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她相同模樣的古裝女孩名字叫着姒水,她那邊的國家叫明淳國。
那個國家的人民,穿着打扮類似于宋朝風格,而政治制度卻逐漸朝君主立憲的方向演化,有點像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英國政治環境。
當她們能溝通時,姒人對她說:她手上擁有的這面鏡子叫作『明見心鏡』,是她家主的傳家寶物之一,被編列在第一寶物庫的清冊的末尾,屬于不得轉贈變賣,隻許世代相傳的種類。
所謂不許轉賣的對象,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價值,有時紀念意義大于金錢價值。
這面鏡子的最先來處已不可考,并無數據可借助探索,所以曆代家主遵于家訓,不曾将之處置過,但也就直接無視,就當是第一寶物庫裡的無用對象吧,反正也不過兩個巴掌大的鏡面,不怎麼占空間。
再說了,這東西若拿出去送人,搞不好還會因為禮物太菲薄而得罪人,所以這東西還是繼續在角落放着吧。
姒水的家主世世代代都是皇親貴族,在公侯伯子男五爵裡,位列最高等級,是個公爵,封地位于全國最肥沃遼闊的盛原,世代被稱為盛原陽家。
而明淳國建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皇室始終都姓陽,從未發生過改朝換代的事件,簡直可以把日本皇室的『萬世一系』四個字套用進來。
這也是政體逐漸朝更好的制度上去完善的條件之一。
坐上皇帝大位的不一定是好人,但如果因為壞人當皇帝就隻能以揭竿起義的方式來處理的話,那麼,換了另一個姓氏上位,也不過是不同名稱的朝代,相同的由清明到敗壞的輪回。
顯然,明淳國的人民在陽姓家庭一千多年的治理下,已經認同了皇室的不可動搖性,不會有人興起『皇帝換人做做看』的念頭,那麼腦筋隻能花在如何讓皇權不要那麼為所欲為之上。
幾百年君臣角力下來,有時皇帝占上風,有時皇帝必須被大臣與民意機構牽着鼻子走,到如今就變成了類似君主立憲的體制。
李想在收集這些信息時,常常為之驚歎與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她實在無法想象這些看起來那麼中國的人物,竟會産生君主立憲的制度,放眼中國五千年曆史,簡直是奇迹。
雖然中國曾經也差點成為君主立憲國家的,但也就隻是曾經而已,不提也罷。
再說回這面鏡子吧。
李想非常肯定姒水手中那塊鏡子,與她現在鑲在梳妝台上這面應該是一模一樣的!經由姒水的形容的,她也有了這層笃定。
她想,這也是她們之所以能夠通聯上的主要原因。
就因為沒有人知道這面鏡子可以幹什麼,所以一直塵封着。
這面鏡子本身模糊不清,不具實用性不說,加上銅鏡本身沒有裝飾黃金珠寶,看起來灰灰舊舊的還帶着鏽斑,簡直可以直接叫破銅爛鐵。
雖然鏡面上浮刻着葵花百子圖,看起來有點工藝價值,但也就如此而已,這東西拿來打賞給下人都嫌丢主人面子。
之所以這面鏡子會落到姒水手中,因為這是她自己選的『定禮』。
姒水是個家生子,打一出生就屬于陽家貴族所有。
而家生子的奴仆地位又比一般外姓奴仆高,加上她的父親是陽家的内家管事之一,是上中下三等仆役分級裡,屬于上等那級,所以她雖然是女仆,但從小到大吃穿用度以及所受的教育等等,可比一般小富人家的小姐還高級。
而所謂『定禮』是指她成為家主的首席貼身人之後,家主賜予寶物生件,充作聘禮,等于算是被公開收房的示意,地位超然。
以後若再有收房女性,就不能得到這種恩賜了。
這一任的家主是個極為大方的人,他讓姒水自己進第一庫房去挑定禮,挑什麼都可以,無任何限制。
這可是史無前例哪!曆代以來,從來沒有哪個侍妾可以得到這種待遇。
可見姒水這個侍妾有多麼得家主歡心,恐怕其它身分高的姬一安見到她都要客氣三分不止了。
姒水對此非常感動,别說一顆芳心早就挂在家主身上,面對這樣絕對的信任,從此更是死心塌地(李想聽到這部分時,非常的不以為然,覺得那個男人實在奸詐,不過看人家女主角被感動成那樣,她又怎好說些冷言冷語滅人喜悅?),自是不敢胡亂挑那些以她身分不該取得的對象,所以進入第一寶庫時,她連地毯都不敢踩,怕将它踩壞了,更怕自己一個動作不注意,就将這房間裡價值連城的寶貝給碰壞了。
所以她打定主意不往裡頭走,就随便在入口處張望了下,在一件件金光眩目的寶物中,她反而被角落一塊生鏽的鏡子所吸引,也決定拿這塊被寶庫總管批評為廢寶的銅鏡當作定禮。
她的選擇,在當時引起了整座宅院的嘩然,都覺得她八成是腦袋壞掉了。
不過在李想看起來,這姒水,其實也是很有些小女人的聰明心機的。
她這樣做,不僅順利通過了家主暗中的測試,更能在家主心目中獲得極佳的觀感……不過,如果遇上的是心機九拐十八彎的男人,可能就會弄巧成拙,把她這行為當成是别有用心,那她就慘了。
總之,在這六天,李想隻要回到小套房,一定是緊盯着銅鏡看,大量的吸收信息,将一切有系統的組織起來,也就能很快的進入狀況,了解那個世界的種種情況。
當然,姒水的感情進展是她最關注的。
她一直未能看到姒水口中那個英明神武、英偉不凡、英雄蓋世、英姿飒爽、英俊潇灑、英英英英個不停,就算駕鶴西歸也要安個英烈千秋牌匾來加身的家主——陽赫。
在李想的要求下,姒水答應盡量将鏡子随身攜帶。
這個鏡子不過兩個巴掌大,放在袖子中是磕了點、沉了點,但也不算太負擔。
而李想發現,即使鏡子被放在衣袖裡,她還是可以清楚
那個國家的人民,穿着打扮類似于宋朝風格,而政治制度卻逐漸朝君主立憲的方向演化,有點像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英國政治環境。
當她們能溝通時,姒人對她說:她手上擁有的這面鏡子叫作『明見心鏡』,是她家主的傳家寶物之一,被編列在第一寶物庫的清冊的末尾,屬于不得轉贈變賣,隻許世代相傳的種類。
所謂不許轉賣的對象,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價值,有時紀念意義大于金錢價值。
這面鏡子的最先來處已不可考,并無數據可借助探索,所以曆代家主遵于家訓,不曾将之處置過,但也就直接無視,就當是第一寶物庫裡的無用對象吧,反正也不過兩個巴掌大的鏡面,不怎麼占空間。
再說了,這東西若拿出去送人,搞不好還會因為禮物太菲薄而得罪人,所以這東西還是繼續在角落放着吧。
姒水的家主世世代代都是皇親貴族,在公侯伯子男五爵裡,位列最高等級,是個公爵,封地位于全國最肥沃遼闊的盛原,世代被稱為盛原陽家。
而明淳國建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皇室始終都姓陽,從未發生過改朝換代的事件,簡直可以把日本皇室的『萬世一系』四個字套用進來。
這也是政體逐漸朝更好的制度上去完善的條件之一。
坐上皇帝大位的不一定是好人,但如果因為壞人當皇帝就隻能以揭竿起義的方式來處理的話,那麼,換了另一個姓氏上位,也不過是不同名稱的朝代,相同的由清明到敗壞的輪回。
顯然,明淳國的人民在陽姓家庭一千多年的治理下,已經認同了皇室的不可動搖性,不會有人興起『皇帝換人做做看』的念頭,那麼腦筋隻能花在如何讓皇權不要那麼為所欲為之上。
幾百年君臣角力下來,有時皇帝占上風,有時皇帝必須被大臣與民意機構牽着鼻子走,到如今就變成了類似君主立憲的體制。
李想在收集這些信息時,常常為之驚歎與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她實在無法想象這些看起來那麼中國的人物,竟會産生君主立憲的制度,放眼中國五千年曆史,簡直是奇迹。
雖然中國曾經也差點成為君主立憲國家的,但也就隻是曾經而已,不提也罷。
再說回這面鏡子吧。
李想非常肯定姒水手中那塊鏡子,與她現在鑲在梳妝台上這面應該是一模一樣的!經由姒水的形容的,她也有了這層笃定。
她想,這也是她們之所以能夠通聯上的主要原因。
就因為沒有人知道這面鏡子可以幹什麼,所以一直塵封着。
這面鏡子本身模糊不清,不具實用性不說,加上銅鏡本身沒有裝飾黃金珠寶,看起來灰灰舊舊的還帶着鏽斑,簡直可以直接叫破銅爛鐵。
雖然鏡面上浮刻着葵花百子圖,看起來有點工藝價值,但也就如此而已,這東西拿來打賞給下人都嫌丢主人面子。
之所以這面鏡子會落到姒水手中,因為這是她自己選的『定禮』。
姒水是個家生子,打一出生就屬于陽家貴族所有。
而家生子的奴仆地位又比一般外姓奴仆高,加上她的父親是陽家的内家管事之一,是上中下三等仆役分級裡,屬于上等那級,所以她雖然是女仆,但從小到大吃穿用度以及所受的教育等等,可比一般小富人家的小姐還高級。
而所謂『定禮』是指她成為家主的首席貼身人之後,家主賜予寶物生件,充作聘禮,等于算是被公開收房的示意,地位超然。
以後若再有收房女性,就不能得到這種恩賜了。
這一任的家主是個極為大方的人,他讓姒水自己進第一庫房去挑定禮,挑什麼都可以,無任何限制。
這可是史無前例哪!曆代以來,從來沒有哪個侍妾可以得到這種待遇。
可見姒水這個侍妾有多麼得家主歡心,恐怕其它身分高的姬一安見到她都要客氣三分不止了。
姒水對此非常感動,别說一顆芳心早就挂在家主身上,面對這樣絕對的信任,從此更是死心塌地(李想聽到這部分時,非常的不以為然,覺得那個男人實在奸詐,不過看人家女主角被感動成那樣,她又怎好說些冷言冷語滅人喜悅?),自是不敢胡亂挑那些以她身分不該取得的對象,所以進入第一寶庫時,她連地毯都不敢踩,怕将它踩壞了,更怕自己一個動作不注意,就将這房間裡價值連城的寶貝給碰壞了。
所以她打定主意不往裡頭走,就随便在入口處張望了下,在一件件金光眩目的寶物中,她反而被角落一塊生鏽的鏡子所吸引,也決定拿這塊被寶庫總管批評為廢寶的銅鏡當作定禮。
她的選擇,在當時引起了整座宅院的嘩然,都覺得她八成是腦袋壞掉了。
不過在李想看起來,這姒水,其實也是很有些小女人的聰明心機的。
她這樣做,不僅順利通過了家主暗中的測試,更能在家主心目中獲得極佳的觀感……不過,如果遇上的是心機九拐十八彎的男人,可能就會弄巧成拙,把她這行為當成是别有用心,那她就慘了。
總之,在這六天,李想隻要回到小套房,一定是緊盯着銅鏡看,大量的吸收信息,将一切有系統的組織起來,也就能很快的進入狀況,了解那個世界的種種情況。
當然,姒水的感情進展是她最關注的。
她一直未能看到姒水口中那個英明神武、英偉不凡、英雄蓋世、英姿飒爽、英俊潇灑、英英英英個不停,就算駕鶴西歸也要安個英烈千秋牌匾來加身的家主——陽赫。
在李想的要求下,姒水答應盡量将鏡子随身攜帶。
這個鏡子不過兩個巴掌大,放在袖子中是磕了點、沉了點,但也不算太負擔。
而李想發現,即使鏡子被放在衣袖裡,她還是可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