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腦帽
關燈
小
中
大
分。
普爾不禁猜想,有多少人類能活下來。
人家告訴他,有許多人都沒能通過,好幾百萬人大腦被燒壞,死去。
當然,他對這種誘惑可以免疫!他要把它當成學習第三千禧年世界優秀工具,花幾分鐘就能學會原本要耗上多年光陰才能專精技術。
嗯——可能他也會偶爾純粹為好玩而使用腦帽…… 他來到森林邊緣,眼光越過一條寬廣河流,他毫不猶豫走進水裡,連水已經沒過頭也沒警覺。
他還能正常呼吸,感覺上是有點奇怪。
不過他覺得,在人類肉眼無法對焦介質中,還看得那麼清楚,相比較更值得一提。
他可以清楚看見遊過身旁那些壯麗鲢魚每片魚鱗,而它們顯然無視這個侵入者存在。
美人魚!哇,他一直都想看看,不過他原本以為她們是海洋生物。
還是,她們偶爾也會溯溪而上,像鲑魚一樣來此繁衍下一代?他還來不及問,她就不見,沒能讓他證明這革命性理論。
河流終止于一堵半透明牆,他穿過牆壁,來到烈日下沙漠。
太陽酷熱炙得他很不舒服,但他仍可直視正午太陽烈焰,還能以很不自然清晰度,看到聚集在一側仿若群島般太陽黑子。
還有——當然不可能!他甚至看得到日冕微弱光輝(通常隻有在日全食時才看得到),如天鵝羽翼般在太陽兩側伸展。
一切都化成黑暗。
鬼魅般音樂又出現,伴随而來,是他熟悉房向與令人愉悅清涼。
他睜開眼睛(阖上過嗎?),發現有個熱切期盼觀衆正等着看他反應。
“太棒!”他小聲、幾乎尊敬說,“其中有些似乎——比真實更真實!” 然後,他那從來未曾消失、身為工程師好奇心開始蠢蠢欲動。
“就算是這麼短展示也包含大量信息。
你們是怎麼儲存?” “在這個光片裡。
跟你們視聽系統用一樣,不過容量大多。
” 腦工遞給普爾一個小方塊,看來由玻璃制成,表面銀色,差不多是他年輕時那些計算機磁盤大小,不過卻有兩倍厚。
普爾前後翻弄光片,試着看進透明内部,但是除偶爾閃爍虹彩,什麼都看不到。
他明白,他手裡拿着,是電光科技發展千年之後終極産品,正如同許多在他時代還未曾問世科技一般。
而且,它表面上看與已知器具非常類似,這也是意料中事。
日常生活中使用器具,許多都有方便大小和外形——刀叉、書本、家其等等;還有可擦去計算機内存。
他問:“它容量有多大?我們那個時候,這個大小差不多是一兆。
我想你們一定進步得多。
” “可能沒你想像得那麼多,依照物質結構來說,總是有個限度。
對,一兆是多大?我恐怕不記得。
” “你真丢臉!千、百萬、十億、兆……那是十十二次方。
然後是千兆位,十十五次方,我隻知道這麼多。
” “我們差不多就是從那兒開始,那已經夠把一個人一生經曆都記錄下來。
” 真是個令人驚奇想法,不過也不應該太令人意外。
人類頭蓋骨内那一公斤膠狀物,并不比他手上光片大多少,而且不是很有效率儲存裝置,它同時還得負責許多其他任務。
腦工繼續說下去:“還沒完呢!如果配合數據壓縮話,不隻可以儲存記憶,連人都能裝進去。
” “然後讓他們再生嗎?” “當然,那是‘毫微組合’雕蟲小技。
” 我是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相信,普爾對自己說。
在他那個世紀,能夠把偉大藝術家一生作品統統儲存在一片小小磁盤裡,似乎已經夠美妙。
而現在,不比磁盤大多少,竟然連藝術家都裝得進去。
普爾不禁猜想,有多少人類能活下來。
人家告訴他,有許多人都沒能通過,好幾百萬人大腦被燒壞,死去。
當然,他對這種誘惑可以免疫!他要把它當成學習第三千禧年世界優秀工具,花幾分鐘就能學會原本要耗上多年光陰才能專精技術。
嗯——可能他也會偶爾純粹為好玩而使用腦帽…… 他來到森林邊緣,眼光越過一條寬廣河流,他毫不猶豫走進水裡,連水已經沒過頭也沒警覺。
他還能正常呼吸,感覺上是有點奇怪。
不過他覺得,在人類肉眼無法對焦介質中,還看得那麼清楚,相比較更值得一提。
他可以清楚看見遊過身旁那些壯麗鲢魚每片魚鱗,而它們顯然無視這個侵入者存在。
美人魚!哇,他一直都想看看,不過他原本以為她們是海洋生物。
還是,她們偶爾也會溯溪而上,像鲑魚一樣來此繁衍下一代?他還來不及問,她就不見,沒能讓他證明這革命性理論。
河流終止于一堵半透明牆,他穿過牆壁,來到烈日下沙漠。
太陽酷熱炙得他很不舒服,但他仍可直視正午太陽烈焰,還能以很不自然清晰度,看到聚集在一側仿若群島般太陽黑子。
還有——當然不可能!他甚至看得到日冕微弱光輝(通常隻有在日全食時才看得到),如天鵝羽翼般在太陽兩側伸展。
一切都化成黑暗。
鬼魅般音樂又出現,伴随而來,是他熟悉房向與令人愉悅清涼。
他睜開眼睛(阖上過嗎?),發現有個熱切期盼觀衆正等着看他反應。
“太棒!”他小聲、幾乎尊敬說,“其中有些似乎——比真實更真實!” 然後,他那從來未曾消失、身為工程師好奇心開始蠢蠢欲動。
“就算是這麼短展示也包含大量信息。
你們是怎麼儲存?” “在這個光片裡。
跟你們視聽系統用一樣,不過容量大多。
” 腦工遞給普爾一個小方塊,看來由玻璃制成,表面銀色,差不多是他年輕時那些計算機磁盤大小,不過卻有兩倍厚。
普爾前後翻弄光片,試着看進透明内部,但是除偶爾閃爍虹彩,什麼都看不到。
他明白,他手裡拿着,是電光科技發展千年之後終極産品,正如同許多在他時代還未曾問世科技一般。
而且,它表面上看與已知器具非常類似,這也是意料中事。
日常生活中使用器具,許多都有方便大小和外形——刀叉、書本、家其等等;還有可擦去計算機内存。
他問:“它容量有多大?我們那個時候,這個大小差不多是一兆。
我想你們一定進步得多。
” “可能沒你想像得那麼多,依照物質結構來說,總是有個限度。
對,一兆是多大?我恐怕不記得。
” “你真丢臉!千、百萬、十億、兆……那是十十二次方。
然後是千兆位,十十五次方,我隻知道這麼多。
” “我們差不多就是從那兒開始,那已經夠把一個人一生經曆都記錄下來。
” 真是個令人驚奇想法,不過也不應該太令人意外。
人類頭蓋骨内那一公斤膠狀物,并不比他手上光片大多少,而且不是很有效率儲存裝置,它同時還得負責許多其他任務。
腦工繼續說下去:“還沒完呢!如果配合數據壓縮話,不隻可以儲存記憶,連人都能裝進去。
” “然後讓他們再生嗎?” “當然,那是‘毫微組合’雕蟲小技。
” 我是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相信,普爾對自己說。
在他那個世紀,能夠把偉大藝術家一生作品統統儲存在一片小小磁盤裡,似乎已經夠美妙。
而現在,不比磁盤大多少,竟然連藝術家都裝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