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覺夢鈔中

關燈
必不損減。

    因果相稱不辄轉故。

    因緣不盡彼彼相狀皆得存也。

    雖如是存然其自性無定相故。

    互和融義又決然也。

    有為諸法亦複如是。

    色法心法心王心所五根五境三界六道因位果位如是等類。

    無量差别一切皆*是各各因緣所成法故。

    無有定相。

    無定相故一切和融。

    豈不互轉。

    然因緣所成其事不空故。

    因緣不盡種種事相條然而相分。

    彼此都不亂。

    是故事事不即不離不即之門以為本也 問。

    若爾理理不即不離何故不即。

    何故不離。

    乃至何故不離為本。

    答。

    真理若定異是即應有為。

    體性衆多法必待其因緣。

    若有因緣生應是有為故。

    況若有異相即應是事相。

    豈名法性乎。

    真理若定一應非各各性。

    若非各各性何名諸法性。

    況若有一相即應是事相。

    何名法性乎。

    是故真理不即不離。

    但寄诠門強施設之。

    一味為本。

    所以者何。

    無相法中無别相故。

    由此義故雖色之理。

    理無質礙。

    焉異心性。

    雖心之理。

    理無緣慮。

    焉異色性。

    乃至五根五塵心王心所等法種種之理各各相對可如是知。

    故衆多六同皆是有為相。

    全非真性之中不同。

    故聖教之中名為平等性。

    稱為虛空界。

    是即事相無量萬差。

    真理一味不生不滅。

    非一非異。

    非色非心。

    非内非外。

    無差别故。

    是以三科四谛等性三界五趣三乘等理。

    皆互融通彼此無隔。

    然此一理為各各事相*之性者。

    色性凝然可質礙理。

    心性凝然可緣慮理。

    乃至一一皆如是故。

    不即之門從于事相。

    談其至實非是真理之克性門。

    直論理體是一味故不即不離。

    難思議中若強施設者不離為本也 問。

    若爾地獄界理即佛界理乎。

    乃至佛界理即地獄界理乎。

    于其鬼畜乃至聲聞等一一界為問亦爾。

    答。

    十界互具者他宗法門欤。

    自宗意者可有二門。

    從有為事傳論之時不爾為本。

    所以者何。

    地獄依正極苦色心。

    說其實性名安立真如。

    佛界依正極善妙體。

    說其實性名正行真如。

    彼此理性條然無亂。

    一一法性各别證故。

    若直談理體。

    平等無差别。

    更無所隔故。

    互具之義亦必然也。

    安立真如正行真如皆一真如法性理故。

    故唯識疏雲。

    廢诠談體即一真如(文)何況事相亦無定相。

    雖不即為本。

    亦有不離義。

    各各真理豈定異乎。

    若約此門事相皆融互具之義彌無劬勞 問。

    理事相對不即不離。

    何故不即。

    何故不離。

    乃至何故二門均等。

    答。

    唯識論雲。

    異應真如非彼實性。

    不異此性應是無常。

    彼此俱應淨非淨境。

    即本後智用應無别(文)此即本經解深密中善清淨慧菩薩舉勝解行地衆多小菩薩各執诤論理事一異。

    或雲一向相即。

    或雲一向相離。

    或猶預簡擇不生決定解種種不同請問如來。

    如來答之。

    于其偏即偏離二義。

    佛自各緻種種難破。

    大呵之雲愚癡頑鈍不明不善。

    不如理行。

    其文繁廣。

    披可見之。

    唯識論等即從此起。

    其大綱者。

    事理若是一向相離。

    真如應非諸法實性性者即是法至實故。

    事理若是一向相即。

    真如應非真實如常。

    随緣轉變可生滅故。

    自餘諸難皆如本文繁故不載。

    如是等理皆必然故。

    事理相對不即不離。

    二門均等更無差異。

    設一為本。

    設異為本。

    皆不可得。

    都無由故 問。

    事是有相理是無相。

    事可生滅。

    理可常住。

    事衆多也。

    理平等也。

    如是不同實難一混。

    若爾應是一向各别。

    何有即門。

    答。

    事若堅實。

    此難可爾。

    事既虛假。

    何及此疑偏以他力成無有自性故。

    雖似有相而無定實相。

    雖似生滅而無實生滅。

    雖似衆多而無實衆多。

    皆如夢境不可思議。

    故更不違無相真理。

    彼此和融互相即也 問。

    若爾亦應一向相即。

    何有别門。

    答。

    其義前顯。

    何煩此問。

    雖無定實相非無虛假相。

    雖無實生滅非無假生滅。

    雖無實差别非無假差别。

    真理不如是故亦有不即門也 問。

    是義難思。

    引喻顯之。

    答。

    水面湛湛無有高下。

    無有相猊。

    風等緣來時。

    波浪忽然起。

    其勢或高或下。

    其形如華如绫。

    今此事相緣來即生。

    緣謝即滅。

    其水體性非由緣來方得始起。

    非由緣盡力得随滅(今且對波為不生滅)故以水喻本有常住。

    豈與彼波一向相即。

    然波全水。

    水外有何别物體乎。

    如是見時亦實不離。

    是*即彼相假有實無。

    雖似有相而無定實相。

    雖似起滅而無實起滅。

    雖似衆多而無實衆多。

    如幻緣生難思故也。

    波若堅實。

    與水偏别。

    波虛假故。

    與水相和不即不離。

    諸法事理不即不離。

    以此譬喻可知者哉 問。

    今此譬喻者相即譬喻也。

    水波一向一體。

    都無有别門。

    故依風等緣所起波相實無其體。

    但是水面之高下也。

    似華等相但是相似。

    實無其相。

    若此為喻諸法亦應真理之外無有别法有為事相皆迷前境。

    今引為喻。

    其意如何。

    答。

    是難甚非。

    不即義門前具顯已。

    若其上難即是一向不許波浪起滅耶。

    将又一向不許水分常住耶。

    若并不許者。

    恐是橫執。

    若又俱許者不即義門自然成立。

    相似是假。

    更非都無。

    若如難者。

    恐誤假法為無法也。

    假法無法其義各别。

    勿令混濫。

    假者亦有亦無義也。

    無者都無更無有分。

    今此波浪假而非無。

    若都無者。

    何緣來時其相生起。

    緣盡之時其相滅乎。

    若許假者。

    何為前答之上難乎。

    故此譬喻能成不即不離喻也。

    若如所難。

    恐是一向撥無事相。

    事相若無。

    真理亦無。

    真理非獨真。

    必俗之真故。

    真俗皆撥無即是大邪見。

    若猶言無事有理者。

    其義必然不可得也。

    若言不撥事在迷前故者。

    若爾悟前無。

    何為許事耶情有理無非法體故。

    若依之許悟前事者。

    一向相即。

    不責自破。

    不生理上虛假生滅必然相分。

    非唯一故。

    若雲虛假故相即者。

    亦虛假故難可定即。

    即是不即不離義也。

    何是一向相即義耶。

    若依之雲我許不即不離義者。

    法相義門自然成立。

    百法性相法爾五姓皆是虛假事相之中不即一門。

    即彼如幻人法之前不一差别之所以也。

    若又說言悟前事相雖是事相法體常住不生不滅故相即者。

    所言事相為是因緣生。

    為非因緣生。

    若是因緣生甯不生不滅。

    緣生不滅亦違正理。

    若非因緣生非今所論事。

    今所論者。

    對緣生事一異義故。

    何況其事為是有相。

    為是無相。

    若是有相。

    必因緣生。

    無因自然違正理故。

    自然為因亦惡因故。

    若是無相即真如理。

    何雲事相法體常住欲成事理相即*之義。

     若又說言真如名事是法體故常住事者即是此事所言相者實相之相故即深理者。

    亦非今所論。

    今所論者望緣生故。

     若又說言因緣生事即真理相故事即理不生不滅此外何有别真理者。

    還有前難。

    因緣生事而不生滅不可得故。

    若雲其生滅假似生滅故攝歸真理不生滅者。

    即是我宗不即離中不離門也。

    何為别義緻劬勞耶。

    凡三性門委細安立。

    總聊簡章時教等中其意顯然。

    披可見之 觀心覺夢鈔中(終) 甲本奧書雲 于時慶長壬子之曆季春二十五之天于濃洲不破郡垂井民安寺之蘭室始自昨日午之一點染江南紫毫之筆畢抑去月二十二日之候依恨短質之不筲悲童郎之剃發望夜陰緻逐電于本寺及曉天交身迹于山林畢自爾以來法界緣起之園中玩真妄交徹之●三聖圓融之曉空觀凡聖無二之月既廢教典勸學也鑽仰專遂厭離穢土之行業凡彼少人者雲發雪膚天上無發柳眉花眼人間絕者也不肖李夫人之蓮瘦可惜十六歲之桃顔依之忽忘攝身之不肖進止少人之出家于此孟公犬馬之身誰肯冤助矣故舍五教十宗之稽古成霞餐非□之隐土事鳴呼四種法界之春園風獨扇圓融相即之花薰十重緣起之虛中雲從霞往覆無際之月光乎悲哉雖絕思于本寺之交衆哀哉猶殘望于圓宗之幽旨依之以靜慮觀誠之暇日寫覺夢觀心之典籍凡此書者興福寺勝願院之良遍上總之草案也仰願自心本有之三寶已顯心性佛神知見懇志令滿足心願矣 隐遁沙門直求息嚴範(年齡二十三夏臘七回)一校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