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武 劫

關燈
獨孤寂心之世,中原武林共分七土: 東北為“黑土”。

    東隔海“願洋”臨“太陽之島”,西北銜北漠,素來為入進神州的最佳途徑。

     東為“島土”。

    濱海臨洋,大河“極流”由此出海,航運稱便,且四季氣候良好,物産豐美。

     南名“勝土”。

    為七土中最是氣和雨足之地,所産農物衣質冠蓋中原。

     西南稱作“嶺土”。

    諸多山嶺橫貫其中,久稱難行寸步。

     西是“疆土”。

    沙漠廣大,人煙稀罕,馬賊猖撅,然玉石出産極富。

     北乃“北土”。

    北以“刺礫山脈”與北漠為界,民風最是兇厲。

     中即“龍土”。

    神州最大河“碧江”貫串全區,秀水靈山,多少英雄人傑,出身其中。

     由于峻嶺叢山隔離,彼此的交通行道,甚為不便。

    是以各土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情形,多有屬之。

    也因如此,神州之力散如沙,是以,有識之土莫不深以為憂。

     五百年前,龍土首派“禅林”,推出門下第一高手“神僧”聞覺遍遊神州七土,欲集結各土白道的力量,為反抗當時頹墜衰弱的朝廷“弧朝”的一代雄豪也就是“龍朝”首位君帝“天務”護航,共解天下黎民的生死苦難。

     聞覺懲一己之力,促成九大門派的聯盟,并會師龍土,義成“天務”的雄霸神州。

    一時間,護帝的九大門派,勢力攀上頂峰,中原黑道紛紛隐過,其它地區亦不敢輕撩虎須。

     可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确是千古不易的至理。

     九大門派跨越數百年的聯手威勢,也日漸疲乏、生漠。

    再加以三百年前,一個極度神秘,私下替江湖人士排名的“武劫”榜單的出現,使得門人彼此不服、自相殘殺,更使九大派的聲勢每況愈下,而逐漸有名無實。

     即使各派有智之土,極力警戒門下不得為“武劫”排名動幹戈,但好名逐聞的人,卻依然不把吾老的忠告放在心上,紛紛栽進為争“武劫”列位而卷起的腥血風雲。

     每個名列“武劫”上的人,每日都必須應付各種形式的挑戰,常被迫得與死亡的陰影糾結纏綿,難以脫身當然,也不願脫身,究竟“名”一字,沒有多少人勘得破。

     是以,每月刻于龍土最高峰“沉豫山”石牌的無名排行榜,漸被視為習武人的劫難,亦是武林血腥的禍源。

    “武劫”的聲名,乃不胫而走。

    終于,關于無名排行榜的稱謂,才破定于一尊:就是“武劫”。

     雖然,不少人執意排斥“武劫”。

    但無可否認的,“武劫”己逐漸成為武林人斷定武功高下的重要依憑。

     “武劫”行之既久後,背後神秘的評斷者,終于現身,且在“沉豫山”築一“論武房”,世代相傳,成為武林的一個著名聖地。

     “論武房”為免卷人江湖仇殺風波,有一嚴格禁令:凡屬“論武房”門人,不得習練武功。

     雖是如此,“論武房”仍有相當的自衛能力。

     這是由于首代房主劉胥,與他的結拜兄弟吳汲,兩人手足情深且深謀遠慮所作出的規範,以及約定。

     早在成立“論武房”前,他倆人便已詳細考慮到“論武房”的未來。

     當年,劉胥以家傳的“龍禦神睛法”,斷定武林知名人土武功的高下。

    江湖中多有不服者,乃紛紛找上不懂武藝的劉胥,譏嘲他不會武功,卻又擅自為江湖人立榜。

     一心想光大家傳秘法,創下可流傳江湖千古武林榜的劉胥,卻因為家傳“龍禦神睛法” 的先天規範不得身具武功,需用一種超脫武學,不受任何派系影響的極客觀角度,來理智判定武功的高低的心法限制而遭人唾棄。

     這樣的吊詭理論,實在無法為大多數江湖人接受。

    所以,也就無以獲得武林人的承認。

     其曆代先祖,也是苦于此法的弊處,而多數半生苦郁。

     因此,劉家傳世數十代,但在劉胥之前,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個真正受到江湖人公認的排行榜,劉家賴信的“龍禦神睛法”,仍是衆人嗤笑的對象。

    這的确非是無因。

     劉胥早年也擾于此點,而落拓江湖。

    直到,他與當時江湖的成名高手“翻潮”吳汲相逢,兩人很是意外地一見如故。

     劉對吳大暢其家學理論。

    吳汲甚為傾心,認為确然惟有不會武功、卻懂武道的局外人,才能公正地評定武學的高下。

    于是他們開始秘商。

     不久後,兩家人就同時失蹤,無影無迹,沒人知曉他們的去處。

     “翻潮”吳汲,乃當時的武林十大高手之一。

    他的消失,不免令人疑雲大起,探究原因的人,多不勝數,但始終是找不着他的去處和失蹤因由,此事是當時頗為著名的懸案。

     劉、吳人兩家消失一年後,就有了“沉豫山”的無名榜。

     五十年後,“論武房”屹立于“沉豫山”。

    “武劫”,正式成為武林最具公信的排行榜。

     不少心有所憤怨,不滿排名次序而找上“論武房”的人,都被守在“沉豫山”山腰的神秘組織逐回。

     這百年來,這個人數始終維持在五十上下的神秘門派,人稱“翻潮流”,也就是“翻潮”吳汲的傳人。

     “論武房”與“翻潮”流的相繼現世,使三百年前的疑案,豁然開朗。

     原來,當年劉胥與吳汲商議後,決定利用人祟信神秘的心理弱點,匿名于“沉豫山”上刻石排位。

     此行果然一舉奏效,江湖人士紛紛投入其中,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