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鬼市

關燈
老胡點點頭,原來這冷面閻王,名叫冷勝,在北方混得很開,無論黑道還是白道,見到他都得喊那麼一聲冷爺。

    此人混迹在黑道,勢力橫跨整個北方,乃至跟香港、台灣及亞洲國外都有他的勢力關系網。

    常年幹些大型的走私黑活,手下幫衆無人知曉數目,在北方地下勢力中可呼風喚雨,地位及高。

    政府之前也想治他,但是奈何他關系網極大,加之政府拿不到确切的有力證據,所以也一時奈他不何。

    總之,這次咱們把他的活給搞砸了,咱們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要知道他那冷面閻王的名号,可不是無言無故喊出來的,而是殺人殺出來的。

     聽完老胡他們把冷面閻王這個人介紹完,我才明白原來冷爺這個人還真是個殺人如麻,無惡不做的冷血狠厲角色,看來接下來還真的很麻煩了。

     當我們到北京時,已是兩天之後了。

    老胡他們的店鋪就在潘家園古玩市場,說起古玩,胖子和老胡就停不下嘴,一路上不斷的跟我講述着古玩行的各種所見所聞,當然還有行規及各種騙術,讓倒讓我越來越對古玩這行感到好奇與神秘。

     說起潘家園,近年來,中外流傳一句這樣的俏皮語:“北京有兩大必看的人群景觀--天安門廣場擡頭看升國旗;潘家園地攤低頭尋國寶!”此話很幽默,也很寫實。

    有人專門作過統計,潘家園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約在8萬人左右,到了節假日,更是遊人如潮、摩肩接踵。

    提起北京潘家園,如今全世界隻要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稍有興趣的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國内古玩界就更是如此,圈内人若是誰沒到過潘家園,恐怕跟人談業界之事都會遭人白眼小看,就如同早年那些古董客沒到過琉璃廠一般。

     潘家園舊貨市場位于東三環潘家園橋西側,1995年之前,這裡已經形成了人稱“鬼市”。

    當然,這并不是指真正的鬼,這名字而是源于“不做人專做鬼”的雞鳴狗盜之徒,把竊來之物趁天黑拿出來賣,謂之“見不得光”。

     舊時的“鬼市”就在一片空地兒上,沒有燈光照明,逛“鬼市”的人或提着燈籠,或打着火石,光亮幽幽,照着來往人影飄忽不定;更有奸商乘着黑暗賣一些見不得人的赝品,買與賣全在黑暗中進行,雙方交易全憑一廂情願,因此“鬼市”的名号就逐漸傳開了。

    那時候,每天天沒亮,一些來路不明的“鬼”們紛紛從胡同裡鑽出來,占據街道兩旁的空地,放下麻布袋或蛇皮包,從裡頭掏出些舊貨就地擺上攤兒。

     别看“鬼市”人頭攢動,但是偌大的市場卻并不會出現人聲鼎沸的吵鬧。

    用“一個馬紮一口箱,一塊破布走四方”來形容潘家園“鬼市”上的賣家很是恰當。

    賣家租好地盤,将一塊布鋪于地上,從箱子裡倒騰出一個個用報紙包裹的物件兒,一字兒排開生意便算開張。

    買家光顧,挑三撿四,悉聽尊便,絕不高聲叫賣。

    因此,上千個攤位的潘家園“鬼市”竟然聽不到任何叫賣的聲音。

    而買家自備小手電筒,還有的一個“裝備”就是俗稱褡裢的布口袋。

    這些人首先仔細研究相中的物品,一旦成交,馬上把自己心儀的寶貝放到布袋子裡。

    舊時的褡裢有兩個兜,可以前後搭背在肩上,現在隻是一個粗布口袋,樣式變了,功能卻是一樣的,這些舊時傳下的規矩,現在也不能破壞。

     據說北京潘家園“鬼市”很有些來頭,清末民初,社會動蕩不安,大量的皇宮珍藏流入市井。

    尤其是清亡後,皇宮貴族的纨绔子弟,朝廷官宦的妻兒老小生活陷入困境,不得已紛紛開始變賣家中寶貝,這些人專揀偏僻黑暗的“鬼市”站街,有收藏古玩癖好的人往往能淘到難得一見的珍品。

     早些年,在潘家園“鬼市”撿漏發大财的故事經常發生。

    有人花150元買個瓷瓶回家,簽定發現此乃宋代官窯宮廷禦用之物,價值300萬;有一位老人花了20塊錢買下了一件刻有銘文的元代景德鎮彩瓷高腳杯,後經鑒定那是價值連城的國寶;還有人花300元買個陶俑回家,專家簽定為北魏時期,價值連城不可估量。

    最近幾年發生的撿漏傳奇當屬有位收藏者在潘家園以1000元的價格淘得一本經書善本,後經鑒定,這本經書每一頁的價值就高達10000元。

     當然,這些都是幸運者的收獲。

    更多懷着撿漏心态來潘家園“鬼市”的人,結果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