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陽葬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中國一些偏僻的地方,有着很多不為人知的風俗和習慣。
例如西藏的天葬、樹葬!湘西的懸棺葬等等,但是大家一定沒聽說過一種風俗,它的名字就叫做“陽葬”! 在解放之前,東北地區有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村莊名為梨樹村。
正因為它地處偏僻,所以村莊裡的人們都抱着守舊的思想,閉塞的環境也讓他們古來的風俗習慣得以延續。
梨樹村有個傳下來的不成文的規矩,老人活到六十八歲,就要被下一代的子女送進山上的活人墓!什麼是活人墓?顧名思義,就是把活人放進挖好的山洞裡,砌上石頭,活活的悶死在裡面。
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這種規矩有一個名字:“陽葬”! 傳說隻有被“陽葬”的老人,才會被老天收養。
也就是把老人送給老天來養活,又名:“天養”;如果沒有按着規矩“陽葬”,那麼超過六十八歲的老人就有可能變成“凵(qian第三聲)子”!在村民眼裡,凵子指的就是山鬼。
在最初的時候,凵子是指被已經變成山鬼的老人。
可是習俗這種東西總是随着時代漸漸的影響着事物的發展,現在凵子已經不僅僅是指變為山鬼的老人了,而是指所有六十八歲以上的老人。
“陽葬”的過程也很簡單,在老人六十八歲生辰那一天,有子女的老人選一個孩子,沒有孩子的孤寡老人會有村裡的下一輩青壯代替。
被選擇的人會帶上足夠的食物,背着老人上山,來到村子劃定的“天養地”!也就是全村人的祖墳所在。
按着村子祖墳的排列位置開始造墓! 造墓的時間為三天。
不能快也不能慢!這三天稱之為“守陽”,也就是最後守在陽間三天,讓老人回憶自己這一生。
在這最後的三天裡,老人一定要吃上一些好的,一般都是雞鴨一類的肉類。
這幾頓飯又稱為“上路飯”。
第三天的午時,活人墓造好,就要把老人送進去,并且給老人留下一些吃喝,并且趕在天黑之前,将活人墓的洞口砌死!送葬的人就可以下山了。
下山以後就要去村長和老一輩的長老那裡領紅包,又叫“送葬銀錢”!把自己的父母或者孤寡老人送去“天養”在全村人看來是一種孝行,領取紅包也是習俗中的一個環節。
領完了紅包,老人的子女們要在家裡挂上紅白兩色的布幌,告訴村裡的人陽葬已經完成了。
那一年,梨樹村方家的老太太已經到了六十八歲。
方家本有三個兒子,但是由于二兒子早夭,隻剩下了方老大和方老三兩個兄弟。
方老大為人憨厚,重情重義,是典型的東北漢子。
方老三卻正好相反,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個遊手好閑的主兒,不務正業,東遊西逛。
連房媳婦兒都沒讨上。
但是在送方老太太陽葬的事情上,卻異常的積極。
方老大本也是一個見不得生離死别的人,揮揮手,于是這件事情就落在了方老三身上。
方老三是方家最小的兒子,也是方老太太最疼愛的心頭肉,以往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
方老太太都會給方老三留着。
方老太太被方老三背在背上,走山路的時候,她時而用顫顫巍巍,滿是老繭的手給自己兒子擦擦汗。
時而又從自己身上扯下一塊一塊的布條,挂在路過的樹枝上。
兩個人就這樣到了天養地。
方老太太一邊歎着氣,一邊看着揮舞鐵鍬的方老三,語氣遲緩的念叨着:“回去的時候要看着布條走,那條路近,晚上山裡有山鬼,會讓人迷路!” 方老三不耐煩的應了幾句。
當方老三挖好活人墓的時候,已經是當天的下午了。
他抱起有些愕然的方老太太,将她放進了活人墓裡。
從懷裡掏出了四個餅子,丢給方老太太,就開始砌洞口。
方老太太看着自己的兒子,摸了摸手裡四個硬梆梆的餅子,什麼也沒說。
默默的看着方老三快速的砌好了墓。
她在漆黑的活人墓裡聽着方老三的腳步聲越來越遠。
直到消失。
方老三哼着小曲下了山,此時已經是夕陽西下,他徑直來到了村長家,敲響了村長家的門。
村長見僅僅是一天的工夫兒,方老三就下了山,揉了揉渾濁的眼睛,有些愕然的問道: “老三啊,你娘呢?” 方老三一聽,拍了拍兩隻手,咧嘴一笑:“已經送去天養了。
放心,墓砌的結實着呢。
” 村長一聽,連忙又問道:“那你給她留啥吃的了?” “俺給留了四個餅子。
”方老三想都沒想的回答。
這些話正好被幹完農活回來,路過這裡的方老大聽見了,看着老三一副迫不及待讨送葬銀錢的模樣,再想想當年方老太太對老三寵到骨子裡的疼愛,方老大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弟弟竟然這樣對老母親,老母親生前操勞,沒來的守陽也就罷了,臨走時候陰陽相隔的最後一頓飯,竟然就隻有四個餅子。
他想到這裡,再也忍不住,沖進村長的小院,對着方老三就是兩記重重的耳光。
方老三頓時被打懵了,他捂着臉看着方老大,方家大嫂也聞風而來,頓時,女人的哭聲,男人的罵聲交織在一起。
最後還是方老大喘着粗氣,紅着眼睛說:“俺要上山給娘挖出來,她一輩子也沒吃過一口好的,不能讓她就這麼走了。
” 方老三一聽就跳起來了,理直氣壯的說道:“那怎麼行?我是按着規
例如西藏的天葬、樹葬!湘西的懸棺葬等等,但是大家一定沒聽說過一種風俗,它的名字就叫做“陽葬”! 在解放之前,東北地區有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村莊名為梨樹村。
正因為它地處偏僻,所以村莊裡的人們都抱着守舊的思想,閉塞的環境也讓他們古來的風俗習慣得以延續。
梨樹村有個傳下來的不成文的規矩,老人活到六十八歲,就要被下一代的子女送進山上的活人墓!什麼是活人墓?顧名思義,就是把活人放進挖好的山洞裡,砌上石頭,活活的悶死在裡面。
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這種規矩有一個名字:“陽葬”! 傳說隻有被“陽葬”的老人,才會被老天收養。
也就是把老人送給老天來養活,又名:“天養”;如果沒有按着規矩“陽葬”,那麼超過六十八歲的老人就有可能變成“凵(qian第三聲)子”!在村民眼裡,凵子指的就是山鬼。
在最初的時候,凵子是指被已經變成山鬼的老人。
可是習俗這種東西總是随着時代漸漸的影響着事物的發展,現在凵子已經不僅僅是指變為山鬼的老人了,而是指所有六十八歲以上的老人。
“陽葬”的過程也很簡單,在老人六十八歲生辰那一天,有子女的老人選一個孩子,沒有孩子的孤寡老人會有村裡的下一輩青壯代替。
被選擇的人會帶上足夠的食物,背着老人上山,來到村子劃定的“天養地”!也就是全村人的祖墳所在。
按着村子祖墳的排列位置開始造墓! 造墓的時間為三天。
不能快也不能慢!這三天稱之為“守陽”,也就是最後守在陽間三天,讓老人回憶自己這一生。
在這最後的三天裡,老人一定要吃上一些好的,一般都是雞鴨一類的肉類。
這幾頓飯又稱為“上路飯”。
第三天的午時,活人墓造好,就要把老人送進去,并且給老人留下一些吃喝,并且趕在天黑之前,将活人墓的洞口砌死!送葬的人就可以下山了。
下山以後就要去村長和老一輩的長老那裡領紅包,又叫“送葬銀錢”!把自己的父母或者孤寡老人送去“天養”在全村人看來是一種孝行,領取紅包也是習俗中的一個環節。
領完了紅包,老人的子女們要在家裡挂上紅白兩色的布幌,告訴村裡的人陽葬已經完成了。
那一年,梨樹村方家的老太太已經到了六十八歲。
方家本有三個兒子,但是由于二兒子早夭,隻剩下了方老大和方老三兩個兄弟。
方老大為人憨厚,重情重義,是典型的東北漢子。
方老三卻正好相反,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個遊手好閑的主兒,不務正業,東遊西逛。
連房媳婦兒都沒讨上。
但是在送方老太太陽葬的事情上,卻異常的積極。
方老大本也是一個見不得生離死别的人,揮揮手,于是這件事情就落在了方老三身上。
方老三是方家最小的兒子,也是方老太太最疼愛的心頭肉,以往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
方老太太都會給方老三留着。
方老太太被方老三背在背上,走山路的時候,她時而用顫顫巍巍,滿是老繭的手給自己兒子擦擦汗。
時而又從自己身上扯下一塊一塊的布條,挂在路過的樹枝上。
兩個人就這樣到了天養地。
方老太太一邊歎着氣,一邊看着揮舞鐵鍬的方老三,語氣遲緩的念叨着:“回去的時候要看着布條走,那條路近,晚上山裡有山鬼,會讓人迷路!” 方老三不耐煩的應了幾句。
當方老三挖好活人墓的時候,已經是當天的下午了。
他抱起有些愕然的方老太太,将她放進了活人墓裡。
從懷裡掏出了四個餅子,丢給方老太太,就開始砌洞口。
方老太太看着自己的兒子,摸了摸手裡四個硬梆梆的餅子,什麼也沒說。
默默的看着方老三快速的砌好了墓。
她在漆黑的活人墓裡聽着方老三的腳步聲越來越遠。
直到消失。
方老三哼着小曲下了山,此時已經是夕陽西下,他徑直來到了村長家,敲響了村長家的門。
村長見僅僅是一天的工夫兒,方老三就下了山,揉了揉渾濁的眼睛,有些愕然的問道: “老三啊,你娘呢?” 方老三一聽,拍了拍兩隻手,咧嘴一笑:“已經送去天養了。
放心,墓砌的結實着呢。
” 村長一聽,連忙又問道:“那你給她留啥吃的了?” “俺給留了四個餅子。
”方老三想都沒想的回答。
這些話正好被幹完農活回來,路過這裡的方老大聽見了,看着老三一副迫不及待讨送葬銀錢的模樣,再想想當年方老太太對老三寵到骨子裡的疼愛,方老大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弟弟竟然這樣對老母親,老母親生前操勞,沒來的守陽也就罷了,臨走時候陰陽相隔的最後一頓飯,竟然就隻有四個餅子。
他想到這裡,再也忍不住,沖進村長的小院,對着方老三就是兩記重重的耳光。
方老三頓時被打懵了,他捂着臉看着方老大,方家大嫂也聞風而來,頓時,女人的哭聲,男人的罵聲交織在一起。
最後還是方老大喘着粗氣,紅着眼睛說:“俺要上山給娘挖出來,她一輩子也沒吃過一口好的,不能讓她就這麼走了。
” 方老三一聽就跳起來了,理直氣壯的說道:“那怎麼行?我是按着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