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坎坷身世
關燈
小
中
大
宮紫雲,平靜地問:“娟兒,你可識得這對精緻的亮銀判官筆?”
宮紫雲頓時一呆,心靈似有預感,鳳目驚異地注視着那對珠光照映下,閃閃生輝的亮銀判官筆,久久不能言語。
淩壯志頓時恍然大悟,白發道姑遲遲不說恩師身世的原因,乃是怕娟師姐在旅途勞頓,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不能接受這份嚴重打擊,因為父女之情,較之師徒之間,總是略有不同。
白發道姑強抑内心的悲痛,平靜地說:“這對銀筆,就是俠名滿天下,一生護惡如仇,黑道惡人恨之入骨的葉大俠的成名兵器。
” 說此一頓,鳳目中已閃淚光,話聲中已有顫音,繼續問:“娟兒,朱腕銀筆葉大俠的一生事迹,你可知道?” 宮紫雲神色悲痛,目光呆闆地注視着銀筆,緩緩地點了點頭,淚水像斷線的珍珠般,順着她顫抖的香腮滾下來。
淩壯志早已垂首,無聲地痛哭了。
白發道姑似是沉入昔年往事的回憶中,目光望着門外漆黑的夜空,似夢呓似自語地叙述說:“天良并不是一個英俊潇灑的人,但他卻有一副令人一見即親切的面孔,他剛直、誠懇、和善待人,但有一顆護惡如仇的心。
出師不數年,死在他筆下的惡人淫徒,和虛有其表、沽名釣譽的枭雄,不知凡幾,因而聲名大噪,震驚江湖。
那時,武林中有幾個善權術,工心計的僞善人物,那就是卧虎莊新任莊主金刀毒燕阮陵泰、崆峒掌門首席大弟子烏鶴道人和太平鎮的鐵弓玉環晉宇田三人…… 這三人做事虧心,但善于掩飾,他們終日擔心事為天良揭穿,因而,三人不時計議,處心積慮,決意先将天良置于死地。
這時,天良已于黃山一絕峰中,意外發現昔年四大惡魔的坐化屍體,并得到了一本皮書,這本皮書上,即載有四大惡魔獨霸天下的四種絕學。
但是,天良在劍魔的太虛九劍中,發現最後一劍,似是結束,實則未完,因而在福至心靈下,又去劍魔烏衣狂衣屍前察看,始發現劍魔的黑段袍袖中,仍私藏着一張四寸見方的人皮秘笈。
天良回至家中,即和他的發妻黛鳳,抱着他們甫生數月的小女,悄悄至黃山天都峰隐居,決心苦練武功……” 淩壯志聽得心中一動,再也忍不住插言恭聲說:“請問前輩,那時恩師抱的女孩,可是娟師姐?” 白發道姑緩慢地一颔首,接着,閉上了雙目,淚水立刻流下來,沉痛地說:“不錯,就是你娟師姐,那時她已經能坐能爬了……” 宮紫雲一直目不轉睛地望着那雙精緻亮銀判官筆,動也不動,淚水已滿流了她胸前的衣襟。
白發道姑繼續說:“一天中午,黛鳳外出獵食,天良盤膝坐在床上,一面照顧娟娟,一面細看秘笈,等待黛鳳回來,天良始發現最珍貴的人皮秘笈不見了。
兩人十分焦急,誤以為被峰上息隐的世外高人取去,最後,她發現那張四寸見方的人皮秘笈,正貼在娟娟的小胸脯上。
” 白發道姑說此一頓,立即睜開了含滿淚水的雙目,慈愛地看了一眼宮紫雲。
宮紫雲的鳳目中,已不流淚,但仍端坐不動,目光從沒離開那對銀筆。
白發道姑微一搖頭,感慨地繼續說道:“但是,那張寫滿了朱砂小字的人皮秘笈,卻再也揭不下來……天良的悲慘命運,也就由此開始。
天良為了要學好四大惡魔的絕世武功,決心找一有靈氣的世外仙境潛心靜修,最後,他決心去九華山紫芝崖。
人皮秘笈附在小娟娟的小胸脯上,天良決定将娟娟一并帶去,就在娟娟剛滿周歲的那天,天良背了娟娟就下山了。
事有湊巧,久想置天良于死地的阮陵泰、晉宇田和惡道烏鶴,恰于九華山中與天良相遇,四人一見,惡戰立即開始。
假設天良不是背負娟娟,惡道三人絕難得手……” 淩壯志聽得悲痛填胸,不由懊惱地惋惜說:“黃山靈秀,高峰插雲,清靜之地正多,恩師何必要去九華山紫芝崖?再說,兩山相距,近處尚不足百裡,習成四大絕世武功,再接娟師姐前去也不太遲……” 話未說完,白發道姑突然掩面哭了,同樣痛心地哭聲說:“孩子,你……你們知道的太少了……” 淩壯志見白發道姑突然掩面哭了,頓時驚得一呆,以下的話也不敢說了。
但他想像得到恩師背負着師姐下山,也許與白發道姑有關,否則她不會如此傷心,隻是他不敢問。
宮紫雲已悲痛的合上鳳目,胸部劇烈的起伏,淚水像斷線的珍珠般流下來,不時發出痛心的嗚咽。
刹那間,小石屋内充滿了哀痛悲戚的哭聲,任何人聽了都會傷心落淚。
淩壯志流着淚,不時低呼一聲前輩,希望白發道姑能因此停止哭泣。
白發道姑終于舉袖擦了一下眼淚,悲痛關切地看了一眼嗚咽的宮紫雲,戚聲說道:“那時,天良為勢所迫,不得不背着娟娟離開黃山,因為有人在江湖上散播流言,說娟兒不是黛鳳生的……” 淩壯志含淚忿聲問:“前輩可知散播流言的這人是誰?” 白發道姑抽搐着說:“就是女淫賊金豔娘的小師弟花花太歲……” 淩壯志立即恨恨地說:“如果那天花花太歲沒被殺死,我定要将他捉住萬劍分屍。
” 白發道姑似是沒有聽到淩壯志說什麼,繼續悲痛地說:“但黛鳳卻信了外界的流言,時生疑心,經常望着娟娟端詳,同時,終日和天良吵鬧不休。
天良雖然曾再三肯定娟娟就是她的親生女兒,無奈黛鳳疑心已起,決心親自下山,一查究竟;一天深夜,她竟瞞着天良,一聲不吭地悄悄走了。
天良開始感到事态的嚴重,他已不放心再将娟娟交給黛鳳撫養了,因而才有背負娟娟去九華山的決定……” 淩壯志似已聽出些端倪,但他不敢正面發問,因而,插言說:“不知花花太歲散布了一些什麼流言?” 白發道姑
淩壯志頓時恍然大悟,白發道姑遲遲不說恩師身世的原因,乃是怕娟師姐在旅途勞頓,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不能接受這份嚴重打擊,因為父女之情,較之師徒之間,總是略有不同。
白發道姑強抑内心的悲痛,平靜地說:“這對銀筆,就是俠名滿天下,一生護惡如仇,黑道惡人恨之入骨的葉大俠的成名兵器。
” 說此一頓,鳳目中已閃淚光,話聲中已有顫音,繼續問:“娟兒,朱腕銀筆葉大俠的一生事迹,你可知道?” 宮紫雲神色悲痛,目光呆闆地注視着銀筆,緩緩地點了點頭,淚水像斷線的珍珠般,順着她顫抖的香腮滾下來。
淩壯志早已垂首,無聲地痛哭了。
白發道姑似是沉入昔年往事的回憶中,目光望着門外漆黑的夜空,似夢呓似自語地叙述說:“天良并不是一個英俊潇灑的人,但他卻有一副令人一見即親切的面孔,他剛直、誠懇、和善待人,但有一顆護惡如仇的心。
出師不數年,死在他筆下的惡人淫徒,和虛有其表、沽名釣譽的枭雄,不知凡幾,因而聲名大噪,震驚江湖。
那時,武林中有幾個善權術,工心計的僞善人物,那就是卧虎莊新任莊主金刀毒燕阮陵泰、崆峒掌門首席大弟子烏鶴道人和太平鎮的鐵弓玉環晉宇田三人…… 這三人做事虧心,但善于掩飾,他們終日擔心事為天良揭穿,因而,三人不時計議,處心積慮,決意先将天良置于死地。
這時,天良已于黃山一絕峰中,意外發現昔年四大惡魔的坐化屍體,并得到了一本皮書,這本皮書上,即載有四大惡魔獨霸天下的四種絕學。
但是,天良在劍魔的太虛九劍中,發現最後一劍,似是結束,實則未完,因而在福至心靈下,又去劍魔烏衣狂衣屍前察看,始發現劍魔的黑段袍袖中,仍私藏着一張四寸見方的人皮秘笈。
天良回至家中,即和他的發妻黛鳳,抱着他們甫生數月的小女,悄悄至黃山天都峰隐居,決心苦練武功……” 淩壯志聽得心中一動,再也忍不住插言恭聲說:“請問前輩,那時恩師抱的女孩,可是娟師姐?” 白發道姑緩慢地一颔首,接着,閉上了雙目,淚水立刻流下來,沉痛地說:“不錯,就是你娟師姐,那時她已經能坐能爬了……” 宮紫雲一直目不轉睛地望着那雙精緻亮銀判官筆,動也不動,淚水已滿流了她胸前的衣襟。
白發道姑繼續說:“一天中午,黛鳳外出獵食,天良盤膝坐在床上,一面照顧娟娟,一面細看秘笈,等待黛鳳回來,天良始發現最珍貴的人皮秘笈不見了。
兩人十分焦急,誤以為被峰上息隐的世外高人取去,最後,她發現那張四寸見方的人皮秘笈,正貼在娟娟的小胸脯上。
” 白發道姑說此一頓,立即睜開了含滿淚水的雙目,慈愛地看了一眼宮紫雲。
宮紫雲的鳳目中,已不流淚,但仍端坐不動,目光從沒離開那對銀筆。
白發道姑微一搖頭,感慨地繼續說道:“但是,那張寫滿了朱砂小字的人皮秘笈,卻再也揭不下來……天良的悲慘命運,也就由此開始。
天良為了要學好四大惡魔的絕世武功,決心找一有靈氣的世外仙境潛心靜修,最後,他決心去九華山紫芝崖。
人皮秘笈附在小娟娟的小胸脯上,天良決定将娟娟一并帶去,就在娟娟剛滿周歲的那天,天良背了娟娟就下山了。
事有湊巧,久想置天良于死地的阮陵泰、晉宇田和惡道烏鶴,恰于九華山中與天良相遇,四人一見,惡戰立即開始。
假設天良不是背負娟娟,惡道三人絕難得手……” 淩壯志聽得悲痛填胸,不由懊惱地惋惜說:“黃山靈秀,高峰插雲,清靜之地正多,恩師何必要去九華山紫芝崖?再說,兩山相距,近處尚不足百裡,習成四大絕世武功,再接娟師姐前去也不太遲……” 話未說完,白發道姑突然掩面哭了,同樣痛心地哭聲說:“孩子,你……你們知道的太少了……” 淩壯志見白發道姑突然掩面哭了,頓時驚得一呆,以下的話也不敢說了。
但他想像得到恩師背負着師姐下山,也許與白發道姑有關,否則她不會如此傷心,隻是他不敢問。
宮紫雲已悲痛的合上鳳目,胸部劇烈的起伏,淚水像斷線的珍珠般流下來,不時發出痛心的嗚咽。
刹那間,小石屋内充滿了哀痛悲戚的哭聲,任何人聽了都會傷心落淚。
淩壯志流着淚,不時低呼一聲前輩,希望白發道姑能因此停止哭泣。
白發道姑終于舉袖擦了一下眼淚,悲痛關切地看了一眼嗚咽的宮紫雲,戚聲說道:“那時,天良為勢所迫,不得不背着娟娟離開黃山,因為有人在江湖上散播流言,說娟兒不是黛鳳生的……” 淩壯志含淚忿聲問:“前輩可知散播流言的這人是誰?” 白發道姑抽搐着說:“就是女淫賊金豔娘的小師弟花花太歲……” 淩壯志立即恨恨地說:“如果那天花花太歲沒被殺死,我定要将他捉住萬劍分屍。
” 白發道姑似是沒有聽到淩壯志說什麼,繼續悲痛地說:“但黛鳳卻信了外界的流言,時生疑心,經常望着娟娟端詳,同時,終日和天良吵鬧不休。
天良雖然曾再三肯定娟娟就是她的親生女兒,無奈黛鳳疑心已起,決心親自下山,一查究竟;一天深夜,她竟瞞着天良,一聲不吭地悄悄走了。
天良開始感到事态的嚴重,他已不放心再将娟娟交給黛鳳撫養了,因而才有背負娟娟去九華山的決定……” 淩壯志似已聽出些端倪,但他不敢正面發問,因而,插言說:“不知花花太歲散布了一些什麼流言?” 白發道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