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金胄裹屍

關燈
當時溫韬就是一愣,随即就一個大耳刮子抽了過去,差點沒把這後生的牙給打掉。

     見衆人錯愕不解,溫韬隻能歎了口氣,模模糊糊的說了一句讓衆人更加錯愕的話。

     “墓中之物,非道可敵也,若以道敵之,如以卵投石。

    ” 這話的意思很明白,墓裡的東西不是用道術就可以敵過的,如果用道術跟那東西為敵,無異于以卵投石。

     以上的這些都是《湘密》一書中對金胄裹屍術的記載,從溫韬事件之後,那就再無一次關于這邪術的記載,就像是失傳了似的。

     按理來說,墨清子的徒弟沒死,而且也會金胄裹屍術,那麼應該還有關于他徒弟的記載。

     可無論是野史正史,還是《湘密》跟其他的典籍,關于他徒弟的記載全是一片空白。

     書裡隻是寫了有這麼一個東西,但具體是什麼樣的邪術,是什麼陰陽原理構成的,則一點記載都沒。

     原來我還以為這玩意兒是被曆史洪流給沖走了,但現在我才發現.....這邪術根本就沒有失傳! 我啞口無言的看着面前的絕書,眼前的幾行泐睢文,很明确的記載了老太爺去努爾哈赤墓所見的隐秘,更有....一個真相.... “所見未必真,所聽未必實,外為絕書,内為絕密,若君見此絕密,則為與易某投緣之人。

    ” “絕書以袁賊稱呼袁公,實乃無奈之舉。

    ” “民國四年一行,衆人身死,唯易某逃出生天,卻空手而回。

    ” “未得其重生之秘,卻衆人身死,得此消息,袁公老淚縱橫,直說不該如此,袁某愧對諸位。

    ” “民國四年,袁公悲憤之下簽署日政府民四條約,天下罵聲四起,怨聲載道,袁公自認無顔以對天下,夜夜不眠,與易某相談此事之時,常淚流滿面。

    ” “天下人,人雲亦雲,皆高呼袁公為國賊,無知!” “若能敵過倭寇,袁公怎會簽署民四條約?” “若不簽署民四條約,大戰就在眼前,國土之上,必烽煙四起,民不聊生!” “民國五年,袁公壽盡之日漸近,若袁公死,天下危也。

    ” “易某苦思數日,縱袁公不許易某再度踏足奉天,可尋秘一行,勢在必行,袁公已命不久矣,若不尋秘......袁公危也......” “墓中金胄裹屍,非常人能敵,更非道者能敵,易家五門之術不屬正統道術,可與其一搏,雖勝算不過一成,易某也願以命搏之,報袁公知遇之恩。

    ” “若袁公死,則易某亡,葬于棋盤山下,死于努爾哈赤假陵中,也算是命中注定,易某無憾。

    ” “吾兒歸遠,聰慧過人,家中典籍已藏湘西之地,縱無師教導,易某亦信,吾兒日後必能繼易某衣缽。

    ” “易某也曾想不書此絕密,但袁公之事,山雲子衆位道友之事,決不可無人知曉,此等護國大義之人,應受天下贊歎,而不應消弭于曆史洪流之中。

    ” “外為假書,似藏大秘,常人定不敢以信紙置于火上烘烤,定會日日研此假書,走入死途,瞞天過海純屬無奈之舉,暗度陳倉亦是無奈。

    ” “若不以泐睢文書寫外假絕書,而是以火燒墨直接書此絕密隐之,恐此絕書,不會引道門中人注意。

    ” “若直書絕密,又恐邪人得此大秘,易某實在矛盾至極,唯以緣字搏之。

    ” “當今天下,識泐睢文之人,屈指可數,識火燒墨之人,多為土夫子。

    ” “若想知曉絕書之密,須識泐睢文,須識火燒墨,二者不可缺一。

    ” “君若見此絕書,更識其中之秘,必為有緣之人,易某信命,更信緣。

    ” “此絕書,書于奉天府外三裡山頭,易某以酒壇藏之,埋于三尺土下,若君見此絕書,可謂是易某的大緣之人。

    ” “民國五年。

    ” “奉天易青山絕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