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鴻門宴

關燈
人微一擺手,示意兔禮,道:“如無他事,宣氏告辭了。

    ” 吳東川拱手道:“明日會上,容再相見。

    ” 蔡夫人微微一笑,朝彭拜道:“小兒無知,多蒙閣下仗義……” 彭拜截口道:“慚愧,彭拜未出分毫之力,全是夫人絕世武功得緻。

    ” 頓了一頓,道:“夫人如無要事,何不見見諸位同道?” 蔡夫人方在沉吟,蔡昌義忍不住道:“娘!” 蔡夫人轉念一想,自已既出江湖,何能再離群索居,況已與華家夫人有默契,皆勸多與同道來往,再見蔡昌義那滿面企求之客,心中不忍,暗自一聲歎息,點一點頭,道:“有勞引見了。

    ”轉身與彭拜一同而去。

     吳東川睹狀之下,眉頭一蹙,暗道:看來兩大勁敵,是早已聯手了。

     蓦地,他耳中響起—個細如蚊蚋之聲,道:“東川,你速遣去手下,在谷東峰頂等我。

    ” 這些話雖以練氣成絲,傳音人密講的,吳東川乍聞之下,已知是誰,何況普天之下,除了愛妻,再無人如此稱呼自已。

     他心中一陣激動,忍不住遊目四顧,但見那些江湖人物,已紛紛散去,卻未見程淑美蹤影。

     端木世良見副教主突然一反平常喜怒不形于色之态,現出狂喜焦急之容,四處張望,不禁奇道:“副教主……” 吳東川将手一擺,截口道:“端木壇主,請你多當心谷中,總壇高手,全部派出防守,偏僻處尤須小心,這事不容再度發生,我去去就回。

    ” 他匆匆語畢,不待端木世良回答,身形一長,已自施展輕功離去。

     谷東絕岩之一,有一方圓及裡之湖,在封面開了一口,奔流而下,形成瀑布訇訇作響,彙為澗流,那缺口若在放牛坪上,則谷中非成澤國不可。

     湖畔,由于畏風震蕩,僅有稀疏古柏,且高不及丈。

     吳東川從玄冥教所修秘徑,攀上峰頂,在那些古柏之下,蹀躞不安,不時望向四方。

     過不片刻,突見一條人影,如星擲丸跳,上得峰來。

     他何等目力,一瞥之下,已見那發挽道髻,手執拂塵,身穿灰布道袍,容貌清麗的中年道姑,誰說不是自己一别十餘年的妻子,除了換上道裝,容貌依舊。

     他不禁情懷激蕩,脫口叫道:“淑美—一”奔上前去。

     卻見程淑美揚塵一揮,冷冷喝道:“站住!” 吳東川好似冷水潑頭,煞住腳步,愕然道:“你……” 程淑美肅然道:“咱們先将話講明白,說得好,言歸于好,說得不好……” 吳東川迫不及待,道:“不好怎樣?” 程淑美斬鐵截金道:“不好就一刀兩斷。

    ” 吳東川雙眉一蹩,道:“你說。

    ” 程淑美口齒啟動,欲言又止,半晌,倏地歎息一聲,緩緩說道:“我要說的,你想必早已預料到。

    ” 吳東川漠然一笑,道:“你要說的,愚兄可料個十之八九,倒是愚兄有幾句話,想要借此機會,好好一談。

    ” 程淑美道:“那由你說。

    ” 吳東川微微一笑,道:“首先,愚兄要告訴你的是明日之後,天下就盡屬玄冥教了。

    ” 程淑美曬然道:“怕是夜郎自大吧!” 吳東川含笑如故,道:“我知道你不肯相信,本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慘淡經營十餘年,就待這一日,世人但知順應時勢,自是不能知曉。

    ” 程淑美冷然一曬,道:“且不說華大俠,武功天下無敵。

    武聖之後,你準備如何應付,單以與會群雄而論,你們玄冥教又敵得?” 吳東川聞言,哈哈一陣長笑,久久方息,朗然道:“淑美,别說那些赴會人物,土雞瓦狗,一擊就潰,即是你以為那江湖第一人的華天虹,本教早有克制的人了。

    ” 程淑美察顔觀色,看他似非信口開河,心神一凜,轉念一想,又覺難以相信,暗暗想道:“想那華天虹,年紀弱冠,已大敗東郭壽等人,二十年來,其武功更不知到了何等不可思議之境,普天之下,孰敢言敵?” 轉念下,忍不住試探問道:“那是何人?是你們那個神君?” 吳東川微微一笑,道:“本來告訴你,未嘗不可,隻是你必洩漏,讓華家知了,聞風逃遁,神君殺師之仇,報起來又要大費手腳。

    ” 程淑美冷笑道:“我看你隻是一時之間,捏造不出人物而已。

    ” 吳東川含笑不語,程淑美見問他不出,心中愈是驚疑,表面卻漠然一笑,道:“聽你口氣,你是再也不前回頭了。

    ” 吳東川道:“回頭幹麼?” 程淑美怒道:“你是執迷不悟,廁身邪道定了!” 吳東川淡然道:“武林之中,永無正邪之分,這都是世人無知,強作解釋,既然練有一身武功,豈能與腐草流螢,同其腐朽。

    ” 程淑美黛眉一挑,道:“行俠仗義,不是更好?” 吳東川漠然道:“說來說去,你仍是世俗見解,淑美,你是女中豪傑,眼光自應不同。

    ” 程淑美勃然大怒,冷冷一哼,轉身就待離去,忽又頓住,扭頭道:“你知道玉兒的事?” 吳東川先是一怔,繼而說道:“這事魔教也道歉過了,玉兒也……” 程淑美冷笑截口道:“你知玉兒本當姓什麼?” 吳東川貴為玄冥教副教主,其武功才智,豈是等閑,聽出她話中有話,暗道:阮紅玉自是姓阮,她這話……心念一動,不由面色大變,顫聲道:“你是說……” 程淑美冷冷說道:“玉兒即你之女。

    ” 吳東川如遭雷殛,面色蒼白,好似大病初愈,軟軟地靠在一棵松幹,喘了一口氣,道: “玉兒既不姓吳,也不姓程……你講清楚一點。

    ” 程淑美冷笑道:“玉兒是姓她祖母之姓,我意正不讓你明白。

    ” 吳東川右手指着程淑美,顫抖不已,道:“你好狠的心!” 程淑美其實也是心如刀割,卻強自忍住,道:“我狠,當我懷孕那年,你不聽我的勸阻,必欲離家,你不狠?” 吳東川無言以對,俯首望天,熱淚長流,道:“玉兒,為父對不起你,為父的罪該萬死……”忽然狂笑起來,那笑聲比哭還難聽,笑聲一歇,咬牙切齒道:“東郭壽,姓吳的不令你星宿派一個不留,活過大典,世上就沒我這一号了。

    ” 程淑美寒聲道:“别人子女,你就淡然視之,吳東川,你良心何在?” 吳東川倏地站起,雙目殺機閃閃道:“是誰辱了玉兒?” 程淑美道:“那人早已殺了。

    ” 頓了一頓道:“你就算殺盡魔教也不濟事,你如何補償玉兒?” 吳東川毅然道:“玉兒無論要什麼,就算天上星宿,拚老命也要讓她滿意。

    ” 程淑美冷冰冰說道:“玉兒要你立刻歸隐,你答應麼?” 吳東川怔了一怔,疑遲道:“大典之後……” 程淑美不待他說完,恨聲道:“你已無藥可救,不看在玉兒份上,我根本懶得見你,眼下也非與你一拚不可。

    ” 話未說完,倏然間,轉身飄然離去,展眼之間,消失峰上。

     吳東川口齒一張,似欲喚住,頓了一頓,終于未曾出聲,楞然癡立,目光散亂,有如一截枯木。

     晚風吹來,他忽覺一陣寒意,平生第一次,他動搖了信心,懷疑那雄心壯志,是也不是? 晚色朦胧,曙光微露,始警覺已是大典之晨,悠悠一聲長歎,他緩緩下峰,忽然間他似已蒼老了十年不止。

     午牌未屆,“九曲别宮”前的廣大石坪之側,涼棚之中,已坐滿了天下群雄。

     東側涼棚,九陰教與星宿派,各占一半,中間隔了一丈,泾渭分明。

     左邊一截,梅素若扶杖端坐,緊靠着坐的,卻是石萬铨與兩個不知名老者,白發皤然,看來都近半百,以下才是葛天都,厲九疑等一殿三堂之主。

     星宿派,為首的卻是申屠主,未見東郭壽出面,令狐兄弟,呼延恭、房隆,位于左方。

     這兩派加起來,也不下二百人,且個個神瑩凝固,手腳沉穩,功力俱非泛泛,聲勢着實不小。

     西側涼棚,坐着都是俠義道中人,以彭拜、蔡夫人為首,加上點蒼、天台的人,也有百餘人了。

     正面的涼棚,則鬧哄哄一片,迥不似東西兩棚中的靜肅無嘩,這座涼棚中的人,大部分是普通江湖人物,人數最多,不下兩三千人,雖然棚搭得最大,也幾乎擠不下了,彼等不時朝東西兩棚指指點點,私議竊竊。

     那石坪正中法壇,這時,法壇之上,神龛绫幔,已然揭開,祭台上供着兩塊牌位,左畫“無量山祖師李公諱無量之聖位”,右畫“九曲宮祖師沈公諱明哲之聖位”,香花供物,法器齊具,燦然大備。

     武林中,知道那百餘年前九曲神君之真名實姓的,幾乎沒有,這時方始知曉。

     既是端午佳節,玄冥教少不得備有各色粽子,應時果物,不過除了正面棚中的外,誰也不曾食用。

     将近午時,忽見三人伴同而來,領先是一個披發頭陀,須發賽雪,銀箍束發,身着月白僧袍,手提爛銀方便鏟,随後兩名中年男子,一個膚如古銅,方方臉膛,肩闊腰圓,一個身穿白衫,面目清秀。

     群俠見狀,紛紛起身招呼,來者正是慈雲大師高泰,阿不都勒。

     慈雲大師目光一掃棚中,未見長恨道姑,霜眉不由一皺。

     彭拜拱手道:“此時此地大師齒德最尊,理當由大師為首才是。

    ” 慈雲大師微微一笑,道:“貧僧此來,隻為了結昔日一重公案,昏耋不堪,那堪當此重任。

    ” 目光一轉,朝蔡夫人宣文娴道:“令媛随着玉鼎夫人,難道現猶未到?”。

     蔡夫人怔了一怔,不答反問,道:“薇兒如何與她在一起?華大俠夫婦正在找尋這位夫人哩!” 慈雲大師歎道:“她若不來,那必隐遁世外,天下之大,此後又如何尋找?” 蔡夫人若在從前,那是連江湖現狀,也不明了,落霞山莊一行之後,不但得知江湖大事,即若幹舊日恩恩怨怨,也略有所谙,聞言急道:“玉鼎夫人當年曆害對頭極多,不要是碰上了吧,薇兒不知如何了?” 慈雲大師轉面朝對棚望去,道:“糟了,可能是九陰教違約下手。

    ” 阿不都勒見他們一個關心女兒安危,一個心急玉鼎夫人下落,說了半天,不得要領,不由啞然一笑道:“大師盡可寬懷,我若非見蔡姑娘聰慧,多半可勸得玉鼎夫人回心轉意,如何放心離去?” 慈雲大師颌首道:“貧僧是太心急了些。

    ” 阿不都勒微微一笑,向夫人道:“以蔡姑娘與玉鼎夫人的武功,任何陣仗,也能全身而退,夫人大可放心。

    ” 蔡夫人正想再問詳情,忽聽鐘鼓齊鳴,擡頭一望,日正當中,恰是午正。

     鐘鼓連鳴九響,全場肅然,那聲音由于在于空谷,更覺铿宏震耳,嘹亮不絕,聲響未竭,但見由那宏麗的“九曲别宮”宮門,兩排白衣童子魚貫走出,每人手中都捧着一個金爐,香煙袅袅。

     出宮門至壇下,越過丹樨,石坪,足有一兩百丈遠,排首童子,行至壇下站定,然後一齊轉身,侍立于紅氈兩側,每隔一丈,即有一名,總計也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