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黃河衙門禁忌
關燈
小
中
大
他說,我知道,好多背地裡叫我“鐵嘴張”,隻認制度不認人,其實哪,大家不知道,我确實是沒辦法。
老黃河上的事情吧,邪乎,好多事情要是說出來,那就是封建迷信,咱們也不敢提呀,對吧? 我猛拍他的馬屁,說張主任說得太對了,猴子這幫孫子,胎毛還沒褪盡,懂個啥呀! 他揮揮手,打算我的話,接着說,打民國剛成立,我就在黃河邊上工作,那時候還沒有黃委會。
咱們這個黃委會吧,最初是國民黨在1933年建的,當時的主任是大官僚孔祥熙的堂哥孔祥榮。
1946年,解放區也成立了冀魯豫黃河故道管理委員會,1949年後,這個冀魯豫委員會更名為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最開始在開封,後來随省會遷到了鄭州,這就是咱們現在的黃委會了。
他眯着眼睛說,我現在掐着指頭算算,從我進黃委會到現在,一晃,快有四五十年的光景了。
這四五十年來,我不知道見了多少黃河上的怪事,黃河上的禁忌,好多事情吧,我也說不上來了,反正有些是我親自經曆過的,有的是酒後的段子,半真半假,真真假假,我今天也就跟你們随便一說,你們也就那麼随便一聽,這個事情吧,也别對外說。
我一聽,敢情領導要給我們講黃河鬼故事,忙把胸脯拍得山響,紛紛表示就算敵人給我上老虎凳,灌辣椒水,使美人計,也絕不向外透露半個字。
鐵嘴張點點頭,他點了一根煙,一口氣吸掉半根,然後給我們講起來。
他說,黃河十年九汛,禍國殃民,所以曆代王朝,都将河務之事當做第一要務。
這負責整頓黃河的人,就叫河工,負責黃河事務。
康熙三十七年(1699),專門設了一個兵種,叫河兵,專門負責黃河防汛。
河兵是什麼,你們估計都不知道。
河兵是一個奇怪的兵種。
在大清國,軍服胸前都印着字,有的印着“勇”,有的印着“兵”,這些字代表了兵種不同。
兵是正規軍,勇是臨時招募的民兵,曾國藩的湘軍、團練等印的都是“勇”字。
河兵的軍裝上印了個“河”字,這是一個獨立且古怪的軍營系統。
河兵屬綠營系統,糧饷為乾隆帝特批,按“戰二守八”(戰銀每月一兩五錢,守銀每月一兩)的比例分配,河兵可“由守拔戰”而升遷,如因公遇難也可按軍功條例撫恤。
可以說,河兵待遇是很好的了,但是少有人去。
不僅少有人去,就算有人被強行抓丁,征調成河兵了,也要千方百計跑掉。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9),河兵人數為2000名,三年後隻剩下不到800人了,跑掉死掉了一半多。
後來實在不行了,又在嘉慶七年(1803),緊急從天津和宣化調撥400人湊數。
按說當兵吃糧,扛槍打仗,有什麼要跑的,關鍵是河兵的工作性質不一樣。
别的兵種是和流寇、盜賊、外夷打交道,河兵和什麼打交道? 和黃河。
确切地說,是和黃河中的邪乎物件。
不僅是黃河,就連治理黃河的衙門,都裡外透着詭異。
就說咱們黃委會吧,在解放前,黃委會内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嚴禁說“決口”、“泡湯”、“漏水”等字眼,在公文、信件中,也是極力避免出現這些字眼。
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那時候都是手抄公文,抄寫公文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将公文中“口”字盡量寫小,越小越好,且要将字的四面封死,不能留豁口,若留了口子,那黃河口就堵不嚴實了! 如果哪個人手一抖,不幸将“口”字寫大了,又湊巧沒封住口,那麼輕者被大罵一頓,重者就直接打發他走人了。
這是黃委會一個流傳了幾十年的禁忌。
據說,這個規矩已經流傳了幾百年了。
最恪守這個規矩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
還有一個,就是孔聖人八房的後代孔祥榮,他還有一個身份,是當時四大家族孔家孔祥熙的堂哥。
袁世凱于光緒二十七年(1902)任山東河道府,對河務“赤心任事”,“為國立勞”,笃信黃河神秘風俗。
孔祥榮主政黃委會時,正值軍閥混戰,河務廢弛,黃河水患不斷。
這個孔聖人的後代,大官僚的堂兄,非常迷信黃河大王,他在堵口時,要将紅布包裹了碗口大小的“鎮海沙”親自抛到黃河中,還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米廟,供奉了黃河中的大王和将軍,在貫台堵口時,他又親迎虎頭将軍,焚香祭奠黃河大王。
不過你還别說,經他這樣焚香祭拜之後,黃河水患大減,他也成了造福黃河兩岸的孔聖人。
不僅黃委會如此,時任河南省主席的劉峙更以躬身護送黃河大王入水(被收錄進上海書店1992年版的《中州轶聞》中)。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說劉峙是個愚蠢且迷信的貪官。
但是,不是。
劉峙是民國時期少有的好官,不抽,不喝,不賭,不嫖,也不講排場。
他曆任黃埔軍校教官,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一個河南人敬重的好官。
他很重視教育,主政期間修建了河南體育場,還有河南大學标志性的禮堂。
他調離河南時,僅在鄭州一地,就有兩萬多人為他送行。
抗戰勝利後,劉峙由南陽抵漯河主持第五戰區受降儀式,沿途百姓到處擺香案,燃爆竹,夾道歡呼。
其實吧,在這個問題上,咱們也要實事求是,國民黨也不都是壞人。
不過,他看着我們兩個,悠悠說道:你們兩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人都迷信老黃河的禁忌? 那些所謂的黃河大王,又都是迷信嗎? 還是那句話,這古黃河裡的事情吧,說不清。
說完這些,他不斷搖頭歎息,接着講了些黃河怪事,聽得我一驚一乍的,後來從黃委會走出來,回頭看看那棟不起眼的老房子,都覺得腳心底下直冒
老黃河上的事情吧,邪乎,好多事情要是說出來,那就是封建迷信,咱們也不敢提呀,對吧? 我猛拍他的馬屁,說張主任說得太對了,猴子這幫孫子,胎毛還沒褪盡,懂個啥呀! 他揮揮手,打算我的話,接着說,打民國剛成立,我就在黃河邊上工作,那時候還沒有黃委會。
咱們這個黃委會吧,最初是國民黨在1933年建的,當時的主任是大官僚孔祥熙的堂哥孔祥榮。
1946年,解放區也成立了冀魯豫黃河故道管理委員會,1949年後,這個冀魯豫委員會更名為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簡稱黃委會,最開始在開封,後來随省會遷到了鄭州,這就是咱們現在的黃委會了。
他眯着眼睛說,我現在掐着指頭算算,從我進黃委會到現在,一晃,快有四五十年的光景了。
這四五十年來,我不知道見了多少黃河上的怪事,黃河上的禁忌,好多事情吧,我也說不上來了,反正有些是我親自經曆過的,有的是酒後的段子,半真半假,真真假假,我今天也就跟你們随便一說,你們也就那麼随便一聽,這個事情吧,也别對外說。
我一聽,敢情領導要給我們講黃河鬼故事,忙把胸脯拍得山響,紛紛表示就算敵人給我上老虎凳,灌辣椒水,使美人計,也絕不向外透露半個字。
鐵嘴張點點頭,他點了一根煙,一口氣吸掉半根,然後給我們講起來。
他說,黃河十年九汛,禍國殃民,所以曆代王朝,都将河務之事當做第一要務。
這負責整頓黃河的人,就叫河工,負責黃河事務。
康熙三十七年(1699),專門設了一個兵種,叫河兵,專門負責黃河防汛。
河兵是什麼,你們估計都不知道。
河兵是一個奇怪的兵種。
在大清國,軍服胸前都印着字,有的印着“勇”,有的印着“兵”,這些字代表了兵種不同。
兵是正規軍,勇是臨時招募的民兵,曾國藩的湘軍、團練等印的都是“勇”字。
河兵的軍裝上印了個“河”字,這是一個獨立且古怪的軍營系統。
河兵屬綠營系統,糧饷為乾隆帝特批,按“戰二守八”(戰銀每月一兩五錢,守銀每月一兩)的比例分配,河兵可“由守拔戰”而升遷,如因公遇難也可按軍功條例撫恤。
可以說,河兵待遇是很好的了,但是少有人去。
不僅少有人去,就算有人被強行抓丁,征調成河兵了,也要千方百計跑掉。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9),河兵人數為2000名,三年後隻剩下不到800人了,跑掉死掉了一半多。
後來實在不行了,又在嘉慶七年(1803),緊急從天津和宣化調撥400人湊數。
按說當兵吃糧,扛槍打仗,有什麼要跑的,關鍵是河兵的工作性質不一樣。
别的兵種是和流寇、盜賊、外夷打交道,河兵和什麼打交道? 和黃河。
确切地說,是和黃河中的邪乎物件。
不僅是黃河,就連治理黃河的衙門,都裡外透着詭異。
就說咱們黃委會吧,在解放前,黃委會内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嚴禁說“決口”、“泡湯”、“漏水”等字眼,在公文、信件中,也是極力避免出現這些字眼。
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那時候都是手抄公文,抄寫公文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将公文中“口”字盡量寫小,越小越好,且要将字的四面封死,不能留豁口,若留了口子,那黃河口就堵不嚴實了! 如果哪個人手一抖,不幸将“口”字寫大了,又湊巧沒封住口,那麼輕者被大罵一頓,重者就直接打發他走人了。
這是黃委會一個流傳了幾十年的禁忌。
據說,這個規矩已經流傳了幾百年了。
最恪守這個規矩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凱。
還有一個,就是孔聖人八房的後代孔祥榮,他還有一個身份,是當時四大家族孔家孔祥熙的堂哥。
袁世凱于光緒二十七年(1902)任山東河道府,對河務“赤心任事”,“為國立勞”,笃信黃河神秘風俗。
孔祥榮主政黃委會時,正值軍閥混戰,河務廢弛,黃河水患不斷。
這個孔聖人的後代,大官僚的堂兄,非常迷信黃河大王,他在堵口時,要将紅布包裹了碗口大小的“鎮海沙”親自抛到黃河中,還在工地上修建了大王米廟,供奉了黃河中的大王和将軍,在貫台堵口時,他又親迎虎頭将軍,焚香祭奠黃河大王。
不過你還别說,經他這樣焚香祭拜之後,黃河水患大減,他也成了造福黃河兩岸的孔聖人。
不僅黃委會如此,時任河南省主席的劉峙更以躬身護送黃河大王入水(被收錄進上海書店1992年版的《中州轶聞》中)。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說劉峙是個愚蠢且迷信的貪官。
但是,不是。
劉峙是民國時期少有的好官,不抽,不喝,不賭,不嫖,也不講排場。
他曆任黃埔軍校教官,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也是一個河南人敬重的好官。
他很重視教育,主政期間修建了河南體育場,還有河南大學标志性的禮堂。
他調離河南時,僅在鄭州一地,就有兩萬多人為他送行。
抗戰勝利後,劉峙由南陽抵漯河主持第五戰區受降儀式,沿途百姓到處擺香案,燃爆竹,夾道歡呼。
其實吧,在這個問題上,咱們也要實事求是,國民黨也不都是壞人。
不過,他看着我們兩個,悠悠說道:你們兩個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人都迷信老黃河的禁忌? 那些所謂的黃河大王,又都是迷信嗎? 還是那句話,這古黃河裡的事情吧,說不清。
說完這些,他不斷搖頭歎息,接着講了些黃河怪事,聽得我一驚一乍的,後來從黃委會走出來,回頭看看那棟不起眼的老房子,都覺得腳心底下直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