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R字号刑警

關燈
煩了。

     他攀上高速路帶平台,擠過站立在下層的人群,再登上螺旋形窄道,在上層的座位坐了下來。

    事實上,一個C五級的人在哈得遜以東及長島以西是無權享有座位的。

    就算有空位,如果他坐上去,高速路帶上的巡邏警衛也會馬上來把他趕走。

     所以,貝萊一直到經過哈得遜的最後一段時,才把自己的階級票拿出來插在帽帶上。

    一般人對階級制度已越來越布滿了,老實說,貝萊也跟“一般人”有同感。

     咻咻的空氣從座椅後的弧形擋風玻璃掠過。

    這種清脆的呼嘯聲,使高速路帶上的乘客談起話來非常吃力。

    不過,當你習慣了這種聲音以後,你還是可以靜靜沉思而不受幹擾。

     大多數的地球人,多多少少都可以算是中古主義者。

    回想從前,當地球就是整個世界時,中古主義者的日子比較好過。

    但如今,地球隻是五十一個世界中的其中之一,而且是個适應不良的世界,貝萊想着。

    突然他耳邊傳來女人的尖叫聲。

    他轉頭一看,原來有個女人掉了手提袋。

    貝萊及時瞥了手提袋一眼,接着它便像一個粉紅色的小圓點般,遠遠落在灰色的路帶上。

    那隻袋子,一定是被某個匆匆離開高速路帶的乘客不小心踢到減速的方向去了。

    現在,手提袋的主人隻有眼睜睜的看着她的财物遠去。

     貝萊的嘴角動了一下。

    他想,如果那個女人夠聰明的話,就應該趕快跨上另一條移動得更慢的減速路帶。

    隻要沒有人再把袋子踢來踢去,她就還有追回手提袋的可能。

    不過,貝萊是永遠不會知道那女人與手提待的結局了。

    高速路帶疾速前行,那幕影像早已落在後面一公裡外。

     就常理判斷,那女人追不回手提袋的可能性比較高。

    根據統計,在紐約市的高速路帶上,每三分鐘就有一樣東西掉落,而無法物歸原主。

    “失物招領部”是個龐大的機構,而這隻是現代生活的另一項并發症而已。

     以前的生活要簡單一些,貝萊想。

    每樣事物都比較簡單。

    中古主義者崇尚的就是簡單。

     中古主義者具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對缺乏想像力的朱裡爾·安德比而言,他所采行的方式就是仿古。

    眼鏡!窗戶! 然而在貝萊看來,它是對曆史的一種探讨。

    尤其是對社會習俗的探讨。

     就拿這個城市來說吧。

    紐約市,那所居住并賴以生存的地方,除了洛杉矶,它比任何城市都大。

    它的人口僅次于上海市,而它的存在,僅隻有三個世紀。

     當然,這個地理區過去也曾存在過某種被稱為“紐約市”的東西。

    那個人類的原始聚落在此生存的三千年,而非三百年。

    關鍵在于,它當時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城市。

     當時根本沒有城市,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人類群居處,暴露在空氣中。

    那時代的建物有點像外世界人的圓頂屋,不過,當然他們之間是不大相同的。

    這些群居處(規模最大的人口幾近一千萬,但多數的規模從未達到一百萬)散布在地球各處,數以千計。

    以現代的标準來看,這種群居處的效率是很低的就經濟上而言。

     地球上的人口日益增多,便不得不講求效率。

    如果降低生活水準,這個星球尚可維持二十億、三十億甚至是五十億人口的生存。

    然而,當人口膨脹到八十億時,大家便隻有處于半饑餓狀态了。

    無可避免的,人類文明必須改頭換面。

    尤其是當外世界(一千年前,它們還隻是地球的殖民地)已經極其認真的采取限制外來移民的措施時,人類的文明就非要有一場激烈而斷然的變革不可了。

     激烈變革的結果便是城市的誕生。

    在最近一千多年來的地球曆史中,這些城市随着變革而逐漸成形。

    龐大的規模意味着效率。

    即使是在中古時期,人類也已明白這個道理,也許他們隻是不知不覺而已。

    家庭工業被大工廠取代,大工廠又被洲際工業取代。

     想想看,十萬個家庭分住十萬幢房屋,或是一個有十萬單位的住區?每個家庭擁有一套膠卷書,或是一個住區擁有一套膠卷書?每戶人家各自擁有一套電視錄放映機,或是中央系統的電視錄放映設備?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你就會明白何者效率低了。

     同樣的道理,一再重複制造廚房與浴室不但浪費而且愚蠢,遠不如城市文明中的地區餐廳與個人私用間,把效率發揮到極緻。

     于是,地球上的村莊、城鎮以及所謂的“城市”逐漸死亡,并且被真正的城市吞。

     即使早期,在核武戰争的威脅下,這種趨勢也隻是減慢了腳步,但并未停止。

    一直到力場防護罩發明之後,它更是來勢洶洶,難以阻擋了。

     城市文明意味着将食物做最适當的分配,大量使用酵母或水栽法。

    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