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淚灑金錢镖》(白羽傳記小說)序
關燈
小
中
大
,可以不受報社文藝編輯的束縛,在一定限度内随心所欲地發洩自己的情感,結果是意外地奠定了白羽武俠小說的獨特風格。
美學家張贛生這些年來對近代中國武俠小說作了深刻研究,他對所謂北派武俠小說四大名家的作品,分别贈予言情武俠小說(王度廬)、武林技擊小說(鄭證因)、神怪劍俠小說(還珠樓主)等桂冠,他對筆者說,拟稱白羽武俠小說為社會武俠小說。
天津作家馮骥才著文說:“白羽是有才華的作家,中外文學修養都較深,作品多借武林中的恩恩怨怨發洩對世态人情的感慨,餘味尤濃。
”(原載《藍盾》) 白羽武俠小說武打很少,僅僅是借武林人物間的種種矛盾作外殼,發洩在心靈裡埋藏多年的情感。
他擅長揭露,更擅長描寫青年的心理,在内容上又把二者融合起來,通過青年的個人奮鬥曆程中遇到的種種挫折,揭露舊社會人間的爾虞我詐,贊揚青年的百折不撓精神,再寫點外态冷漠、内心熱情的善良長者。
這是白羽武俠小說的基本公式。
先父對自己文字功力之長短,有點自知之明,注意揚長避短,在武俠小說中盡力表現現實生活。
白羽筆下的青年雖然身份不同,性格有異;但都有志氣、很自信、缺乏社會經驗,因而到處碰壁。
吃了虧,并不從自身找原因,卻總是埋天怨地嫌自己運氣不好。
在碰壁中,既揭露了碰壁的外部原因舊社會的人間奸詐;也揭露了碰壁的内部原因青年的無知、傲慢。
白羽武俠小說流行于四十年代,事隔四十餘載,一些知名人士,像作家(如劉紹棠、馮骥才、鄧友梅先生)、文藝評論家(如姜德明、張贛生等先生)、以及資深教授(如全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學仲、範伯群、徐斯年等先生)和其他方面學者,至今還留有印象,海外還在重版印刷。
其藝術上成功之所在,就在于先父在小說中把自己寫進去了;小說中的青年,正是先父的化身。
讀了育楠的《淚灑金錢镖》,帶着悲和淚,便能正确認識白羽武俠小說中的人物。
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和作者思想水平的局限,白羽武俠小說當然有許多毛病。
先父正因為厭惡寫武俠小說,一旦有飯吃,便不再寫了。
一九四二年,先父寫完《十二金錢镖》卷十六,全書即将結束,卻停筆不寫了。
台灣的葉洪生先生對此很不理解。
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此時,先兄以智從北平師範大學休學謀了一個小學教員差事,家中勉強有飯吃,先父便停筆武俠,專心緻志地把精力轉移到甲骨金文研究上去了。
(順便說幾句,先父關于甲骨文鐘鼎文的研究的一部分手稿,現仍存于王襄老先生的門生手裡,據聞想整理出版。
)但葉洪生先生有個誤會,他以為十二金錢镖隻寫了十六卷八十回。
其實先父從一九四六年起又沒飯吃了(先父離開國民黨一家報社總編輯崗位,先兄辭去小學教員,複學北平師大),自言重度淪陷生活(見《十二金錢镖》滬版自序)重作馮婦,三年間又撰寫了一百多萬字的武俠小說,一九四六年寫完《十二金錢镖》卷十七,在天津《建國日報》連載,結束了全書。
先父厭惡武俠小說的另一表現是,在小說中奚落、諷刺俠客的行徑,這也是他寫作時思想矛盾之所在。
(原載年期香港《明報月刊》,年作較大删節。
) 附言: 育楠寫的《淚灑金錢镖》終究是文學作品,小說終究是小說麼,當然要進行藝術加工。
近年我接到許多封信,問及該書的若幹史實。
我隻回答:這是小說,不是白羽傳。
又及,本文是見到台灣葉洪生先生批校的二千萬言的《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有感,将此在大陸已刊出的文章,寄給香港梁羽生先生,請他介紹在香港報刊發表,以便與港台學者交流。
梁羽生先生當即将此稿面交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批示在《明報月刊》發表。
大約在我寄稿一個月内,便接到梁羽生先生的來信和該刊的刊出稿,其效率之高出我意料。
在此感謝梁羽生、金庸兩位武俠文學大師的支持。
美學家張贛生這些年來對近代中國武俠小說作了深刻研究,他對所謂北派武俠小說四大名家的作品,分别贈予言情武俠小說(王度廬)、武林技擊小說(鄭證因)、神怪劍俠小說(還珠樓主)等桂冠,他對筆者說,拟稱白羽武俠小說為社會武俠小說。
天津作家馮骥才著文說:“白羽是有才華的作家,中外文學修養都較深,作品多借武林中的恩恩怨怨發洩對世态人情的感慨,餘味尤濃。
”(原載《藍盾》) 白羽武俠小說武打很少,僅僅是借武林人物間的種種矛盾作外殼,發洩在心靈裡埋藏多年的情感。
他擅長揭露,更擅長描寫青年的心理,在内容上又把二者融合起來,通過青年的個人奮鬥曆程中遇到的種種挫折,揭露舊社會人間的爾虞我詐,贊揚青年的百折不撓精神,再寫點外态冷漠、内心熱情的善良長者。
這是白羽武俠小說的基本公式。
先父對自己文字功力之長短,有點自知之明,注意揚長避短,在武俠小說中盡力表現現實生活。
白羽筆下的青年雖然身份不同,性格有異;但都有志氣、很自信、缺乏社會經驗,因而到處碰壁。
吃了虧,并不從自身找原因,卻總是埋天怨地嫌自己運氣不好。
在碰壁中,既揭露了碰壁的外部原因舊社會的人間奸詐;也揭露了碰壁的内部原因青年的無知、傲慢。
白羽武俠小說流行于四十年代,事隔四十餘載,一些知名人士,像作家(如劉紹棠、馮骥才、鄧友梅先生)、文藝評論家(如姜德明、張贛生等先生)、以及資深教授(如全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學仲、範伯群、徐斯年等先生)和其他方面學者,至今還留有印象,海外還在重版印刷。
其藝術上成功之所在,就在于先父在小說中把自己寫進去了;小說中的青年,正是先父的化身。
讀了育楠的《淚灑金錢镖》,帶着悲和淚,便能正确認識白羽武俠小說中的人物。
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和作者思想水平的局限,白羽武俠小說當然有許多毛病。
先父正因為厭惡寫武俠小說,一旦有飯吃,便不再寫了。
一九四二年,先父寫完《十二金錢镖》卷十六,全書即将結束,卻停筆不寫了。
台灣的葉洪生先生對此很不理解。
其實原因很簡單,當此時,先兄以智從北平師範大學休學謀了一個小學教員差事,家中勉強有飯吃,先父便停筆武俠,專心緻志地把精力轉移到甲骨金文研究上去了。
(順便說幾句,先父關于甲骨文鐘鼎文的研究的一部分手稿,現仍存于王襄老先生的門生手裡,據聞想整理出版。
)但葉洪生先生有個誤會,他以為十二金錢镖隻寫了十六卷八十回。
其實先父從一九四六年起又沒飯吃了(先父離開國民黨一家報社總編輯崗位,先兄辭去小學教員,複學北平師大),自言重度淪陷生活(見《十二金錢镖》滬版自序)重作馮婦,三年間又撰寫了一百多萬字的武俠小說,一九四六年寫完《十二金錢镖》卷十七,在天津《建國日報》連載,結束了全書。
先父厭惡武俠小說的另一表現是,在小說中奚落、諷刺俠客的行徑,這也是他寫作時思想矛盾之所在。
(原載年期香港《明報月刊》,年作較大删節。
) 附言: 育楠寫的《淚灑金錢镖》終究是文學作品,小說終究是小說麼,當然要進行藝術加工。
近年我接到許多封信,問及該書的若幹史實。
我隻回答:這是小說,不是白羽傳。
又及,本文是見到台灣葉洪生先生批校的二千萬言的《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有感,将此在大陸已刊出的文章,寄給香港梁羽生先生,請他介紹在香港報刊發表,以便與港台學者交流。
梁羽生先生當即将此稿面交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批示在《明報月刊》發表。
大約在我寄稿一個月内,便接到梁羽生先生的來信和該刊的刊出稿,其效率之高出我意料。
在此感謝梁羽生、金庸兩位武俠文學大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