”也在火星成功地進行了軟着陸。
這兩次探測雖然都沒有獲得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确鑿證據,但在火星上卻找到了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
本來,對于兩艘“海盜号”登陸後的工作時間原計劃是90天,但其中一艘登陸艙卻整整連續工作了6年多,直到1982年11月才停止了它的工作。
因此,現在人類才擁有了詳細的火星表面地形圖和地貌圖。
進入在20世紀最後10年以來,人類再一次掀起了一場探測火星的熱潮。
1996年11月6日,美國的“火星環球勘測者”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成功,向火星進發,并于1997年9月12日進入圍繞火星的橢圓形軌道,同時逐漸降低高度,進入火星稀薄的大氣層。
然而就在此前不久,造價數億元的俄羅斯火星探測器卻在一聲爆炸中化為烏有。
8、露天咖啡廳 好在郭威和張曉玮與帕普相處的時間并不太長,否則這個故事就要提前結束了。
帕普在管道列車上隻坐了一站就下車了,也許他需要與他的同伴取得聯系? 而郭威和張曉玮,則一直乘坐着管道列車繼續前進。
“我們到底要去哪兒?”張曉玮忍不住将這個問題再一次提出來。
“就這麼在金色管道裡兜風?” “難道不好嗎?”郭威把目光從車窗外轉回到張曉玮的臉上,好像被逗笑了似地故作誇張狀。
“咱們從事一點新聞工作怎麼樣?”張曉玮懇求郭威。
郭威認真地想了想,然後點點頭。
“先帶我到個清靜地方去。
” 于是,兩人在一處附近有露天咖啡廳的車站下了車。
你是否理解太空城的露天咖啡廳呢? 在太空城裡,是不可能有所謂真正的“露天咖啡廳”的。
因為這樣的地方将完全暴露在宇宙太空之中,而在這樣的無氧環境下,人類根本就無法存活,更不用喝什麼咖啡了。
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唯一的辦法就是穿上笨重的宇航服——盡管這種“笨重”與上個世紀的“笨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樣的話也就同樣沒法喝咖啡了。
事實上,在需要穿着宇航服的地方,都是太空城需要檢測和維修的地方。
盡管供人們身着宇航服直接享受宇宙風光的地方也不是沒有,但還是極少。
張曉玮帶着郭威來到的這個“露天咖啡廳”實際上是太空城的一個邊緣地區,它是一片在巨大透明屋頂覆蓋下的寬闊空地。
如果在夜晚的時候,你将在這裡看到沒有受到任何光污染的滿天繁星。
而現在,卻正當百晝。
在太空城裡,人們本來就保持着千百年來養成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太空城的原始設計中,它的自轉周期與地球剛好吻合,這也就更加強了人們這種習慣的保持。
不過在白天,還是需要有一定的保護措施。
比如在這個命名有欠妥當的“露天咖啡廳”,如果沒有透明屋頂的自動變色調節,直射的太陽光将穿透僅充填着氧氣的空間,把它所有的有害射線都慷慨地灑瀉到這些消閑者們的身上。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張曉玮和郭威舒适地品嘗着咖啡,而且張曉玮堅持要由她來請客。
“這樣吧。
”張曉玮一副悠閑的樣子。
“保密内容先不講,您能把背景材料先透露一點嗎?” “背景材料嘛……”郭威舉杯沉吟。
“從哪兒說起呢?” “從最初的說起。
”張曉玮表現得極有耐心。
“要是真‘從最初的說起’的話,那就要追溯到将近一個半世紀以前了。
”郭威皺着眉頭思索。
“比如說1877年。
” “1877年?”張曉玮回憶着自己在中學時代和大學選修課上學習過的内容。
“不是什麼特别的年代呀?美國的獨立戰争和法國大革命都已經勝利了将近100周年,歐洲的工業革命和歐洲的社會革命也進入了尾聲,而蘇俄的十月革命還遠沒有開始,此外沒有什麼特别轟動的大事呀?”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麼,但是從其他方面來看呢?”郭威擺出一副演講的架式。
“比如說天文學。
” “天文學?”張曉玮的思路已經開始沿着郭威的講述前進了。
9、曆史資料(二) “對。
天文學。
”郭威正式開始了演說。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通過望遠鏡發現火星表面具有一些縱橫交錯的‘線條’,消息一經傳開,頓時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篇嘩然。
” “啊,這我可聽說過。
”張曉玮微笑着傾聽,不時地還要插上一兩句話。
“當時這些‘線條’被認為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
” “你這
所謂“火星的大沖”,是指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的日子。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在它每780天一次的沖日到來之時,兩者的距離幾乎是兩者軌道的半長徑之差;而在大沖期間,這個距離甚至會縮小到5500萬千米左右。
這時自然是人類對于這個紅色鄰居進行觀測的絕好時機。
人類對于火星的空間探測則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
在所有的——尤其是開始的——空間探測中,并非每一次都獲得了成功。
在人類剛剛向火星進發時,當時的蘇聯和美國最初的6艘飛船都沒有能夠順利抵達目标,也沒有獲得任何資料。
最早獲得成功的是美國于1964年11月發射的“水手4号”飛船。
它于1965年7月15日在距離火星9850千米處飛過,發回了21幅火星的照片。
從這些照片中,人類第一次發現原來火星表面也存在着環形山。
此後,美國的“水手”系列飛船——“水手6号”“水手7号”“水手9号”,以及蘇聯的“火星”系列飛船——“火星3号”“火星6号”“火星7号”也都相繼完成了相當廣泛的科學探測。
隻不過“水手9号”不幸遭遇了火星的巨大塵暴,沒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任務。
對于火星探測最成功的還是美國的兩艘“海盜号”飛船,它們于1976年降落到火星表面上,一直在為人們發回大量的珍貴資料。
在1975年8月20日,美國的“海盜1号”火星探測器升空,并于整整11個月後的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成功地實現了軟着陸,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
不到兩個月後,1976年9月3日,“海盜2号”也在火星成功地進行了軟着陸。
這兩次探測雖然都沒有獲得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确鑿證據,但在火星上卻找到了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
本來,對于兩艘“海盜号”登陸後的工作時間原計劃是90天,但其中一艘登陸艙卻整整連續工作了6年多,直到1982年11月才停止了它的工作。
因此,現在人類才擁有了詳細的火星表面地形圖和地貌圖。
進入在20世紀最後10年以來,人類再一次掀起了一場探測火星的熱潮。
1996年11月6日,美國的“火星環球勘測者”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成功,向火星進發,并于1997年9月12日進入圍繞火星的橢圓形軌道,同時逐漸降低高度,進入火星稀薄的大氣層。
然而就在此前不久,造價數億元的俄羅斯火星探測器卻在一聲爆炸中化為烏有。
8、露天咖啡廳 好在郭威和張曉玮與帕普相處的時間并不太長,否則這個故事就要提前結束了。
帕普在管道列車上隻坐了一站就下車了,也許他需要與他的同伴取得聯系? 而郭威和張曉玮,則一直乘坐着管道列車繼續前進。
“我們到底要去哪兒?”張曉玮忍不住将這個問題再一次提出來。
“就這麼在金色管道裡兜風?” “難道不好嗎?”郭威把目光從車窗外轉回到張曉玮的臉上,好像被逗笑了似地故作誇張狀。
“咱們從事一點新聞工作怎麼樣?”張曉玮懇求郭威。
郭威認真地想了想,然後點點頭。
“先帶我到個清靜地方去。
” 于是,兩人在一處附近有露天咖啡廳的車站下了車。
你是否理解太空城的露天咖啡廳呢? 在太空城裡,是不可能有所謂真正的“露天咖啡廳”的。
因為這樣的地方将完全暴露在宇宙太空之中,而在這樣的無氧環境下,人類根本就無法存活,更不用喝什麼咖啡了。
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唯一的辦法就是穿上笨重的宇航服——盡管這種“笨重”與上個世紀的“笨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這樣的話也就同樣沒法喝咖啡了。
事實上,在需要穿着宇航服的地方,都是太空城需要檢測和維修的地方。
盡管供人們身着宇航服直接享受宇宙風光的地方也不是沒有,但還是極少。
張曉玮帶着郭威來到的這個“露天咖啡廳”實際上是太空城的一個邊緣地區,它是一片在巨大透明屋頂覆蓋下的寬闊空地。
如果在夜晚的時候,你将在這裡看到沒有受到任何光污染的滿天繁星。
而現在,卻正當百晝。
在太空城裡,人們本來就保持着千百年來養成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太空城的原始設計中,它的自轉周期與地球剛好吻合,這也就更加強了人們這種習慣的保持。
不過在白天,還是需要有一定的保護措施。
比如在這個命名有欠妥當的“露天咖啡廳”,如果沒有透明屋頂的自動變色調節,直射的太陽光将穿透僅充填着氧氣的空間,把它所有的有害射線都慷慨地灑瀉到這些消閑者們的身上。
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張曉玮和郭威舒适地品嘗着咖啡,而且張曉玮堅持要由她來請客。
“這樣吧。
”張曉玮一副悠閑的樣子。
“保密内容先不講,您能把背景材料先透露一點嗎?” “背景材料嘛……”郭威舉杯沉吟。
“從哪兒說起呢?” “從最初的說起。
”張曉玮表現得極有耐心。
“要是真‘從最初的說起’的話,那就要追溯到将近一個半世紀以前了。
”郭威皺着眉頭思索。
“比如說1877年。
” “1877年?”張曉玮回憶着自己在中學時代和大學選修課上學習過的内容。
“不是什麼特别的年代呀?美國的獨立戰争和法國大革命都已經勝利了将近100周年,歐洲的工業革命和歐洲的社會革命也進入了尾聲,而蘇俄的十月革命還遠沒有開始,此外沒有什麼特别轟動的大事呀?” “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麼,但是從其他方面來看呢?”郭威擺出一副演講的架式。
“比如說天文學。
” “天文學?”張曉玮的思路已經開始沿着郭威的講述前進了。
9、曆史資料(二) “對。
天文學。
”郭威正式開始了演說。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通過望遠鏡發現火星表面具有一些縱橫交錯的‘線條’,消息一經傳開,頓時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篇嘩然。
” “啊,這我可聽說過。
”張曉玮微笑着傾聽,不時地還要插上一兩句話。
“當時這些‘線條’被認為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
” “你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