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頑童喜得棄嬰
關燈
小
中
大
那日華山論劍結束之後,周伯通在華山頂上玩了一天,待得楊過對衆人拱手道别之時,他卻怔怔地有些呆了,覺得這個楊兄弟比那個郭靖兄弟大是不同,更對我老頑童胃口一些。
想到衆人散了,自己竟是又回到百花谷中,伴着一燈和尚與瑛姑,終究心有不甘,卻又覺不出為什麼心有不甘。
待得衆人陸續下峰,卻聽黃蓉叫道:“老頑童,你難道要在這裡站一輩子不成?” 老頑童這才默默地跟了下來。
瑛姑幾次想同他說話,看到他癡癡的樣子,比之平時的頑童模樣又多了幾分憨氣,甚覺可愛,于是也沒去管他,隻是偶而偷偷地看他一眼。
黃蓉忍不住偷笑,她已看出老頑童童心未泯,想要在江湖上大樂特樂,但又不得不随瑛姑回百花谷,是以悶聲。
再看瑛姑的表情,怎麼這兩人這般相象,直是天生的一對。
那瑛始如新娘子看新郎一樣看着老頑童,真是有趣極了。
但讓黃蓉更覺怪的事情是老頑童的頭發,原本銀絲一樣的白發現在從中間生出一朵黑色的花兒來。
好似一個黑色的帽頭扣在頭上,但那不是帽頭,而是新生出來的黑發。
老頑童内力深厚,加之心念專一,百花谷中百花之蜜的調養和山珍野味的補給,使他的一張紅樸樸的臉孔當真便如孩童一般,一絲皺紋也無,加之現今這種憨态,自是十分招人憐愛。
再看瑛姑,雖亦近老年,但那般嬌羞卻如新過門的媳婦一般,臉上雖已遍布皺紋,但頰上的紅潤卻殘存着她昔日的風韻。
黃蓉看着,猛然間不知想到了什麼,“哧哧”笑了,随即臉上騰地紅了,不待衆人相詢,自顧自先在前面走了。
再向前走了數裡,衆人該分手了。
黃藥師一行徑回襄陽,郭襄欲同老頑童到百花谷去,黃蓉便道:“且回襄陽,讓你外公傳你些武藝,你們一個老東邪,一個小東邪,不在一起切磋切磋,讓我們看了都覺遺憾。
”郭襄知道自己若不回襄陽,外公便不會回去,媽媽便會大大地失望了,于是牽了外公的手,假作高興地一同回去襄陽。
她不知便因自己這一念周到而失去了同大哥哥楊過再見一面的機會,面終因沒有再見大哥哥一面,使她得以創出一代武學流派,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一燈大師、周伯通、英姑三人欲回百花谷,卻是走了楊過與小龍女下山的這條路。
他們白天澄路,晚上便在店中休息,左右無事,便如常人一般的慢慢行來。
這日來到了一個大鎮,見到鎮上的人都背着包裹向外走,一問才知,是蒙古人又要來了。
襄陽蒙兵員敗,元氣大挫,但各地陷于蒙古領地的漢人慘遭屠殺,因而有不少鄉民起而抗暴。
蒙古人也學着漢人的模樣,實行占地聯保,一旦此地蒙兵遭漢人襲擊,彼地蒙兵必得來援,但有時來得遲了,便有不少蒙古官兵身首異處。
蒙古兵雖然能征慣戰,但那些起而抗暴的多是英雄大會上人簽過名的人物,郭靖守襄陽時,黃蓉密派了一些英雄豪士在蒙古人占領區搞這些活動,以牽制蒙古大隊兵馬的活動。
吃虧多了,蒙古官兵也學的乖了,竟也總結了一套戰術,大隊的蒙古兵時常沿城巡視,以防不測,如同在蒙古占領區内小股蒙古兵沿街巡邏一般。
這更苦了漢人百姓,緻使更多的無辜漢人摻死蒙兵鐵蹄之下。
一燈不忍目睹衆生慘遭徐毒的景象,隻向周伯通及瑛姑道:“咱們且到前面看看,如有村舍最好,也不要在這大鎮上停留了。
”瑛姑知道心意,拉着周伯通便走,老頑童也不說話,往日裡湊熱鬧的興趣也無。
三人隻是加快了腳步,傾刻已奔離了大鎮,來到一片荒郊。
忽聽得左近有兵刃交擊之聲,三人都是一頓,待得不理此事,老頑童卻耐不住了,嚷道:“左右無事,回到谷中再也無人打架,我們且瞧瞧熱鬧去。
” 一燈微笑,也不阻止,同了瑛姑三人展開輕功來到了兵刃交接之處。
看那動手的共有四人,一人被圍在核心,身上已然受傷,卻兀自把一柄寶劍舞開了,另外的三人有一人空手,另外兩人卻是持着斷刀斷劍。
那個被圍在核心的漢子約有四十開外,寶劍上隐有風雷之聲,卻取的全是守勢,自衣上有點點血迹,顯是受傷已久,在全力撐持,方臉上有一顆紅痣。
圍攻的三人要數空手的人武功最高,是個年近五十的僧人,衣衫被内力鼓起來,輕飄飄地在場内遊走,但顯是懼怕那自衣漢子的寶劍,不敢冒然行險,另外兩人的斷刀斷劍顯是被那白衣漢子削斷的,手中半截兵刃雖不稱手,卻不抛掉,顯是武功遜色得多了。
但那斷刀斷劍每每揮出之際卻是絕然難以想見的方位角度。
周伯通咦地一聲:“哈哈,好看,好看,不賴不賴,這等身手,雖較中原五絕大大不如,可也算得上數一數二了,隻是三個打一個,未勉太不公平,不過麼,三個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兵刃,可也算扯個直。
” 一燈打個輯:“各位施主,不知因何在此動手:可否看在老僧一燈的面上暫且罷手如何。
” 那幾個人以為自己聽錯了,待得那僧人回頭一看,急忙躍到圈外,躬身向一燈行禮: “在下乃少林門下棄徒,不便相告名号,久聞大師神功蓋世,今日有緣拜見實乃三生之幸也。
” 這僧人既直言相告乃少林門下棄徒,三人自是不便再問他名号,索性師承也不問了。
一燈見他神色間甚是坦誠,卻不知何以見棄于少林?那兩個漢子也一并抛下斷刀斷劍,上前行過大禮,退在一旁。
那僧人道:“這兩位乃在下小徒。
” 那自衣人趁此間歇把劍支在地上,看也不看三人,自顧自的養精蓄銳。
周伯通急道:“不幹不幹,你們要不就再打,要不就說個明白,怎麼這麼婆婆媽媽的說了半天卻不知叫什麼又不知姓什麼?” 那僧人見周伯通神情甚是好笑,但一燈名揚江湖數十年,凡有些江湖閱曆的好手都知他的名号,同他在一起的人那是萬萬不敢得罪了。
于是對周伯通道:“這位施主不知怎麼稱呼,小僧……” 周伯通卻打斷了他:“本施主姓周名伯通,乃天下五絕之中周頑童的便是,你快快也來說上一番久聞大名之類的屁話讓我聽上一聽” 那僧人卻不曾聽說中頑童之名,隻是聽别人說起過中神通,于是便道:“原來施主便是中神通,小僧确實久聞施主大名,便當真如雷貫耳。
” 周伯通雙手亂搖:“錯了錯了,中頑童便是中頑童,哪裡有什麼中神通了,那是幾百年前的事了,現今的五大高手乃是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了,五大高手隻有東邪沒改稱号,其餘的便都改了,中神通自是也得改,還要大改特改,一改再改呢?” 那僧人道:“原來中神通已改名叫中頑童?” 話沒說完,老頑童的頭已搖的象個撥郎鼓,一疊聲地錯錯錯錯錯連說了五個錯字出來,然後把兩手背在身後,來回鍍着步子,細心地開導那僧人:“中神通便是中神通,中頑童便是中頑童,雖一樣的武功高深卻不能混為一談。
便如你這和尚,和那覺遠和尚雖是一樣的愚得可以、愚不可及,但仍然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是一樣的道理。
” 僧人總算聽懂了,卻并沒有說什麼如雷貫耳之類的話,隻說:“小僧愚鈍,至此方得明白,還請施主見諒。
” 周伯通覺得臉上甚是無光,費了大番唇舌還是沒能讓那僧人如雷貫耳一番,自是大不過瘾,一頓腳,到一旁生氣去了。
一燈道:“各位為了何事争吵,還請見告,如若沒有緊要事,還請看在老僧面上,罷鬥言和如何?” —那僧人還未說話,那白衣人倒先發話了:“你這和尚
想到衆人散了,自己竟是又回到百花谷中,伴着一燈和尚與瑛姑,終究心有不甘,卻又覺不出為什麼心有不甘。
待得衆人陸續下峰,卻聽黃蓉叫道:“老頑童,你難道要在這裡站一輩子不成?” 老頑童這才默默地跟了下來。
瑛姑幾次想同他說話,看到他癡癡的樣子,比之平時的頑童模樣又多了幾分憨氣,甚覺可愛,于是也沒去管他,隻是偶而偷偷地看他一眼。
黃蓉忍不住偷笑,她已看出老頑童童心未泯,想要在江湖上大樂特樂,但又不得不随瑛姑回百花谷,是以悶聲。
再看瑛姑的表情,怎麼這兩人這般相象,直是天生的一對。
那瑛始如新娘子看新郎一樣看着老頑童,真是有趣極了。
但讓黃蓉更覺怪的事情是老頑童的頭發,原本銀絲一樣的白發現在從中間生出一朵黑色的花兒來。
好似一個黑色的帽頭扣在頭上,但那不是帽頭,而是新生出來的黑發。
老頑童内力深厚,加之心念專一,百花谷中百花之蜜的調養和山珍野味的補給,使他的一張紅樸樸的臉孔當真便如孩童一般,一絲皺紋也無,加之現今這種憨态,自是十分招人憐愛。
再看瑛姑,雖亦近老年,但那般嬌羞卻如新過門的媳婦一般,臉上雖已遍布皺紋,但頰上的紅潤卻殘存着她昔日的風韻。
黃蓉看着,猛然間不知想到了什麼,“哧哧”笑了,随即臉上騰地紅了,不待衆人相詢,自顧自先在前面走了。
再向前走了數裡,衆人該分手了。
黃藥師一行徑回襄陽,郭襄欲同老頑童到百花谷去,黃蓉便道:“且回襄陽,讓你外公傳你些武藝,你們一個老東邪,一個小東邪,不在一起切磋切磋,讓我們看了都覺遺憾。
”郭襄知道自己若不回襄陽,外公便不會回去,媽媽便會大大地失望了,于是牽了外公的手,假作高興地一同回去襄陽。
她不知便因自己這一念周到而失去了同大哥哥楊過再見一面的機會,面終因沒有再見大哥哥一面,使她得以創出一代武學流派,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一燈大師、周伯通、英姑三人欲回百花谷,卻是走了楊過與小龍女下山的這條路。
他們白天澄路,晚上便在店中休息,左右無事,便如常人一般的慢慢行來。
這日來到了一個大鎮,見到鎮上的人都背着包裹向外走,一問才知,是蒙古人又要來了。
襄陽蒙兵員敗,元氣大挫,但各地陷于蒙古領地的漢人慘遭屠殺,因而有不少鄉民起而抗暴。
蒙古人也學着漢人的模樣,實行占地聯保,一旦此地蒙兵遭漢人襲擊,彼地蒙兵必得來援,但有時來得遲了,便有不少蒙古官兵身首異處。
蒙古兵雖然能征慣戰,但那些起而抗暴的多是英雄大會上人簽過名的人物,郭靖守襄陽時,黃蓉密派了一些英雄豪士在蒙古人占領區搞這些活動,以牽制蒙古大隊兵馬的活動。
吃虧多了,蒙古官兵也學的乖了,竟也總結了一套戰術,大隊的蒙古兵時常沿城巡視,以防不測,如同在蒙古占領區内小股蒙古兵沿街巡邏一般。
這更苦了漢人百姓,緻使更多的無辜漢人摻死蒙兵鐵蹄之下。
一燈不忍目睹衆生慘遭徐毒的景象,隻向周伯通及瑛姑道:“咱們且到前面看看,如有村舍最好,也不要在這大鎮上停留了。
”瑛姑知道心意,拉着周伯通便走,老頑童也不說話,往日裡湊熱鬧的興趣也無。
三人隻是加快了腳步,傾刻已奔離了大鎮,來到一片荒郊。
忽聽得左近有兵刃交擊之聲,三人都是一頓,待得不理此事,老頑童卻耐不住了,嚷道:“左右無事,回到谷中再也無人打架,我們且瞧瞧熱鬧去。
” 一燈微笑,也不阻止,同了瑛姑三人展開輕功來到了兵刃交接之處。
看那動手的共有四人,一人被圍在核心,身上已然受傷,卻兀自把一柄寶劍舞開了,另外的三人有一人空手,另外兩人卻是持着斷刀斷劍。
那個被圍在核心的漢子約有四十開外,寶劍上隐有風雷之聲,卻取的全是守勢,自衣上有點點血迹,顯是受傷已久,在全力撐持,方臉上有一顆紅痣。
圍攻的三人要數空手的人武功最高,是個年近五十的僧人,衣衫被内力鼓起來,輕飄飄地在場内遊走,但顯是懼怕那自衣漢子的寶劍,不敢冒然行險,另外兩人的斷刀斷劍顯是被那白衣漢子削斷的,手中半截兵刃雖不稱手,卻不抛掉,顯是武功遜色得多了。
但那斷刀斷劍每每揮出之際卻是絕然難以想見的方位角度。
周伯通咦地一聲:“哈哈,好看,好看,不賴不賴,這等身手,雖較中原五絕大大不如,可也算得上數一數二了,隻是三個打一個,未勉太不公平,不過麼,三個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兵刃,可也算扯個直。
” 一燈打個輯:“各位施主,不知因何在此動手:可否看在老僧一燈的面上暫且罷手如何。
” 那幾個人以為自己聽錯了,待得那僧人回頭一看,急忙躍到圈外,躬身向一燈行禮: “在下乃少林門下棄徒,不便相告名号,久聞大師神功蓋世,今日有緣拜見實乃三生之幸也。
” 這僧人既直言相告乃少林門下棄徒,三人自是不便再問他名号,索性師承也不問了。
一燈見他神色間甚是坦誠,卻不知何以見棄于少林?那兩個漢子也一并抛下斷刀斷劍,上前行過大禮,退在一旁。
那僧人道:“這兩位乃在下小徒。
” 那自衣人趁此間歇把劍支在地上,看也不看三人,自顧自的養精蓄銳。
周伯通急道:“不幹不幹,你們要不就再打,要不就說個明白,怎麼這麼婆婆媽媽的說了半天卻不知叫什麼又不知姓什麼?” 那僧人見周伯通神情甚是好笑,但一燈名揚江湖數十年,凡有些江湖閱曆的好手都知他的名号,同他在一起的人那是萬萬不敢得罪了。
于是對周伯通道:“這位施主不知怎麼稱呼,小僧……” 周伯通卻打斷了他:“本施主姓周名伯通,乃天下五絕之中周頑童的便是,你快快也來說上一番久聞大名之類的屁話讓我聽上一聽” 那僧人卻不曾聽說中頑童之名,隻是聽别人說起過中神通,于是便道:“原來施主便是中神通,小僧确實久聞施主大名,便當真如雷貫耳。
” 周伯通雙手亂搖:“錯了錯了,中頑童便是中頑童,哪裡有什麼中神通了,那是幾百年前的事了,現今的五大高手乃是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了,五大高手隻有東邪沒改稱号,其餘的便都改了,中神通自是也得改,還要大改特改,一改再改呢?” 那僧人道:“原來中神通已改名叫中頑童?” 話沒說完,老頑童的頭已搖的象個撥郎鼓,一疊聲地錯錯錯錯錯連說了五個錯字出來,然後把兩手背在身後,來回鍍着步子,細心地開導那僧人:“中神通便是中神通,中頑童便是中頑童,雖一樣的武功高深卻不能混為一談。
便如你這和尚,和那覺遠和尚雖是一樣的愚得可以、愚不可及,但仍然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是一樣的道理。
” 僧人總算聽懂了,卻并沒有說什麼如雷貫耳之類的話,隻說:“小僧愚鈍,至此方得明白,還請施主見諒。
” 周伯通覺得臉上甚是無光,費了大番唇舌還是沒能讓那僧人如雷貫耳一番,自是大不過瘾,一頓腳,到一旁生氣去了。
一燈道:“各位為了何事争吵,還請見告,如若沒有緊要事,還請看在老僧面上,罷鬥言和如何?” —那僧人還未說話,那白衣人倒先發話了:“你這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