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覺夢鈔中

關燈
依親因緣者法爾非一味。

    若一味法體性常住無有前後轉變義故。

    非是諸法親因緣也。

    是以如法種種差别無始法爾。

    人中所有種種差别亦應如是無始法爾。

    彼此俱同有為事相皆因緣生之相用故。

    而其差别親因緣者。

    即是有為本新種子。

    若非有為之種子者親因緣義不可得故。

    真理既是無相常住一味法性。

    豈望有相轉變衆多事相之法。

    親辨自果自體辨生親因緣耶。

    所以不立有為種子以真如理名種子者。

    恐失諸法親因緣也。

    無為非是因緣生故即無有此親因緣種。

    有為既是因緣生故必定有此親因緣也。

    但其事理互相依者是增上緣非親因緣故。

    有相無相生滅常住彼此不同。

    全無過失。

    言以真如名種子者。

    恐增上緣為親因緣。

    若雲一向相即義故無有此等不同難者。

    此即滞于相即邊路迷于不即不離中道。

    若雲我亦非即離者。

    其不即之門與我不即為異不異。

    若不異者還有前難。

    若是異者又堕偏即。

    明知不許事相真理差别門故不辨事相之中委曲。

    返撥事相以真如理名種子也。

    于無漏種子唯識者。

    唯識論雲。

    無漏種子雖依附此識。

    而非此性攝故非所緣。

    雖非所緣而不相離。

    如真如性不違唯識(文)同本疏雲。

    無漏種子但具一義。

    謂不離識故說名唯(文)故以總門不離之義名唯識也。

    心既法主一切最勝。

    設雖何義不離于此。

    皆名唯識。

    故全不違。

    若此上強攝五種門。

    可謂即是識所變門唯識攝也。

    并是種子種類同故相從論也。

    故樸揚解釋雲。

    雖在因位非見所緣。

    是相分類。

    從餘相分相分所攝(文)凡自他宗雖似诤論。

    實無诤論。

    所以者何。

    夫诤論者說于一門一事之中二義水火所出來也。

    他宗若談諸法性相不異我宗。

    猶立皆成不許五姓各别義者。

    尤可為論。

    而今不委性相論談。

    不具事相*之中安立。

    一向寄事于理性門圓融之義。

    不許定姓無姓不同。

    所立既是各别之門。

    何為诤論。

    又若我宗理性一味義門之中。

    不立一乘立五姓者。

    亦可為诤論而無其義。

    理門皆成無五姓别。

    當知我宗一乘真實。

    五乘真實。

    事相條然故。

    理性凝然故。

    其事相者無定相可如幻處假五種姓故。

    不違真理平等一乘。

    其理性者緣生真性内各别證非共相故。

    不違法爾差别五姓。

    不即不離一立五成。

    何執自義限于一門。

    強疑他宗諸門周備。

    故我宗習不好诤論。

    其旨具如中宗略要。

    是則能會一代諸教。

    更無假相戲論教故也。

    但于自身種姓有無。

    實以難決。

    教之權實不可依此。

    此是别事。

    尤可推尋。

    然本論中四随煩惱被纏繞者。

    雖有種姓。

    其相稍隐(雲雲取意)故設雖有悭嫉等過。

    以之不可忽定無姓。

    是則多生串習等故。

    所以于六波羅蜜相。

    設雖具一二三等相。

    不阙根本大心相者。

    當知即是菩薩種姓。

    若猶疑惑。

    須乞大聖之加被欤。

    是以三藏大師昔于西天祈于靈像得其證驗。

    此豈非為引導末代之研心乎 十二緣起 問。

    生死流轉果依何而起耶。

    答。

    論其本源。

    從無明起。

    所謂凡心極不明了。

    不知因果理。

    不了出離道。

    三途苦報猶不能厭。

    何況人中天上勝果。

    此*即第六相應分别無明力也。

    是名無明支。

    依止如是愚癡力故。

    所起善惡二種心行皆悉成于流轉業因。

    今此業者即是第六相應思也。

    此思心所或時信等善心所俱。

    身口意中随應造作一切善法。

    或時貪等諸煩惱俱。

    身口意中随應造作一切惡法。

    今此善惡三業思數各熏種子。

    其諸種子皆悉落在自己假我相續本識。

    是名行支。

    今此行支随能資助本識。

    是名行所持苦果種子。

    于其所資苦果種子有五種類。

    一者本識能生種子。

    是名識支。

    二者名色所攝種子。

    謂除本識能生種子及六處觸受種子外所餘異熟無記種子。

    是為名色支。

    三者眼等六根種子。

    是名六處支。

    此中意根非是末那。

    但取異熟等無間意。

    四者異熟觸數種子。

    是名觸支。

    五者異熟受數種子。

    是名受支。

    今此識等五支種着。

    總論之者即是可生當來苦果依正種子。

    然異熟法其性羸劣。

    不能獨生自果現行。

    必待于他強勝法助。

    是故随彼善惡二業資助勢力或生好果或生惡果。

    好惡雖異皆無記性。

    然此行等六支種子。

    必蒙潤緣後生現行。

    譬如外種雖在地中蒙雨露潤方生芽莖。

    内法種子亦複如是。

    其潤緣者即諸煩惱若人發起煩惱之時。

    必潤當來苦果種子。

    雖諸煩惱皆有此力。

    以貪為本。

    貪愛如水。

    殊有潤生勢力故也。

    是以若臨命終時。

    至細想現行之位。

    俱生下品微細貪愛法爾而起顧戀自體及境界等。

    爾時即彼行等六支種子正潤。

    然未至極。

    此下品貪名為愛支。

    如是愛惜數數相續遂起上品俱生貪等爾時即彼六支種子潤緣悉具。

    生果功能皆決定已。

    今此上品貪愛等惑是名取支。

    此愛及取正潤即是第六相應俱生煩惱。

    今此所潤行等六支合名有支。

    今此有支至于托生最初刹那正生苦果依正二報。

    其苦果報有根身等未衰變來。

    總名生支。

    衰變以後至命終位。

    總名老死支(正支正報。

    類攝依報)今此一期亦起無明。

    無明發業。

    乃至起愛潤苦種子。

    與前次第等無有異。

    如是如是輪轉無窮從無始際至于今也。

    故生死流無明為源。

    其無明者即是無明種子所生。

    其種子者即彼過去無明現行之所熏習。

    其所熏種在本識中自類相生無間斷故。

    如是如是生起無明。

    如是如是生無明故如是如是輪轉不絕。

    其能持本識亦從自種生。

    其本識種子還在本識中。

    即是六七二識所變相分所熏本質種也。

    其六七識亦從六七二識種生。

    其種子者即六七識自所熏也。

    熏已亦在自本識中。

    如是一切種子皆在第八識中自類相生。

    譬如暴流相續不絕。

    無始以來種生現行。

    現熏種子。

    種生種故生死流轉無盡者也。

    當知生死輪回唯*是自心作也 問。

    今無明者即*是經中說無明住地欤。

    答。

    不爾。

    謂于無明有煩惱及所知二障。

    凡十煩惱二十随惑一一如是。

    是故應言所知障者諸煩惱中一一之底微細分也。

    故亦應言所知障上粗強之分名煩惱也。

    煩惱迷用擾惱有情令取生死。

    名煩惱障。

    所知迷體覆所知境不得菩提。

    名所知障。

    其煩惱障有發業潤生用。

    其正發業惑即分别煩惱。

    助發業惑亦通俱生。

    其正潤生惑即俱生煩惱。

    助潤生惑亦通分别。

    發業惑中無明力勝。

    然發業法無重發義。

    所以建立一無明支。

    潤生惑中貪愛力勝。

    然潤生法數數溉灌。

    是故建立愛取二支。

    其所知障無此發業潤生作用。

    但能隐覆所知境界令不得生佛菩提智。

    而經所說無明住地是所知障。

    是故非今無明支也 問。

    若一切煩惱中皆有所知障者。

    亦可名為貪嗔慢等。

    何故經中偏立無明住地名耶。

    答。

    所知障中無明增故總名無明。

    據實非無貪嗔慢等。

    此中上下簡他之門唯遮末學邪語執心。

    更不毀彼正法妙理。

    彼皆深要。

    豈不信行。

    夫逢難遇法。

    邪亂執心不能顯于自宗正理。

    亦大謗滅他宗教理。

    由此必入大地獄中。

    多百千劫不能得出。

    是隻執心之所緻也。

    若互相和。

    諸佛慧眼自然遍滿。

    随宜所益應無窮盡。

    若互相毀。

    無量法寶同時磨滅。

    一切衆生受諸大苦。

    大聖悲惱隻此事欤。

    但欲遮其執還似遮其法。

    欲立*于其法猶如立其執。

    若互不遮者。

    亦誰誡其執。

    進退惟谷。

    為之如何。

    伏願智者聞于他破必顧自執。

    得于自立先求他和。

    清淨一味同正法昔矣 三種自性 問。

    所言百法于遍計等三種自性何判屬耶。

    答。

    若論大綱者。

    前九十四法是依他起性。

    後六種無為圓成實性。

    若細談者。

    于六無為。

    識變依如二種有别。

    委旨如前。

    于此依圓二性百法。

    或增益執有。

    或損減執空。

    當如是執所現偏有偏空之相。

    是*即名為遍計所執。

    二無我者除遣之也 問。

    何故名為遍計所執。

    乃至何故名圓成實。

    答。

    妄情遍計之所執故。

    名為遍計所執性也。

    故遍計者能執之名。

    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