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黃泉路

關燈
胖子跟老胡聽我這般說,終于大松了口氣。

    誰說不是呢,在這一晚上,遇到這麼多邪門的事兒,任換成是誰都會受不了,一根神筋就一直沒有放松過。

     我們三人心中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輕松,于是快步朝站台走去,希望等下能坐到回城的客車。

     因為天色已經漸亮,路邊有了早起的路政人員,而且就在站台那邊,不知道他們一大早在燒什麼,濃濃的臭味我們在十幾米開外就聞到了。

     來到站台前,我便朝路政人員走了過去。

    問他們這是哪裡,離最近的縣城遠不遠? 一路政人員見有路人問他,于是指了指路對面的路牌,說:“這兒是黃泉路,離縣城差不多二十公裡!” 一聽這話,我們三人頓時吓了一跳,黃泉路?他娘的我們整個晚上轉來轉去,難不成一直在黃泉路上轉悠?難道我們三早就挂了?三人大眼瞪小眼的,一時話都說不出來了。

     而這時那名路政人員好似看出了我們的驚恐,于是笑道:“小夥子你們是外地人吧,你們放心,這裡可不是陰間的黃泉路,因為前邊有一口很出名的泉眼,名黃泉,所以這條路也就叫黃泉路。

    ” 聽到這話,我們才放心下來,原來隻是名字相同而已。

    看來一定是昨晚撞邪撞太多了,所以神筋還處在緊繃狀态。

     “靠,哪個瓜娃子取的這名兒呀,黃泉倒沒啥,但是這路能叫黃泉路嗎?這還讓人敢開車往這過嗎……”胖子沒好氣地嘟囔道。

     路政人員說:“小夥子說的沒錯兒,這路還真不該叫這個名字。

    取了這個名字,把這條路都給整邪乎了,盡出交通事故。

    ” 我們點點頭,人們對忌諱的事物、動作和語言一般說要盡量避免,是謂禁忌。

    一般出門遠行,都要聽好話,也叫讨吉利也稱讨彩頭或讨口彩,這便是“彩俗”。

    而眼前這條國道倒好,直接名為黃泉路,這的确是民間的一種禁忌,無形中會招來一些阻陰暗負面的影響。

    若是一些時運低的人開車走這條路,還真有可能發生不利之事,一路通到真正的黃泉路上去喽。

     民間忌諱和彩俗,千奇百怪,經久成俗,形成了相當穩固的群體意識。

    比如過年過節或其他喜慶日子,人們都忌諱有人說“死”字,要是人死了,則不說死,而是說某人“老了”。

     民間至今還有農曆正月初一不掃地的習俗,即忌掃地。

    據說這一天掃地,會把家中的财寶掃出門,不吉利。

    這是人們求富心情的一種寄托。

    事實上這個習俗最早見于《搜神記》中,書上說古時一商人過青草湖,遇見神靈,神靈問他何所求,商人說但求如意。

    神靈許之,呼出如意,原來乃一婢女也。

    商人将她帶歸,不久家裡富了。

    後來商人見婢女老不掃地,甚不高興,于是火了,罵她甚至打她。

    如意被打,很不甘願,一氣之下鑽入掃帚中。

    此後商人家勤掃地,但家道卻日漸貧窮。

    所以人說掃地不如意,不掃地有如意。

    但天天不掃地也不行。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人們認為這天可以預示全年之兇吉,農曆正月初一不掃地即據此而來。

    這原是傳說,後來成為普遍的習俗。

     在民間各地還有一些忌諱,如平時穿草鞋進入别人家,被視為犯忌諱。

    因為舊日家裡死人或為父母送葬帶孝時才穿草鞋;廳中搭鋪,門闆當床亦為忌諱,因為舊時廳中搭鋪是為死人移屍用的,門闆多用于擡死人。

    吃飯忌把筷子插在飯中間,因為那是供死人的。

    衣褲破了忌穿在身上補釘,說,穿着補,死不變,主要擔心補釘時不小心會刺傷身體。

    在賭場看書向被視為忌諱,因為書與輸同音,而賭者當然是不願輸的。

     如此種種,無不是說明着人們對忌諱的在乎,因為都認為那是不吉利的。

    (其實還有許多,因為怕大家閑我羅嗦,所以就不多講了)。

     我看了一眼對面寫着“黃泉路”三個字的路标,無奈的苦笑了一下,如果若不盡早将名字改之,此路必将不吉。

     不過這改路名的事,咱一個小老百姓可改不了,咱也還沒有那麼大的能奈,所謂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可能就是這樣吧。

     我對路政人員說了一句謝謝,便準備離開,不過我還是随口問了一句他們:“你們這燒的都是啥呀,整得也的确有點刺鼻。

    ” 哪知路政人員回了一句:“昨天這兒出了一場車禍,一車的人都死了,唉!這不,我們一早就來将這些死者殘留在路邊上的衣服給燒掉,省得讓路人看着吓人。

    ” 我跟胖子他們立即就愣住了,心想,難道我們之前坐的鬼車就是來接昨天出車禍的那些人的? 很顯然,我們三人都想到一起去了。

    路政人員可能是以為我們隻是為這車禍而害怕吧,所以他說:“怎麼是不是挺恐怖的?昨天那些車禍死的人,他們的衣物散落一地,滿站台都是,都沒人敢來這兒等車了。

    唉,這路真取壞了名兒了。

    ” 聽到這話,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