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垂老心情
關燈
小
中
大
也許沒有什麼事情,比變成籠中之鳥更令人痛苦的了。
因為人并不是鳥。
人也不需要鳥籠。
可現在高歡就已變成了一隻鳥,籠中之鳥。
而編織鳥籠的,就是紫陽洞主。
至于杜懷慶和紫陽洞主的十二名殺手,不過是編織鳥籠用的竹片藤條。
籠中的鳥,是不是隻有等死? 要打破鳥籠,單指望籠中之鳥是絕無可能的,籠鳥的力量畢竟太單薄了。
除非有人打開籠門,鳥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邀翔。
打開籠門的人,又在哪裡呢? 隻有那些也想捉住這隻鳥,關進另一隻籠子中的人。
将希望寄托在這些人身上,豈非可笑、可悲、可歎? 一夜無眠。
今天竹器店還開門不開門呢?高歡想了許久,還是決定開門。
開門做做生意,總比悶在家裡發愁強得多。
至少,看看那些陌生的、不太陌生的主顧們的笑容,和他們讨價還價,說說笑笑,總還可以享受到一種自由的感覺。
今天的生意非常冷清。
昨晚發生在這裡的血腥厮殺,附近的居民不可能沒有耳聞。
所以鄰居們絕少打從竹器店門前經過。
将近午時,終于有人上門了。
又是“故人。
” 一個腋下夾着一把傘的灰袍僧人慢騰騰地從定慧院方向走了過來,看樣子是剛從定慧院長老那裡講經談禅出來。
從另一方向過來的,是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眉毛胡子都已快全白了,精神頭倒還好得很,身闆也挺得筆直。
他的右手中,拄着支藜杖。
帶傘的僧人當然就是傘僧,而拄着藜杖的老人隻可能是阮員外。
鐵劍堡的三位客卿,已經全都來了。
韋滄海會不會也來了?鐵劍堡的其他好手是不是也來了? 如果鐵劍堡的大隊人馬都已到了,紫陽洞的精英是否也已全部趕來了? 杜懷慶會不會有什麼動作? 杜懷慶沒有動作。
竹器店對面開着家醬菜店,醬菜店的店名是“方山子”,主人老方和高歡平時很說得來。
據老方說,他的祖先就是北宋時與蘇東坡為摯友的陳季常,後來陳季常抛棄了在洛陽的奢華生活,舉家隐居于黃州歧亭,出沒于光、黃之間,号為“方山子”。
陳季常的後代中有一支就以“方”為姓了。
老方的話到底确不确,沒人知道,高歡也不怎麼敢相信。
黃州一帶,名人勝迹甚多,做生意的人和古人挂點邊,以圖做點“風雅生意”,也是有的。
不過,高歡倒是真讀過東坡居士的《方山子傳》,知道這位方山子少時“使劍好酒,用财如糞土”,曾與蘇武“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而且“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候等,河北有田。
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由這位醬菜老方叙述看,倒也真可能和方山子有點淵源。
隻不過這位做醬菜生意的老方除了會記賬外,識不了幾個大宇。
如果他真是名土陳季常的後人,那就太辱沒家聲了。
老方不僅識不了幾個字,做生意的本領好像也不太高明,比起他的祖先實難當”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之評。
這不,杜懷慶很輕巧地就獲得了老方的信任,成了老方的合夥人,杜懷慶投了二百兩銀子的本錢,就可以整天優哉悠哉地坐在門日曬太陽,每年拿一半的紅利。
杜懷慶帶來的十二名大漢,也都成了附近的醬菜園。
客棧、雜貨店中的夥計,團團圍住高歡的竹器店。
傘僧和黎杖員外一出現,躺在竹椅上享受秋陽的杜懷慶眼睛就睜開了。
他看了着傘僧,又看了看黎杖員外,什麼話也沒有說,也沒什麼動作。
他又閉上了眼睛,繼續享受屬于他的那份不多的陽光。
相反,倒是其他五六個高歡不認識的人正在慢慢靠向傘僧和黎杖員外。
這些人好像都是些遊人、行人,他們顯得漫不經心。
但高歡能看得出,他們都是身懷絕技的人。
傘僧夾着傘,垂目規規矩矩地走着路,對迫近他的人似乎根本就沒反應。
但當有三個道人攔住他的去路時,傘僧還是擡起了頭,很平靜地合十道:“各位道長,何故攔路?” 三個道人中有一個低聲道:“這裡沒你們鐵劍堡的事,大師何苦來趟這趟渾水?” 傘僧仍然很平靜:“貧僧自走自路,道長的話,貧僧不懂。
” 那道人冷笑道:“韋滄海身負重創,命在旦夕,鐵劍堡土崩瓦解,已不過是指日可待之事。
大師是個明白人,何苦再為他人賣命?也該為自己打算打算了。
” 傘僧淡淡道:“道長又焉知貧僧不是為自己打算呢?” 那道人面上變色:“這麼說,大師是一定要和我們作對了?” 傘僧有意無意瞟了
因為人并不是鳥。
人也不需要鳥籠。
可現在高歡就已變成了一隻鳥,籠中之鳥。
而編織鳥籠的,就是紫陽洞主。
至于杜懷慶和紫陽洞主的十二名殺手,不過是編織鳥籠用的竹片藤條。
籠中的鳥,是不是隻有等死? 要打破鳥籠,單指望籠中之鳥是絕無可能的,籠鳥的力量畢竟太單薄了。
除非有人打開籠門,鳥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邀翔。
打開籠門的人,又在哪裡呢? 隻有那些也想捉住這隻鳥,關進另一隻籠子中的人。
将希望寄托在這些人身上,豈非可笑、可悲、可歎? 一夜無眠。
今天竹器店還開門不開門呢?高歡想了許久,還是決定開門。
開門做做生意,總比悶在家裡發愁強得多。
至少,看看那些陌生的、不太陌生的主顧們的笑容,和他們讨價還價,說說笑笑,總還可以享受到一種自由的感覺。
今天的生意非常冷清。
昨晚發生在這裡的血腥厮殺,附近的居民不可能沒有耳聞。
所以鄰居們絕少打從竹器店門前經過。
将近午時,終于有人上門了。
又是“故人。
” 一個腋下夾着一把傘的灰袍僧人慢騰騰地從定慧院方向走了過來,看樣子是剛從定慧院長老那裡講經談禅出來。
從另一方向過來的,是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眉毛胡子都已快全白了,精神頭倒還好得很,身闆也挺得筆直。
他的右手中,拄着支藜杖。
帶傘的僧人當然就是傘僧,而拄着藜杖的老人隻可能是阮員外。
鐵劍堡的三位客卿,已經全都來了。
韋滄海會不會也來了?鐵劍堡的其他好手是不是也來了? 如果鐵劍堡的大隊人馬都已到了,紫陽洞的精英是否也已全部趕來了? 杜懷慶會不會有什麼動作? 杜懷慶沒有動作。
竹器店對面開着家醬菜店,醬菜店的店名是“方山子”,主人老方和高歡平時很說得來。
據老方說,他的祖先就是北宋時與蘇東坡為摯友的陳季常,後來陳季常抛棄了在洛陽的奢華生活,舉家隐居于黃州歧亭,出沒于光、黃之間,号為“方山子”。
陳季常的後代中有一支就以“方”為姓了。
老方的話到底确不确,沒人知道,高歡也不怎麼敢相信。
黃州一帶,名人勝迹甚多,做生意的人和古人挂點邊,以圖做點“風雅生意”,也是有的。
不過,高歡倒是真讀過東坡居士的《方山子傳》,知道這位方山子少時“使劍好酒,用财如糞土”,曾與蘇武“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而且“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候等,河北有田。
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
由這位醬菜老方叙述看,倒也真可能和方山子有點淵源。
隻不過這位做醬菜生意的老方除了會記賬外,識不了幾個大宇。
如果他真是名土陳季常的後人,那就太辱沒家聲了。
老方不僅識不了幾個字,做生意的本領好像也不太高明,比起他的祖先實難當”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之評。
這不,杜懷慶很輕巧地就獲得了老方的信任,成了老方的合夥人,杜懷慶投了二百兩銀子的本錢,就可以整天優哉悠哉地坐在門日曬太陽,每年拿一半的紅利。
杜懷慶帶來的十二名大漢,也都成了附近的醬菜園。
客棧、雜貨店中的夥計,團團圍住高歡的竹器店。
傘僧和黎杖員外一出現,躺在竹椅上享受秋陽的杜懷慶眼睛就睜開了。
他看了着傘僧,又看了看黎杖員外,什麼話也沒有說,也沒什麼動作。
他又閉上了眼睛,繼續享受屬于他的那份不多的陽光。
相反,倒是其他五六個高歡不認識的人正在慢慢靠向傘僧和黎杖員外。
這些人好像都是些遊人、行人,他們顯得漫不經心。
但高歡能看得出,他們都是身懷絕技的人。
傘僧夾着傘,垂目規規矩矩地走着路,對迫近他的人似乎根本就沒反應。
但當有三個道人攔住他的去路時,傘僧還是擡起了頭,很平靜地合十道:“各位道長,何故攔路?” 三個道人中有一個低聲道:“這裡沒你們鐵劍堡的事,大師何苦來趟這趟渾水?” 傘僧仍然很平靜:“貧僧自走自路,道長的話,貧僧不懂。
” 那道人冷笑道:“韋滄海身負重創,命在旦夕,鐵劍堡土崩瓦解,已不過是指日可待之事。
大師是個明白人,何苦再為他人賣命?也該為自己打算打算了。
” 傘僧淡淡道:“道長又焉知貧僧不是為自己打算呢?” 那道人面上變色:“這麼說,大師是一定要和我們作對了?” 傘僧有意無意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