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燈
小
中
大
木柱上,依依不舍地離開,望向那屋子。
他立刻辨認出,屋子的主要建料,全是巨大的桧木——桧木有“百年尺”的美譽,一百年的桧樹,樹身的直徑,可達一尺,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尺。
樹身直徑三尺的,已是珍貴木料,四尺的已是罕見之物,五尺的自然屬于寶物。
而這時,放眼看去,已被砍割成材的木料,絕沒有少于四尺的。
宋自然不由自主,閉上了眼睛一會,在他的眼前,浮現出兩三人合抱粗細的參天神木被砍倒時的情景,他的耳際,也彷佛響起了巨木倒地時的轟然巨響,連天地都為之震動,鬼神都為之哭泣。
這種數百年樹齡的巨桧,大都長在深山野嶺之中,就算發現了,砍伐了,如何運出深山,也是極大的困難。
通常處理的方法是,就在深山之中鋸開了再運出來,所以桧木雖大,巨料卻少,最常見的是剖成幾寸厚的大圖片,作屏風和裝飾之用,還可以用作桌面。
可是建造這屋子的,卻全是巨大的木料——宋自然就算看到一幢全用黃金鑄成的屋子,隻怕也不會更驚訝了。
在月色下,桧木呈現深淺不同的灰色,木紋的灰色較深,但一樣地柔和養眼。
雖然相隔的距離相當遠(約有二十公尺),但是宋自然還是看到了木料的銜接處,絕看不出接縫,像是一整幅木闆。
可是每隔四尺,卻都有鮮紅色的月牙形花紋,自上至下,每隔一尺有一個,那新月形的裝飾紋,長度約有三十公分。
看到了那些飾紋,宋自然又不由自主,接連發出了好幾下贊歎之聲。
這種紅漆飾紋,在不明究裡的人看來,至多覺得它有點“土”的風格而已,絕不會覺得有什麼奇特,更加不值得贊賞。
可是宋自然卻是個木工藝的大行家,他一看,就知道那是至高無上的木料銜接法:月牙榫。
木工藝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曆代都有大匠出,到了魯班師傅,更把木工藝發揚光大,使他成了木工藝之神,把木工藝提高到了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程度,從整座木制的高塔,成群的宮殿,到一棵一柱、一桌一椅,甚至是小小木盒上的雕花,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很可惜,自從合成木料發明之後,木工藝迅速沒落。
但是,合成木料,各種夾闆的發明,又的确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産物!) (人類的進步,是有代價的,得到些什麼,同時總也要失去些什麼的。
) 中國的木工藝之中,最出色的是木料的接合采用“榫”,又稱榫頭。
把不同的木料,緊密地接合在一起,形成随心所欲的組合,大至宮殿,小至抽屜,無不稱心。
相傳魯班祖師把榫的工藝發揚光大,總結成為七十二種接榫法。
(中國人很喜歡以“九”為基數的數字。
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類。
在西方人看來,“七十二”這個數字,零丁之至,但中國人卻自然把這個數字當作一個整數。
) (魯班大師的木工藝法,也有七十二大法,接榫是其中的一法。
) (單是接榫,就有七十二法。
)
他立刻辨認出,屋子的主要建料,全是巨大的桧木——桧木有“百年尺”的美譽,一百年的桧樹,樹身的直徑,可達一尺,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尺。
樹身直徑三尺的,已是珍貴木料,四尺的已是罕見之物,五尺的自然屬于寶物。
而這時,放眼看去,已被砍割成材的木料,絕沒有少于四尺的。
宋自然不由自主,閉上了眼睛一會,在他的眼前,浮現出兩三人合抱粗細的參天神木被砍倒時的情景,他的耳際,也彷佛響起了巨木倒地時的轟然巨響,連天地都為之震動,鬼神都為之哭泣。
這種數百年樹齡的巨桧,大都長在深山野嶺之中,就算發現了,砍伐了,如何運出深山,也是極大的困難。
通常處理的方法是,就在深山之中鋸開了再運出來,所以桧木雖大,巨料卻少,最常見的是剖成幾寸厚的大圖片,作屏風和裝飾之用,還可以用作桌面。
可是建造這屋子的,卻全是巨大的木料——宋自然就算看到一幢全用黃金鑄成的屋子,隻怕也不會更驚訝了。
在月色下,桧木呈現深淺不同的灰色,木紋的灰色較深,但一樣地柔和養眼。
雖然相隔的距離相當遠(約有二十公尺),但是宋自然還是看到了木料的銜接處,絕看不出接縫,像是一整幅木闆。
可是每隔四尺,卻都有鮮紅色的月牙形花紋,自上至下,每隔一尺有一個,那新月形的裝飾紋,長度約有三十公分。
看到了那些飾紋,宋自然又不由自主,接連發出了好幾下贊歎之聲。
這種紅漆飾紋,在不明究裡的人看來,至多覺得它有點“土”的風格而已,絕不會覺得有什麼奇特,更加不值得贊賞。
可是宋自然卻是個木工藝的大行家,他一看,就知道那是至高無上的木料銜接法:月牙榫。
木工藝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曆代都有大匠出,到了魯班師傅,更把木工藝發揚光大,使他成了木工藝之神,把木工藝提高到了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程度,從整座木制的高塔,成群的宮殿,到一棵一柱、一桌一椅,甚至是小小木盒上的雕花,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很可惜,自從合成木料發明之後,木工藝迅速沒落。
但是,合成木料,各種夾闆的發明,又的确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産物!) (人類的進步,是有代價的,得到些什麼,同時總也要失去些什麼的。
) 中國的木工藝之中,最出色的是木料的接合采用“榫”,又稱榫頭。
把不同的木料,緊密地接合在一起,形成随心所欲的組合,大至宮殿,小至抽屜,無不稱心。
相傳魯班祖師把榫的工藝發揚光大,總結成為七十二種接榫法。
(中國人很喜歡以“九”為基數的數字。
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類。
在西方人看來,“七十二”這個數字,零丁之至,但中國人卻自然把這個數字當作一個整數。
) (魯班大師的木工藝法,也有七十二大法,接榫是其中的一法。
) (單是接榫,就有七十二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