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假道士的悲劇

關燈
話說農村裡的喪事,其實還是比較繁瑣的,特别是在那個年代,有錢的人家都是以厚為重,什麼叫厚呢?棺材闆要厚,壽衣要厚,死人蓋的被子要厚。

     小說裡常說窮人下葬一副薄皮棺材,或者就是草席一卷,這都是家裡不富裕的象征,有錢人,這姑婆家在當地也算是個有錢的大戶人家,她的棺材自然也是比較講究的:棺材用杉木做成,用料也是極其講究:12塊,底、蓋、兩旁各3,前後和亦各3。

    五底,杉闆20塊,其數各為5;此為大富人家之所象征 衣衾,有錢人有五領三腰絲綢到底之說,即上衣為5件,下裳為3件,都是絲綢制,其實就是絲棉。

    前幾天我參加一個葬禮,也送了一條被子去,上面标注着:全國統一價,88.8元。

    。

    。

    。

    。

     壽衣呢一般老百姓為明代服裝,園領、方巾、厚底靴。

    此即所謂生降(指生前着現代服裝)死不降(指死後仍着明朝服裝,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是明) 死的時候呢,有錢人臉上蓋着綢巾,一般老百姓就用大表紙,也就是燒給死人的黃紙一張蓋着。

     死人的兩隻手拳頭要微微握着,拿面餅7枚,用棒子穿着,也叫做打狗餅,是說死者去陰間,遇到惡狗之類的,就扔個大餅過去,然後死者嘴裡含銀元一枚,兩隻手裡也各塞一枚。

     死了之後床前點油燈,燃香燭,放一碗倒頭飯,雞蛋兩隻,全家人都得下跪,如果死者家裡有女兒,那麼女兒要以大表紙9斤4兩作冥錢燒掉。

    于是遍告親友,然後就是找人報喪了,報喪那時候還是個腳力活,需要送别人一雙新解放鞋,讓村裡的人穿着去步行喊親戚,如果有路遠的,那報喪的人真得累死,入殓前,給死者穿衣服,這叫小殓 我們就是由姑婆村子裡一個人來報喪的,去的時候,剛好趕上小殓,怎麼個弄法呢?要請村子裡的婦女,先用河水用新毛巾擦身,前胸後背各3下,然後梳頭,也是3下。

     所更換的壽衣,要準備一個鬥,鬥裡面放香油燈盞,燈芯7根,鬥上放着竹篩,篩上才可以放壽衣,壽衣披在孝子身上,也就是姑婆的兒子身上,然後才可以給她換上壽衣,再剪掉孝子襯衣領,塞進姑婆的領子裡;手和腳都是用絲綿做成的套子套起來,然後就一直要等着仵作或者道士來了 這姑婆家也自然是請了一個道士,這個道士是隔壁村子裡的老道士,平日裡靠着給其他人算算命,做做白法事度日,那時候還要姑婆家裡的人去請的,要送紅包一個,香煙一條,白酒一對,白糖兩斤,生豬頭一個,還有若幹布料,這道士才肯來的,架子大得很 我去的道士已經在了,一手拿着鈴铛,另外一隻手拿着菜刀,菜刀上放着一個碗,然後念着咒,這個咒叫做破煞,然後把碗裡的茶葉伴着米,撒進棺材,然後大喊一聲:起!幾個幫忙的人就把老太太給擡進了棺材裡 另外的人要馬上取床下墊着的稻草及生前穿的衣服鞋子,放在大門外馬上燒掉,俗稱燒下床草。

    死者入棺,就算是大殓了 然後就馬上把菜刀和碗放在棺材下面,點上長眠燈,子女開始大哭起來,我們這些小孩就要開始上去磕頭了 晚上,吃過晚飯,表哥就帶着我躲在角落裡,為了占這個位置近距離觀看過仙橋,真的是不容易的,因為這時候是禁止小孩子出現的,所以我們也是躲在樓梯間下面 道士拿來一張靠背椅,上面用衣服穿起來,然後在椅子頭上,用棉花紮一個人頭,然後用一塊黑毛巾披着,椅子邊上再用圍裙圍起來,表示這個人就是死去姑婆 再用方的桌子6張,列成長形,上面用竹子搭起來,弄成橋的形狀。

    子時的時候孝子捧着牌位跪地以迎亡靈,道士誦經,大家則扶亡靈就是那把椅子過橋。

    氣氛陰森的要命 姑婆的大兒子,也就是我的大表舅,捧着靈位在前面走,小表舅和表姐扶着椅子在後面走,那個道士在前面帶路,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