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磨刀病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一點半點!”
“哦……”馮向京一個勁兒地打量張毅城,不住點頭,“不知道這位小英雄……怎麼稱呼?”
“叫大侄子就行!還小英雄!哪個朝代的稱呼啊?”張國義呵呵一笑,“毅城,快叫三伯!”
“三伯!”張毅城站起身畢恭畢敬地鞠了一躬,心說照這種認親戚的速度發展下去,沒準三年之内親戚數量就能超過李村那三個舅舅,“我叫張毅城,叫我毅城就行了!”
“毅城啊,我這個事,不知道你聽沒聽你伯伯提過……”此時馮向京似乎剛起床不久,一邊說話一邊打哈欠,“你三伯我現在都快被折騰成神經病了,家裡也不像個過日子的,你看你有沒有辦法給看看?能看好的話……”說着半截,馮向京忽然站起了身子,拉着張毅城就進了裡屋,“你看,這些你随便挑!”
随着馮向京伸手按下了牆上的電燈開關,一個隻能用誇張兩個字來形容的刀具收藏室差點閃瞎了張毅城的狗眼說實在的,之前聽張國義雲山霧罩地白話說馮向京家裡收集了不少名刀名劍,自己并沒什麼具體概念,在自己的想象中,無非是擺幾把像樣的家夥在案頭,其餘的都放盒子裡裝箱入櫃而已,畢竟都是值錢家夥,擺在外面一來落土招灰,二來也不利于防盜。
而眼下馮向京這個收藏室,卻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整個收藏室有如一個對外開放的冷兵器博物館,四面牆上布滿了頗為專業的帶玻璃罩的托架,每個玻璃罩的上方更是安裝了專業射燈,所有刀劍一律是近距離曝光展覽,且玻璃罩中的刀劍大部分是沒有刀劍鞘的西洋貨,不但長短不一造型各異,在制作工藝上更是精雕細琢巧奪天工,如此一屋子的裸刀裸劍,再配上舞台級的射燈效果,随便哪個男人恐怕都會有一種瞬間大腦充血的感覺。
“三伯,您這收藏,不賴啊……”張毅城緩步走進收藏室,就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兩隻眼睛都不知道往哪兒看好了。
“嘿嘿,馬馬虎虎吧……”聽張毅城這麼一誇,馮向京立即就是一臉春風得意,俨然已經忘了自己是因為什麼才害上磨刀的毛病的。
“三伯,你那把日本刀呢?”張毅城掏出羅盤在屋裡溜達了一圈,順便把屋裡的藏品大緻看了一遍,似乎都是西洋刀劍。
雖說剛進屋時乍一看比較耀眼,但仔細一看卻幾乎都是現代工業産品,雖說都是名刀,卻沒有一把能入張毅城的“法眼”,見識過巨阙七星一類的真家夥,哪裡還看得上這些量産貨? “我這就給你拿!”說着,馮向京走到一個矮櫃子跟前,拉開櫃門取出了一個木質長匣。
打開木匣,隻見一把雕裝古樸的東洋彎刀斜躺其中。
從刀的外形而言,與傳統的日本刀有很大的不一樣,首先是沒有“護手盤”,整把刀從頭到尾一樣的齊,如果不看刀柄與刀鞘之間的縫隙,甚至分不出哪邊是柄哪邊是鞘其次是刀的寬度比傳統日本刀也要窄,不管是中國刀劍還是日本刀,鞘都應該是扁的,而此刀的刀鞘與刀柄的材質完全一樣,且接近圓柱體,也就是說刀鞘的截面基本上是圓形,如果不是刀刃有弧度,甚至看不出是一把刀。
拔刀出鞘,張毅城又是一愣:這把刀長度大概在七八十厘米左右,雖說刀柄看上去有些年頭了,但刀刃卻仍舊寒光四射宛若新鑄,金屬給人的感覺與周圍那些現代西洋刀劍完全不同,寒光閃爍的刃口布滿了形狀各異的金屬紋理,用手指輕輕彈觸,感覺聲音異常清脆,單憑聲音就能斷定不是一般物件另外在靠近刀柄的地方還刻着一些亂七八糟的圖案,除了一些圓咕溜秋不知道是什麼玩意的圖案之外,還刻着幾個日本字。
張毅城不懂日語,隻認識其中一個類似于繁體漢字“鳥”字的銘文,雖說自己對日本刀的曆史不是很了解,但從刀柄的新舊程度判斷,此刀的曆史沒有一千年也有個六七百年,而刀鞘雖說材質與顔色與刀柄相同,成色卻要新上很多,顯然是近代後配上去的。
“三伯,這把刀,好像沒磨過啊……”摸了摸刀的刃口,張毅城仔細看了半天,絲毫沒有磨過的迹象。
“當然沒磨過了,這是古刀,擺着看的,我磨它幹嘛?”馮向京一愣。
“那您前不久磨刀……” “哦!那事說來話長!我磨的刀,是我自己打的
而眼下馮向京這個收藏室,卻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整個收藏室有如一個對外開放的冷兵器博物館,四面牆上布滿了頗為專業的帶玻璃罩的托架,每個玻璃罩的上方更是安裝了專業射燈,所有刀劍一律是近距離曝光展覽,且玻璃罩中的刀劍大部分是沒有刀劍鞘的西洋貨,不但長短不一造型各異,在制作工藝上更是精雕細琢巧奪天工,如此一屋子的裸刀裸劍,再配上舞台級的射燈效果,随便哪個男人恐怕都會有一種瞬間大腦充血的感覺。
“三伯,您這收藏,不賴啊……”張毅城緩步走進收藏室,就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兩隻眼睛都不知道往哪兒看好了。
“嘿嘿,馬馬虎虎吧……”聽張毅城這麼一誇,馮向京立即就是一臉春風得意,俨然已經忘了自己是因為什麼才害上磨刀的毛病的。
“三伯,你那把日本刀呢?”張毅城掏出羅盤在屋裡溜達了一圈,順便把屋裡的藏品大緻看了一遍,似乎都是西洋刀劍。
雖說剛進屋時乍一看比較耀眼,但仔細一看卻幾乎都是現代工業産品,雖說都是名刀,卻沒有一把能入張毅城的“法眼”,見識過巨阙七星一類的真家夥,哪裡還看得上這些量産貨? “我這就給你拿!”說着,馮向京走到一個矮櫃子跟前,拉開櫃門取出了一個木質長匣。
打開木匣,隻見一把雕裝古樸的東洋彎刀斜躺其中。
從刀的外形而言,與傳統的日本刀有很大的不一樣,首先是沒有“護手盤”,整把刀從頭到尾一樣的齊,如果不看刀柄與刀鞘之間的縫隙,甚至分不出哪邊是柄哪邊是鞘其次是刀的寬度比傳統日本刀也要窄,不管是中國刀劍還是日本刀,鞘都應該是扁的,而此刀的刀鞘與刀柄的材質完全一樣,且接近圓柱體,也就是說刀鞘的截面基本上是圓形,如果不是刀刃有弧度,甚至看不出是一把刀。
拔刀出鞘,張毅城又是一愣:這把刀長度大概在七八十厘米左右,雖說刀柄看上去有些年頭了,但刀刃卻仍舊寒光四射宛若新鑄,金屬給人的感覺與周圍那些現代西洋刀劍完全不同,寒光閃爍的刃口布滿了形狀各異的金屬紋理,用手指輕輕彈觸,感覺聲音異常清脆,單憑聲音就能斷定不是一般物件另外在靠近刀柄的地方還刻着一些亂七八糟的圖案,除了一些圓咕溜秋不知道是什麼玩意的圖案之外,還刻着幾個日本字。
張毅城不懂日語,隻認識其中一個類似于繁體漢字“鳥”字的銘文,雖說自己對日本刀的曆史不是很了解,但從刀柄的新舊程度判斷,此刀的曆史沒有一千年也有個六七百年,而刀鞘雖說材質與顔色與刀柄相同,成色卻要新上很多,顯然是近代後配上去的。
“三伯,這把刀,好像沒磨過啊……”摸了摸刀的刃口,張毅城仔細看了半天,絲毫沒有磨過的迹象。
“當然沒磨過了,這是古刀,擺着看的,我磨它幹嘛?”馮向京一愣。
“那您前不久磨刀……” “哦!那事說來話長!我磨的刀,是我自己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