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斷刀

關燈
“如果真是那樣,馮向京的症狀如何解決?”張毅城冷不丁想起了馮向京揮刀砍自己的舉動,心說難不成我是那個跟林學義比武的日本鬼子轉世?我嘞個去,不會那麼背吧?“您知不知道當時楊前輩磨刀,究竟是想砍誰?” “來,跟我來!”楊慶勝并未回答張毅城的問題,而是拉着張毅城進了裡屋,繼而打開了一個大躺櫃。

    一通翻箱倒櫃之後,隻見楊慶勝從躺櫃最底層拿出了一個紅布包,打開布包,裡邊竟然是半截斷刀,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當初被日本刀砍斷的那把。

     “小夥子,你來看!”楊慶勝指着斷刀的茬口,“這茬口很糙,不是被砍斷的,而是它自己斷的!是小鬼子的刀砍上去之後,被震斷的!” “哦?”張毅城走上前,用手摸了摸茬口,确實麻麻紮紮的,“怎麼會脆到這種地步?都快趕上裁紙刀了!” 以張毅城所掌握的知識而言,在戰國時期,冶鐵與鍛造技術曾經十分發達,但因為一些傳統觀念的桎梏導緻這些高超的技藝漸漸失傳,到了宋元時期,大部分民間匠人便隻剩下打菜刀的手藝了。

    宋元後期的民間工藝打出來的刀劍,鮮有精品問世,尤其是對兵器刀鋒刃口的處理工藝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一把刀在戰場上砍不了幾下便會因為卷刃甚至斷裂而失去殺傷力,以至于後來幹脆出現了“錘”“锏”這類完全靠力量砸人的近戰兵器,砍不死你,爺砸死你。

    不過話雖如此,一些較為高超的冶煉及鍛造工藝在民間還是多多少少有些零星傳承的,紙頭坊的創始人楊傳良号稱是被八旗老爺們追捧過的匠人,追了半天就這水平? “我爹一直在懷疑一個人!”放下斷刀,楊慶勝長出一口氣,“老爺子、我爺爺,都是遠近聞名的刀匠,不可能是這種水平,況且之前用的也是上等的刀坯,即使趕工也不可能趕成這樣!當時老爺子曾懷疑有人在刀上動了手腳,但根本就沒來得及查證,鋪子就讓人給砸了!後來我爹曾經也想調查這個事,但當時兵荒馬亂的根本就沒法查。

    ” 按楊慶勝的回憶,自己的養父楊力挽是楊钊撿來的養子,之後跟随楊钊在紙頭坊做起了學徒,出事那年16歲。

    但是滄州有個挺有名的老道姓周,外号小周公,可以說是全滄州唯一一個不看好這場比武的人,比武前,楊力挽曾經找過這個周道長算過一卦,結果算出一個“火相湮”的結果,卦象主飛衛視,兇中的大兇。

    得出這麼個結果,楊力挽肯定是不服氣,便跟周老道打賭,要真輸了就拜周老道為師,結果沒想到還真就輸了。

     紙頭坊被砸之後,楊雲旺氣死,楊钊瘋癫累死,楊力挽走投無路之際想起曾經跟周老道打過賭,就真的拜師出家當了老道,直到解放後鬧運動的時候才被迫還俗。

    入道之後,楊力挽也曾為養父楊钊做過超度法事,說實在的,楊力挽入道,是地地道道的半路出家,從鐵匠到道士。

    也算是曆史性的大跨界,道術水平二五眼也在所難免,由他主持超度楊钊,怨氣散不幹淨也情有可原,按楊慶勝的猜測,這也是馮向京“猶昨症”的病因所在——前世由一位二把刀老道主持超度而散怨不淨。

     出事前幾年,紙頭坊曾經瘦了個夥計叫陳兵,聽懶散那麼個人,楊雲旺念其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所以縱使此人很懶,也并沒将其趕出紙頭坊。

    趕工為林學義打刀的時候,這個陳兵一反常态忽然變得很積極,讓楊雲旺還挺高興,認為他雖然懶點,但卻也懂得民族大義。

    當時為了趕工,大夥是三班倒地拼命幹活,隻有吃晚飯的時候所有人才一起去廚房吃飯,順便聽老爺子訓訓話鼓鼓勁,爐子邊上也隻有這個時候沒人,但這陳兵每次總是第一個吃晚飯搶着去拉風箱。

    然而有一次楊力挽卻親眼看見這陳兵往淬刀用的水裡放了什麼東西,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