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幽暗小巷

關燈
另外幾名網友也接受了警方的詢問,其中一名網友叫“很多的”,他對此案顯示出濃厚的興趣,甚至想從警方嘴裡套出話來,他反問警方,兇手有槍,是嗎? 梁教授和鼓樓分局長對視一眼,鼓樓分局長說道:你怎麼會這麼問? 這名網友說,12年前,警方在盤查群衆時,曾經多次問起,是否注意到誰家有火藥,或者獵槍。

    這個細節非常重要,也許說明刁愛青的屍塊上,或者包裝的包上,床單上,應該有火藥痕迹,或者刁愛青被獵槍打過,案發當晚很可能有群衆聽到獵槍的響聲——要不,警察是不會調查火藥或者獵槍的! 鼓樓局長意味深長的說,别瞎猜,有些事情不知道最好,你今天知道了,明天可能沒命。

     梁教授說:當時臨近過年,火藥也很可能是鞭炮或者煙花裡的,不要再瞎猜了。

     碎屍案發生之後,确認屍體身份是偵破重點。

    911碎屍案中,死者頭顱被煮過,面目全非,難以辨認。

    六位特邀專家馬不停蹄地工作了一天半,他們利用顱相恢複技術,複原了頭顱的面貌。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刑偵科學技術,即使是墓中出土的骷髅頭也能還原本來面目。

    照片顯示,死者是一個濃眉大眼的中年男性,闊臉,鷹鈎鼻,戴一副眼鏡。

     藍京市所有警員都行動起來,每人一張照片,在全市範圍排查死者身份。

     專家組有了新的進展,要求立即召開案情發布會。

    他們将會發表什麼樣的高論呢?一位痕迹檢驗專家代表專家組發言,開場便語氣肯定的說:兇手可能是一個女人! 話音未落,會場上出現了輕微的躁動,很多人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隻要犯罪,就會留下痕迹。

     911碎屍案中,裝有屍塊的黑色塑料袋上,專家用顯微鏡做細緻入微的查找。

    這是一個未使用過的嶄新塑料袋,遺憾的是沒有提取到指紋,塑料袋曾被扔進垃圾桶裡,專家耗費了大量工作,首先排除塑料袋沾上的其他垃圾痕迹之後,在塑料袋的提手上發現了一小塊污漬。

     這塊污漬疑似兇手留下的。

     專家組将這塊污漬分成一百份,分别做微量物成分檢驗,污漬中有針孔那麼小的紅色斑點,專家最初以為是血痕,如果是兇手的血痕,無疑是此案的重大突破。

    物證檢驗極為嚴謹,專家首先通過化學實驗方法檢測紅色斑點是否為血,結果大失所望。

     紅色斑點不是人血! 然而鑒定過程柳暗花明,專家組從污漬的成分中發現了油和牛奶,紅色斑點為口紅! 痕迹專家說:口紅可以推斷兇手可能為女性。

     蘇眉問道:污漬中的牛奶,确定嗎,有沒有可能是人奶?這個很重要。

     痕迹專家說:我們做過比較,牛奶總蛋白質含量高,為人奶的3倍。

    牛奶的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人奶以白蛋白為主。

     包斬問道:油是什麼油,汽油,柴油,還是食用油? 專家說:就是我們平時炒菜用的油。

     包斬說道: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抛屍經過,淩晨,天還沒亮的時候,街道上一片漆黑,有個塗着口紅的女人,騎着一輛電動自行車,沒有開車燈,車筐裡放着裝有屍塊的塑料袋和包,駛過垃圾箱的時候,她沒有停車,隻是減速滑行,将一袋碎屍扔進垃圾箱裡。

    口紅很可能是她無意中擦了下嘴唇,沾到手上,拎起屍袋時又遺留在了塑料袋提手上…… 梁教授說:油是豆油,還是芝麻油,菜籽油? 鑒定專家說:這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檢測。

     梁教授對痕迹鑒定專家組提出批評,要求他們必須盡快搞清楚油的成分,散會之後,痕迹鑒定專家做了加急檢測,結果顯示為棉籽油。

    這種油在家庭廚房裡很少使用,痕迹專家使用衛生局測試食用油老化程度的烹饪油快速測試儀,将儀器的金屬探針與油接觸,10秒鐘過後,儀器上顯示的讀數為42。

    這說明棉籽油曾被多次使用,從而産生油質老化的迹象。

    鑒定專家在油的成分中還提取到了:堿和礬。

     鑒定專家急忙找到梁教授,将這個好消息告訴他。

     鑒定專家興奮的說:老梁,搞清楚了,這是一種用來炸油條的油! 梁教授驚喜的問道:你确定嗎? 鑒定專家說:絕對錯不了,這是炸油條的油,反複使用,堿和礬,發制油條必不可少。

     梁教授讓畫龍立刻出發,将抛屍現場附近炸油條的攤主帶回警局詢問。

    攤主五十多歲,系着圍裙,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市民,每天淩晨4點,他就和兒媳婦一起出攤炸油條,主顧很多,都是周圍的居民,他對案發當天買油條的顧客沒什麼特别印象,想不起其中是否有塗抹口紅的女人。

     梁教授說:你好好回憶一下。

     包斬提醒道:9月11日,天還沒亮的時候,吃早點買油條的顧客中是否有可疑的人,一個女人,塗抹着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