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真面目
關燈
小
中
大
查文斌再看了一眼那些線條,朝着上面喊了一聲:“沒事,繼續放吧。
”上面的超子應了一聲,兩人又開始配合起來,放的速度很慢,随着深度逐漸加深,漸漸的查文斌的身形已經開始不清晰,再過了一會兒,就隻剩下頭頂那盞射燈發出的兩光了。
剛開始每隔五米超子就停頓下來,查文斌用力拉一把繩子代表是安全的,可以繼續放,拉兩下就代表需要停頓,拉三下就是之前約定好的到底了,如果是不斷的晃動繩子,就意味着在井下遇到了危險,需要上面快速把他拉上來。
随着越來越深,超子停頓的間距也越來越短,漸漸演變成每放一米就需要對一次信号。
而下面的查文斌呢?他又在井下發現了什麼?古井下面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我們需要調整一下視線了。
話說查文斌經過開頭的那些線條,便開始留意起古井的牆壁,越往下沉,水侵蝕的痕迹越多,井壁的顔色也逐漸由上面的灰白色開始演變成了褐色,倒是苔藓随着深度開始逐漸減少,有一點,越往下,那股從下而上的氣流越強,到了約莫五十米深處,風力已經能吹動胸前挂着的乾坤袋了,由那些氣流帶來的新鮮空氣比起外面的空氣竟然不知好上多少倍,吸入口中,不久舌尖之上竟還帶着絲絲甜意來,讓查文斌稍稍放松了一下原本緊張的身體,人的本能總是以苦澀酸臭視為危險的信号,以甘甜芳香視為安全的意思。
有一點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的就是他的眼神沒有離開過井壁半步,那些古老的岩石之上有着明顯的人工鑿痕,用心一點還能還原出當時開挖出這口古井的勞動場面,每隔三米左右就有一些類似壁畫但又十分簡潔的線條構成的圖案,最多的便是一些魚、鳥和樹,偶爾有一兩個人形圖案一閃而過,留給查文斌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畫着巨大眼睛和巨大耳朵的人,由于這些線條十分的粗糙,查文斌隻稍作觀看便牢記于心。
約莫過了一百米,查文斌突然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口古井本是人工開鑿,留下的痕迹雖然經過歲月的侵蝕,但依然清晰可見,百米過後,井壁上開鑿的方向開始變化。
一開始,這古井開鑿的方向是從上而下,所有的鑿痕也都是上頭粗,下頭尖,這無疑證明了人們在打井的時候,作用力的方向是從上到下,所以才會留下這樣的痕迹。
一百米之後,查文斌發現那些開鑿的痕迹變成了上頭尖,下頭粗,幾乎是在一條很明顯的分隔帶上發生了這種開鑿痕迹的變化,這意味着什麼?難道說當年打這口古井的時候是兵分兩路,一部分人從村子的地面上朝下打,還有一部分人在這幾百米深的地下從下往上打?先不說那些人是如何進了這地下,有空氣的流動證明下面應該是有個空間通向外界,隻是他們沒有發現罷了;但要保證一條古井沿着幾乎是垂直的線條貫穿,還是從兩頭往中間打,這恐怕在地質勘探和圖紙設計的現代社會也做不到! 很簡單的道理,當一個人蒙着眼睛站在百米高的樓頂,你如何才能讓你也是蒙着眼睛的夥伴站在樓層下面的地下室裡,讓你的夥伴跟你連成一條線,并且要讓這條線垂直于地面!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沒有測量儀器和三維制圖的古代,要完成這樣的工程幾乎是天方夜譚! 查文斌在震驚這樣一個工程的同時,牆壁上的壁畫逐漸開始了新的變化,原本的鳥和魚的圖案已經消失不見,出現了一個新的圖案:蟲子;那些原本光秃秃的樹,開始有了葉子,幾乎從鑿痕有了變化,這些圖案也跟着轉變。
而留在古井邊的超子和卓雄兩人已經看不到亮光了,随着查文斌越來越深入,留給他們的除了手中沉甸甸的繩子之外,已經沒有了其它信息。
好在每隔一米,他們的溝通還存在,隻是從繩子上穿來的拉扯感越來越弱,到後面幾乎就要感覺不到,百米之下一個人拉扯的力量早就被長長的繩
”上面的超子應了一聲,兩人又開始配合起來,放的速度很慢,随着深度逐漸加深,漸漸的查文斌的身形已經開始不清晰,再過了一會兒,就隻剩下頭頂那盞射燈發出的兩光了。
剛開始每隔五米超子就停頓下來,查文斌用力拉一把繩子代表是安全的,可以繼續放,拉兩下就代表需要停頓,拉三下就是之前約定好的到底了,如果是不斷的晃動繩子,就意味着在井下遇到了危險,需要上面快速把他拉上來。
随着越來越深,超子停頓的間距也越來越短,漸漸演變成每放一米就需要對一次信号。
而下面的查文斌呢?他又在井下發現了什麼?古井下面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我們需要調整一下視線了。
話說查文斌經過開頭的那些線條,便開始留意起古井的牆壁,越往下沉,水侵蝕的痕迹越多,井壁的顔色也逐漸由上面的灰白色開始演變成了褐色,倒是苔藓随着深度開始逐漸減少,有一點,越往下,那股從下而上的氣流越強,到了約莫五十米深處,風力已經能吹動胸前挂着的乾坤袋了,由那些氣流帶來的新鮮空氣比起外面的空氣竟然不知好上多少倍,吸入口中,不久舌尖之上竟還帶着絲絲甜意來,讓查文斌稍稍放松了一下原本緊張的身體,人的本能總是以苦澀酸臭視為危險的信号,以甘甜芳香視為安全的意思。
有一點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的就是他的眼神沒有離開過井壁半步,那些古老的岩石之上有着明顯的人工鑿痕,用心一點還能還原出當時開挖出這口古井的勞動場面,每隔三米左右就有一些類似壁畫但又十分簡潔的線條構成的圖案,最多的便是一些魚、鳥和樹,偶爾有一兩個人形圖案一閃而過,留給查文斌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畫着巨大眼睛和巨大耳朵的人,由于這些線條十分的粗糙,查文斌隻稍作觀看便牢記于心。
約莫過了一百米,查文斌突然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口古井本是人工開鑿,留下的痕迹雖然經過歲月的侵蝕,但依然清晰可見,百米過後,井壁上開鑿的方向開始變化。
一開始,這古井開鑿的方向是從上而下,所有的鑿痕也都是上頭粗,下頭尖,這無疑證明了人們在打井的時候,作用力的方向是從上到下,所以才會留下這樣的痕迹。
一百米之後,查文斌發現那些開鑿的痕迹變成了上頭尖,下頭粗,幾乎是在一條很明顯的分隔帶上發生了這種開鑿痕迹的變化,這意味着什麼?難道說當年打這口古井的時候是兵分兩路,一部分人從村子的地面上朝下打,還有一部分人在這幾百米深的地下從下往上打?先不說那些人是如何進了這地下,有空氣的流動證明下面應該是有個空間通向外界,隻是他們沒有發現罷了;但要保證一條古井沿着幾乎是垂直的線條貫穿,還是從兩頭往中間打,這恐怕在地質勘探和圖紙設計的現代社會也做不到! 很簡單的道理,當一個人蒙着眼睛站在百米高的樓頂,你如何才能讓你也是蒙着眼睛的夥伴站在樓層下面的地下室裡,讓你的夥伴跟你連成一條線,并且要讓這條線垂直于地面!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沒有測量儀器和三維制圖的古代,要完成這樣的工程幾乎是天方夜譚! 查文斌在震驚這樣一個工程的同時,牆壁上的壁畫逐漸開始了新的變化,原本的鳥和魚的圖案已經消失不見,出現了一個新的圖案:蟲子;那些原本光秃秃的樹,開始有了葉子,幾乎從鑿痕有了變化,這些圖案也跟着轉變。
而留在古井邊的超子和卓雄兩人已經看不到亮光了,随着查文斌越來越深入,留給他們的除了手中沉甸甸的繩子之外,已經沒有了其它信息。
好在每隔一米,他們的溝通還存在,隻是從繩子上穿來的拉扯感越來越弱,到後面幾乎就要感覺不到,百米之下一個人拉扯的力量早就被長長的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