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臉
關燈
小
中
大
盡管我和蘇小蒙之間并沒有發生什麼,但是呆在一個帳篷裡,總是感覺有點說不出的滋味。
幸好有範團在場,緩和了尴尬的氣氛。
“後面的路,我們得很小心。
”範團給我弄了點吃的,在旁邊道:“這裡的沙蜂很多。
” 在我昏迷期間,範團他們又經曆了一些波折,峽谷入口巨大的樹冠上,隐藏着很多大概兩米多長的黑褐色的沙蜂蜂巢,蜂巢的顔色和樹幹幾乎沒有區别,再加上濃密枝葉的遮蓋,不容易被發現。
那種生長在林間的藤條很古怪,到現在為止,也說不清楚那是一種植物或者動物,但是它們和沙蜂之間肯定有共立的關系。
老安他們帶着我入水之後,那些沙蜂本來不願意離開,很湊巧,一隻迷路的野羚羊誤闖到了峽谷裡面,被藤條纏着之後就不能動了,硬生生的拖到樹頂,覆蓋在河面上方的那些沙蜂才依次退去,無形中等于幫老安他們解圍了。
那隻野羚羊很快就被從樹頂抛了下來,血肉幾乎被無數的沙蜂吃光了,皮毛上千瘡百孔,聽着範團的講述,我就隐隐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我一邊吃着東西一邊想,如果這些野生沙蜂能夠想辦法被慢慢馴服的話,放在峽谷入口,就是很要命的守護者。
當年的元突人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思維。
範團和蘇小蒙照顧了我一夜,第二天醒來的時候,身體已經無恙了,深入峽谷的路還有很遠,但是叢林密布,我們的視野有限,現在也分辨不清楚那個地方有巨大的蜂巢。
考慮了很久,老安帶人伐了一些木頭,然後紮了兩個小木排,那條河流入峽谷之後,水流就緩了,木排子在水面上可以平穩的前行,走水路的話可以減少麻煩,避免沙蜂的襲擊,不過這樣肯定也會失去很多觀察的機會。
眼前的情況實在說不上樂觀,但是範團是那種記吃不吃打的人,一夜之間就把昨天的危險給忘光了,坐在小木筏子上顯得很寫意,竟然還哼着天一他爹的歌。
順着河漂流了大概有兩個小時,我們估計已經完全深入到了峽谷的深處,這個地方正好位于兩座大山的中間,陽光幾乎全被遮蔽了,植被變的低矮但是茂密,這種環境不适合沙蜂的生存,隊伍裡的人都松了口氣。
又走了不到二十分鐘,河道出現了一個很小的轉彎,河流的水位其實沒有變化,但是因為地形的原因,經過轉彎之後,坐在木筏子上就覺得水位低了許多。
透過河岸兩旁那些橫生的植被,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岩洞。
每個洞看上去都深不可測。
“停一下!”老安在前面的筏子上突然揮手示意,這裡的水流相當緩,撐筏子的人馬上把筏子靠岸。
其實在老安示意的同時,我已經知道了原因。
雪山河流的源頭水質非常清澈,如果是不深的河,幾乎可以一眼看到底。
我在筏子邊上發現,這裡的河床底部,好像沉着一個一個很大的陶罐。
這絕對是個很重要的發現,在此之前,峽谷内沒有任何線索,但是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河底的罐子就說明,這裡可能真的存在過一個文明。
和我想的沒錯,老安就是因為這些罐子而讓木筏臨時靠岸的。
我們的人數有限,隻能随身攜帶必備的物資,潛水裝備帶不過來。
不過好在河水緩慢而且不深,範團還有另一個人的水性都不錯,老安安排了一下,讓他們依次下水,先探探虛實。
過了一會兒,第一個下水的人上來了,水底的确沉着大概十幾隻罐子,罐子大概有半人高,根據他的講述,我就判斷,那應該是黑陶。
黑陶很古老,最早燒制黑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那是一種古樸但是實用的陶制品,在西藏還有其它一些地方,黑陶的燒制工藝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還有大熱的趨勢。
“能弄上來嗎?”老安問道。
“可能我一個人不行。
”那人道:“罐子裡肯定裝有東西,否則沉不到水底的。
” “想想辦法。
” 最後,下水的人就帶着繩子潛到水底,在罐口上把繩套收緊,然後岸上的人用力拉,借助水的浮力,陶罐可以被拉到岸邊。
就這樣操作,第一隻黑陶罐很快就被拉了上來,在陶器發展的進程中,釉絕對是最創新和有用的一個環節。
多少年過去了,這些沉在水底的陶罐因為那層薄薄的釉的保護,幾乎沒有受到任何腐蝕,擦幹淨罐子上的水漬之後,黑陶閃亮,光彩如新。
老安動手砸掉罐口的封泥,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順着開啟的罐口就飄了出來。
罐子裡是滿滿一罐乳白色的油脂,但是開啟罐口的一瞬間,周圍的人都看到在這些乳白色的油脂
幸好有範團在場,緩和了尴尬的氣氛。
“後面的路,我們得很小心。
”範團給我弄了點吃的,在旁邊道:“這裡的沙蜂很多。
” 在我昏迷期間,範團他們又經曆了一些波折,峽谷入口巨大的樹冠上,隐藏着很多大概兩米多長的黑褐色的沙蜂蜂巢,蜂巢的顔色和樹幹幾乎沒有區别,再加上濃密枝葉的遮蓋,不容易被發現。
那種生長在林間的藤條很古怪,到現在為止,也說不清楚那是一種植物或者動物,但是它們和沙蜂之間肯定有共立的關系。
老安他們帶着我入水之後,那些沙蜂本來不願意離開,很湊巧,一隻迷路的野羚羊誤闖到了峽谷裡面,被藤條纏着之後就不能動了,硬生生的拖到樹頂,覆蓋在河面上方的那些沙蜂才依次退去,無形中等于幫老安他們解圍了。
那隻野羚羊很快就被從樹頂抛了下來,血肉幾乎被無數的沙蜂吃光了,皮毛上千瘡百孔,聽着範團的講述,我就隐隐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我一邊吃着東西一邊想,如果這些野生沙蜂能夠想辦法被慢慢馴服的話,放在峽谷入口,就是很要命的守護者。
當年的元突人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思維。
範團和蘇小蒙照顧了我一夜,第二天醒來的時候,身體已經無恙了,深入峽谷的路還有很遠,但是叢林密布,我們的視野有限,現在也分辨不清楚那個地方有巨大的蜂巢。
考慮了很久,老安帶人伐了一些木頭,然後紮了兩個小木排,那條河流入峽谷之後,水流就緩了,木排子在水面上可以平穩的前行,走水路的話可以減少麻煩,避免沙蜂的襲擊,不過這樣肯定也會失去很多觀察的機會。
眼前的情況實在說不上樂觀,但是範團是那種記吃不吃打的人,一夜之間就把昨天的危險給忘光了,坐在小木筏子上顯得很寫意,竟然還哼着天一他爹的歌。
順着河漂流了大概有兩個小時,我們估計已經完全深入到了峽谷的深處,這個地方正好位于兩座大山的中間,陽光幾乎全被遮蔽了,植被變的低矮但是茂密,這種環境不适合沙蜂的生存,隊伍裡的人都松了口氣。
又走了不到二十分鐘,河道出現了一個很小的轉彎,河流的水位其實沒有變化,但是因為地形的原因,經過轉彎之後,坐在木筏子上就覺得水位低了許多。
透過河岸兩旁那些橫生的植被,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岩洞。
每個洞看上去都深不可測。
“停一下!”老安在前面的筏子上突然揮手示意,這裡的水流相當緩,撐筏子的人馬上把筏子靠岸。
其實在老安示意的同時,我已經知道了原因。
雪山河流的源頭水質非常清澈,如果是不深的河,幾乎可以一眼看到底。
我在筏子邊上發現,這裡的河床底部,好像沉着一個一個很大的陶罐。
這絕對是個很重要的發現,在此之前,峽谷内沒有任何線索,但是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河底的罐子就說明,這裡可能真的存在過一個文明。
和我想的沒錯,老安就是因為這些罐子而讓木筏臨時靠岸的。
我們的人數有限,隻能随身攜帶必備的物資,潛水裝備帶不過來。
不過好在河水緩慢而且不深,範團還有另一個人的水性都不錯,老安安排了一下,讓他們依次下水,先探探虛實。
過了一會兒,第一個下水的人上來了,水底的确沉着大概十幾隻罐子,罐子大概有半人高,根據他的講述,我就判斷,那應該是黑陶。
黑陶很古老,最早燒制黑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那是一種古樸但是實用的陶制品,在西藏還有其它一些地方,黑陶的燒制工藝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還有大熱的趨勢。
“能弄上來嗎?”老安問道。
“可能我一個人不行。
”那人道:“罐子裡肯定裝有東西,否則沉不到水底的。
” “想想辦法。
” 最後,下水的人就帶着繩子潛到水底,在罐口上把繩套收緊,然後岸上的人用力拉,借助水的浮力,陶罐可以被拉到岸邊。
就這樣操作,第一隻黑陶罐很快就被拉了上來,在陶器發展的進程中,釉絕對是最創新和有用的一個環節。
多少年過去了,這些沉在水底的陶罐因為那層薄薄的釉的保護,幾乎沒有受到任何腐蝕,擦幹淨罐子上的水漬之後,黑陶閃亮,光彩如新。
老安動手砸掉罐口的封泥,一股難以形容的味道順着開啟的罐口就飄了出來。
罐子裡是滿滿一罐乳白色的油脂,但是開啟罐口的一瞬間,周圍的人都看到在這些乳白色的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