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屍鬼疰
關燈
小
中
大
卡車抵達麻條溝已經是一小時之後的事兒了。
這條岔路遠比那條盤山道泥濘許多,卡車走在上頭,就如同跛腳行路一般歪裡歪趄。
待總算來到山腳時,我竟然發覺雙手由于緊握方向盤過猛僵酸了。
老崔扯起放在粗麻袋裡的紙碼子錢跳下卡車來,直奔山腳那片落葉松林而去,片刻的工夫就消失在我的視線之内。
我獨自一人靠在車裡,百無聊賴地伸動着筋骨,心裡巴不得這場雨水盡快消停。
一旦身子松弛下來,人就容易犯困。
就在兩塊眼皮掐起了架的時候,透過滿是水漬的擋風玻璃,我恍惚間看到前方不遠處冒出了三團忽悠忽悠的光亮。
起初,我以為是鄉民們在墳地裡焚燒冥錢,并未放在心上,隻是有一搭無一搭地瞟過去兩眼。
可是,過了不久我就覺得不大對勁了,怎麼燒紙會持續這麼長的時間?再說,此刻已然是大半夜了,而且,外頭明明風雨交加,按常理火光不應該沒有變化才對——難道……難道是坊間傳聞的“赤狐煉丹”? 我曾經聽公社裡老輩兒的人說起過,在遼東山區活動着一種通體泛紅的赤狐,它們每到陰雨連綿的時節就會結伴出行,在渺無人煙的山野間飄忽不定,還夾雜着尖聲怪叫相互招引,鄉民們不知蹊跷,便将這叫作“赤狐煉丹”。
傳說赤狐每次出沒的地方都會有些異事發生,所以,見者通常都會悄悄地避開。
這麼想着,我原本的困意頓時消散得無影無蹤。
而這時,我發現那三團光亮居然向卡車的方向緩緩靠攏着!我立即警覺起來,猛地按了兩下喇叭以示震懾,那三團光亮先是停頓了片刻,接着變得搖搖晃晃起來,似乎向這邊前進的速度又加快了些。
我趕緊将那把防身匕首再次掏了出來,伏在車内偷眼觀察。
不久,我就看出了些門道:原來,這三團光亮并不是什麼“赤狐煉丹”,而是三隻手電筒。
我長舒一口氣,卻又馬上疑窦叢生:三個人舉着手電筒黑燈瞎火地在麻條溝做什麼?況且,那個年代平頭百姓經濟拮據,特别是鄉村,手電筒完全可以上升到家用電器的規格。
因此,我對三名來者并沒有放松警惕,還是保持了原來的姿勢靜觀事态。
不久之後,車窗便響了起來,“哐哐啷啷”敲砸得很急,“嘩啦”的雨聲裡傳來了一個年輕人焦躁的叫喊:“同志!同志!同志!同志!請開下門……” 我知道肯定是躲不過去了,于是便擡起身子向窗外望去,那喊話的年輕人正沖着我颔首微笑着,他的滿臉和氣立即就讓我懸着的心稍微平複了些。
我小心翼翼地把車窗搖開了小半扇,問道:“你們有啥事?”這時,站在年輕人身後的兩個人也跨步走上前來。
借着車頭燈擴散的昏黃光芒,我仔細打量了他們一番:三人全部身着中山裝,雖然已經被瓢潑大雨淋得水湯挂面兒,但從衣服的質地上,我還是發現了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穿的是正經呢子料,而另一位瘦削的中年人和那位戴着眼鏡的年輕人穿的卻是常見的“卡其布”。
光憑這一點,我就判斷出,穿呢子料中山裝的人的身份必然要高于另外兩位。
果不其然,此人還沒說話便從内兜摸出一包大生産牌香煙,邊遞進來讓我收下,邊請求我務必幫忙載他們一程。
我連忙客氣道:“五湖四海一家親,都是革命同志,送啥香煙哩!”其實,那時我嘴上雖說滿不在乎,但實際心裡别提多美了。
要知道,這大生産牌香煙當年在整個遼東地區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那是絕對數一數二的高級俏貨。
遠了咱不去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它就曾作為慰問品送到戰場上犒勞志願軍戰士,後來毛主席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路過沈陽時,當時的東北局給毛主席配備路上抽的也是它,甚至在中蘇會談時毛主席抽的還是大生産牌香煙,就連我們公社的黃社長看到它也是兩眼冒光,我記得有一次他把一支這牌子的香煙夾在耳朵上足足晃了半條街,逢人就取下來說,看看!大生産!這他娘的可是大生産咧……因此,不難想象,當時我手裡握着一整包大生産牌香煙該是多麼激動。
随後,經過簡單的交談我得知,這三人是由沈陽公幹來到這裡的,由于雨天道路異常濕滑,他們乘坐的吉普車在前邊翻了車。
穿呢子料中山裝的中年人自稱姓吳,戴眼鏡的那個年輕人是他的秘書李桐,而那位始終沉默寡言的瘦削中年人則叫杜少謙,負責他們此行的安全保衛工作。
這條岔路遠比那條盤山道泥濘許多,卡車走在上頭,就如同跛腳行路一般歪裡歪趄。
待總算來到山腳時,我竟然發覺雙手由于緊握方向盤過猛僵酸了。
老崔扯起放在粗麻袋裡的紙碼子錢跳下卡車來,直奔山腳那片落葉松林而去,片刻的工夫就消失在我的視線之内。
我獨自一人靠在車裡,百無聊賴地伸動着筋骨,心裡巴不得這場雨水盡快消停。
一旦身子松弛下來,人就容易犯困。
就在兩塊眼皮掐起了架的時候,透過滿是水漬的擋風玻璃,我恍惚間看到前方不遠處冒出了三團忽悠忽悠的光亮。
起初,我以為是鄉民們在墳地裡焚燒冥錢,并未放在心上,隻是有一搭無一搭地瞟過去兩眼。
可是,過了不久我就覺得不大對勁了,怎麼燒紙會持續這麼長的時間?再說,此刻已然是大半夜了,而且,外頭明明風雨交加,按常理火光不應該沒有變化才對——難道……難道是坊間傳聞的“赤狐煉丹”? 我曾經聽公社裡老輩兒的人說起過,在遼東山區活動着一種通體泛紅的赤狐,它們每到陰雨連綿的時節就會結伴出行,在渺無人煙的山野間飄忽不定,還夾雜着尖聲怪叫相互招引,鄉民們不知蹊跷,便将這叫作“赤狐煉丹”。
傳說赤狐每次出沒的地方都會有些異事發生,所以,見者通常都會悄悄地避開。
這麼想着,我原本的困意頓時消散得無影無蹤。
而這時,我發現那三團光亮居然向卡車的方向緩緩靠攏着!我立即警覺起來,猛地按了兩下喇叭以示震懾,那三團光亮先是停頓了片刻,接着變得搖搖晃晃起來,似乎向這邊前進的速度又加快了些。
我趕緊将那把防身匕首再次掏了出來,伏在車内偷眼觀察。
不久,我就看出了些門道:原來,這三團光亮并不是什麼“赤狐煉丹”,而是三隻手電筒。
我長舒一口氣,卻又馬上疑窦叢生:三個人舉着手電筒黑燈瞎火地在麻條溝做什麼?況且,那個年代平頭百姓經濟拮據,特别是鄉村,手電筒完全可以上升到家用電器的規格。
因此,我對三名來者并沒有放松警惕,還是保持了原來的姿勢靜觀事态。
不久之後,車窗便響了起來,“哐哐啷啷”敲砸得很急,“嘩啦”的雨聲裡傳來了一個年輕人焦躁的叫喊:“同志!同志!同志!同志!請開下門……” 我知道肯定是躲不過去了,于是便擡起身子向窗外望去,那喊話的年輕人正沖着我颔首微笑着,他的滿臉和氣立即就讓我懸着的心稍微平複了些。
我小心翼翼地把車窗搖開了小半扇,問道:“你們有啥事?”這時,站在年輕人身後的兩個人也跨步走上前來。
借着車頭燈擴散的昏黃光芒,我仔細打量了他們一番:三人全部身着中山裝,雖然已經被瓢潑大雨淋得水湯挂面兒,但從衣服的質地上,我還是發現了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穿的是正經呢子料,而另一位瘦削的中年人和那位戴着眼鏡的年輕人穿的卻是常見的“卡其布”。
光憑這一點,我就判斷出,穿呢子料中山裝的人的身份必然要高于另外兩位。
果不其然,此人還沒說話便從内兜摸出一包大生産牌香煙,邊遞進來讓我收下,邊請求我務必幫忙載他們一程。
我連忙客氣道:“五湖四海一家親,都是革命同志,送啥香煙哩!”其實,那時我嘴上雖說滿不在乎,但實際心裡别提多美了。
要知道,這大生産牌香煙當年在整個遼東地區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那是絕對數一數二的高級俏貨。
遠了咱不去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它就曾作為慰問品送到戰場上犒勞志願軍戰士,後來毛主席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路過沈陽時,當時的東北局給毛主席配備路上抽的也是它,甚至在中蘇會談時毛主席抽的還是大生産牌香煙,就連我們公社的黃社長看到它也是兩眼冒光,我記得有一次他把一支這牌子的香煙夾在耳朵上足足晃了半條街,逢人就取下來說,看看!大生産!這他娘的可是大生産咧……因此,不難想象,當時我手裡握着一整包大生産牌香煙該是多麼激動。
随後,經過簡單的交談我得知,這三人是由沈陽公幹來到這裡的,由于雨天道路異常濕滑,他們乘坐的吉普車在前邊翻了車。
穿呢子料中山裝的中年人自稱姓吳,戴眼鏡的那個年輕人是他的秘書李桐,而那位始終沉默寡言的瘦削中年人則叫杜少謙,負責他們此行的安全保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