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覺夢鈔上

關燈
之令到覺岸。

    悟實無故大智泯之能顯真理。

    然諸愚夫無始以來迷此相似定謂真實。

    呼此情解即說有情命者等言。

    是*即世間所執我也。

    而諸聖者悟此相似不謂堅實。

    呼此假我即說預流一來等言。

    是為聖教所說我也 問。

    若爾何故前言都無人我體耶。

    答。

    前遮堅實。

    不遮假似。

    何況此假猶是法用。

    實屬于法。

    法外都無。

    故雲無我 問。

    五蘊和合似常一等。

    其義猶闇。

    乞也詳明。

    答。

    五根五塵心心所等若不和合。

    甯有人等相狀功能。

    以和合故有此相用。

    然此相用法外無體。

    但是色心一一功能。

    由和合。

    故似有如是常一主宰自在之相。

    所以聖教呼此似分即名假也。

    重意雲。

    有人以斧伐其樹等。

    形貌身體威勢動作似越泛爾色香等分。

    而實不越。

    所以者何。

    振斧動作是四大用。

    即在觸塵。

    欲動加行即欲思等是心心所。

    手足等形即是形色色塵分位。

    總體即是五蘊諸法。

    其外無物。

    方知但是五蘊和合假似如是有一物耳。

    若不合者難有此分。

    合故如是(為言)深思惟之。

    不可增損。

    若得中者還泯有無。

    四句斯絕。

    百非悉亡。

    今此真理是名生空廢诠勝義。

    其能顯門即是補特伽羅無我。

     問。

    若爾雖無我而法體實有。

    更有何道理亦立法無我。

    又于法無猶雲無我。

    其意如何。

    答。

    法體稱有且對人我。

    為入我空說六二法者是義欤。

    即是法中世俗謝設。

    若入真門。

    五根五塵心王心所一切如夢非有似有。

    都無堅實自性勝用。

    但是依他衆緣所成虛假事相。

    如是色心緣生道理真實如常不生不滅即名無為。

    更無堅實别體無為。

    既無堅實有為無為。

    故名法空。

    但無我者遮自然也。

    自然即是我義故也。

     問。

    人我體性求不可得。

    其理可然。

    五蘊法體其事顯然。

    可見或聞乃至識知體性作用一一皆存。

    今說為空。

    豈得信耶。

    答。

    法體雖無量皆是四緣作。

    心法具四生。

    色法由二起。

    緣起之道理亦是事家理。

    既無自然性。

    誰言有自性。

     問。

    若爾今所見聞覺知諸色聲等其體是何。

    答。

    是他所作。

    無自體性。

    他者即是因緣等也。

    為此諸緣所生起事四緣具足者即緣慮事成。

    二緣和合者即質礙事成。

    其緣慮中八識差别。

    其質礙中五塵等不同。

    各各一一皆應分緣具足之時。

    彼彼事相差别而生。

    故見聞等境不同也。

    今言空者指無自性。

    甯不信耶。

     問。

    薩婆多等皆立四緣六因等法。

    雖然三世諸法恒有全非如幻空不可得。

    今言四緣所成故空。

    其義未明。

    答。

    餘乘所執不知唯識。

    不立四分。

    不信賴耶。

    無賴耶故無親因緣。

    無親因緣故。

    疏緣亦不成。

    緣既不成故緣生無實義。

    既無實義故雖雲四緣生還堕自然生。

    故法體恒有。

    當知法空由唯識成為入法空複說唯識者此意也。

     問。

    法從緣生故名無自性者。

    其能生緣者為是自然有。

    若爾其法非無我耶。

    答。

    緣亦從緣生。

    其緣亦如是。

    是故一切法一切皆無我。

    展轉皆從因緣生故。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理誠哉。

     問。

    若爾諸法一切虛假。

    可無假實種種差别。

    何故前言色心等中有假實耶。

    答。

    此問非也。

    今言虛假如幻如夢。

    推入真門空理談也。

    若依世谛道理門者。

    自有種子所生諸法多分名為有為實法。

    今此之位等皆名假法。

    全不相違。

     問。

    推入真門皆無我者。

    何故世間及聖教中說有法體耶。

    世間法者實德業等。

    聖教法者蘊處界等。

    若都無自性豈如此說耶。

    答。

    世間聖教所說法者。

    但由假立。

    非實有性。

    其假立者即識所變五蘊諸法。

    非色似色。

    非心似心。

    其相似者即是似法。

    然諸愚夫無始以來迷于此似執為堅實色聲香等。

    呼己情解說色聲香味等之言。

    即是世間所說法也。

    大聖愍之悟此虛假以義依體便說色聲等種種法。

    是名聖教所說法也。

    是故諸法假有實無。

    不悟假有起損減執。

    不悟實無起增益執。

    深思惟之。

    不可增損。

    若得中已空有皆遣。

    四句百非一切悉亡。

    指此無相名為法空。

    此空為門所顯真理其體非空。

    名言道斷。

    是名真如。

    此如微妙分别不及。

    是即法空廢诠勝義。

    前生空門即此空中方便一門。

    其真如者即此真如一分義邊。

    今此二空所顯真如即是前百法中無為。

    此能顯空即是今言二空是也。

    空者非單空。

    空有皆空無。

    是今所謂空。

    即中道故。

    無有一異俱不俱等。

    如空花等性相都無。

    此都無者即此空也。

    深可思之。

     問。

    若爾前言以無自性名法空者豈不相違。

    無自性者可單空故。

    答。

    誰言無自性是單無之無。

    雖遮自然性全不妨他作。

    不妨他作故不離緣生。

    無其緣生法者即是假有也。

    既不離假有之無自性故。

    雖雲無自性非偏無之無。

    有相無相俱不可得之無性也。

    般若皆空即此義也。

     問假我假法二種之假其義齊耶。

    答。

    假法雖假。

    其體即法。

    假我雖我其實非我。

    實是法用相似分故。

    由此義故理實而言。

    但有假法都無我相。

    故假我假假義更增。

    雖增亦非全無相似。

    若撥無之亦大邪見。

    偏執之人恐難解欤。

     問。

    其法無我與人無我二種之我其義齊耶。

    答。

    夫言我者。

    即是主宰自在義也。

    設雖法我豈都廢之。

    但人我者此義更增其相甚顯。

    法我義分此義微細其相甚隐所以然者。

    色聲香等一一法體如幻緣生。

    本非主宰。

    然其虛假執持體用念念生起。

    相續流來微細相似有自然物。

    所謂非色假似色等也。

    迷于此分執為實有色聲等法。

    名法我見。

    此分難直雲常一主宰我。

    五根五塵心心所等各各别别虛假相似。

    自在勢力甚微隐故。

    而此等法和合共成。

    彼一一用互相資助。

    極相似有一體之者不待衆緣長時常住自力獨存。

    割斷自在威力強勝。

    迷于此分執為實有人畜等物。

    名人我見。

    此分即是常一主宰增勝我也。

    故二種我非齊等也。

     問。

    諸唯識觀皆法空觀耶。

    諸法空觀皆唯識觀耶。

    答。

    諸法空觀皆唯識觀。

    非唯觀皆法空觀。

    何以故。

    以有生空唯識觀故。

     問。

    若爾生空觀皆唯識觀耶。

    答。

    有生空觀非唯識觀。

    所謂二乘生空觀也。

     問。

    菩薩所修單生空觀若唯識者其義雲何。

    答。

    假我假法俱依識變故皆唯識。

    如上述畢。

    識所變者相見二分。

    四分之義如下所明。

     四分安立 問。

    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所緣之境。

    若能緣外别有體耶。

    若言爾者可違唯識。

    若不爾者。

    其體雲何。

    若即是心既慮非慮體用各别。

    如何即心。

    若雖各别猶即心者其理最難。

    恐不可得。

    答。

    一切境界皆自心用。

    有為萬法心外無體。

    凡厥心者慮知之法。

    若無所知知何為心。

    今此緣起理必然故。

    心心所生自體轉變為一所慮所托之用。

    今此所慮用為親所緣緣是名相分。

    相分既現定有緣之能緣作用。

    是名見分。

    見分既起定有知之内緣作用。

    今此用用名自證分。

    此用既起亦定有知之内緣用。

    此用名為證自證分。

    此用既起亦定有知之内緣用。

    是即返前自證分也。

    心分既同應皆證故。

    如是證知其用滿足。

    故自證分緣于見分及第四分。

    是故不立第五分也。

    如是妙現能成立畢。

    雖心與境慮非慮異。

    皆一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