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白羽傳(節選)
關燈
小
中
大
末路英雄———白羽傳前言
宮以仁宮捷
編者按: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本作品的特色,特簡介作者
寫作的曆史背景。
一 白羽,是歲的落拓文人宮竹心,年在淪陷區天津正式下海撰述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镖》,第一次使用的筆名。
他終生鄙視武俠小說,然而他的武俠小說近年卻印行千萬冊(含報刊連載和改編的連環畫),卻給了他“榮譽”。
筆者撰述這部傳記,試圖從作者生長的主客觀環境,揭示這種異常現象,以及帶有共性的内涵;也揭示“社會武俠小說”流派形成的背景。
白羽出身于北洋軍閥營官家庭,少讀舊學;跨入青年,恰逢“五四”,又有緣親聆魯迅兄弟教誨,緻力新文學創作、翻譯西方名著。
正當奮上之際,遭父喪家道衰敗,在北京、天津做了二十年文丐。
華北淪陷,走投無路,逼上武林。
白羽有新舊文學基礎,又曆經人生艱險,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中西文學結合,以反諷手法,沖破武俠小說的傳統觀念,編述一些耐人尋味的武俠故事。
如兢兢業業名利雙獲的俞三勝已然激流勇退而被迫重踏江湖幾乎困入絕境,貪生怕死的雞鳴狗盜之徒喬九煙卻舍命犯險建“奇功”,藝高貌美女俠柳研青以其天真無邪“三氣夫婿”使之逃婚出走,青年義士楊華奮身救烈女千裡送行卻墜入情網,獅子林施仁義反遭斃命一掌,賣恩計誘獨行盜俠小白龍行不義,以及老劍客一塵道長中假采花計被“貞婦”暗算,女英雄擒淫盜被賊所奸等等。
這些略加扭曲的平凡故事,經白羽用細膩的文筆予以描繪,讀者閱後尚覺有餘味可品。
這大概就是白羽武俠小說的重要特色。
白羽這樣寫武俠,無非是借題發揮對世道不公的不平和個人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怨氣,不料竟赢得淪陷區讀者的欣賞。
逐漸天津北京報刊也以邀得劉雲若的社會言情、白羽的武俠,為最佳小說專欄。
(這裡順便提及,張恨水,還珠樓主二位名家,一位去了重慶,一位被上海書店老闆買斷版權,極少在北京報刊發表連載稿。
) 白羽武俠小說在四十年代已有一定的讀者群,并深入到大中學生以及高級知識層中。
卻也受到時代的束縛:發行範圍不廣、小說印數不大,每版僅印幾千冊,如《十二金錢镖》津滬東北印行五版,加上重慶香港盜印版,總數也不過數萬;流行時間不過十年略餘,社會觀念不承認其文學價值,作者本人也僅僅認真寫作五年。
白羽武俠作品似若昙花,剛剛一現,到五十年代便衰落了。
年,白羽已成為特定環境的擺設品了。
他與張恨水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與會者武俠和社會言情作家僅此二位);回天津後,又參加天津市文學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前身),當選為常務理事,參加天津市文代會當選為市文聯委員。
此後,白羽作家身份已名正,便實亡,晚年隻靠天津市文史研究館等單位發養老金,維持病軀十餘年。
八十年代,梁羽生、金庸武俠小說回歸大陸,掀起武俠熱,人們追根溯源,帶動了上一代南向北趙及北派四家武俠作的重版,白羽再加上有親受魯迅教誨的榮譽,他的書重版印行較早,趕上武俠餘熱,其中幾部印數分别在幾十萬乃至百萬冊以上(不包括盜版書),海内外多種大衆文學或武俠名著大系(或文選)均編入了白羽遺作,據其原作改編的京劇、電影、評書、連環畫,也紛紛問世,其影響超過了四十年代。
更值得一提的,一些資深文學理論家作家也注意到了白羽武俠作,海峽兩岸的張贛生、葉洪生諸學者,東西南北呼應,共贈白羽以社會反諷武俠流派桂冠。
自八十年代以來,看過白羽武俠小說的已然算很不少了,回憶和評介白羽及其書的文章也屢見不鮮,現在吸收名家高見,将其書其人融為一體撰寫傳記的條件,似乎比較成熟了,筆者姑且試為之。
二 白羽這個筆名是什麼意思?他本人在年有過兩次解釋:一次是口頭對家人說:“白羽就是姓白名羽,寫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镖》的,與我姓宮的沒有關系。
”另一次是書面寫道:白羽,懦夫之号也。
(見《十二金錢镖》年初版自序。
) 但年月白羽出版自傳《話柄》,封面請天津名士王伯龍題句“彈铗長歌氣倍豪,淋漓大筆寫荊高,爐邊沉睡無名姓,萬古雲霄一羽毛。
”(其中“萬古……”句引自杜甫“詠懷古迹”)這種對白羽懷才不遇、揮筆寫武的褒貶,白羽顯然是默認的。
這三種解說,初步反映出白羽對寫武俠的自卑、自棄、自信、自豪的矛盾心情。
自卑,白羽從少年時代直到臨殁,始終是鄙視武俠小說的。
如白羽自撰的少年回憶,他用反諷的筆法,描繪少年白羽模仿黑旋風李逵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醜态,“口對酒瓶,隻灌了一下子,便辣得吐舌流淚。
幾分鐘過去,沒有封神,竟架起雲來,沒擺群英會,竟裝了周瑜,大吐特吐起來……”白羽還當過翻江鼠蔣平的弟子,“一個魚躍,撲入水中,嘴自己張開了,咕咚一口,喝了足有半桶水,幸而水不深……”白羽充當怒打不平的俠客,是一種另外的窘像,“一日夜遊,忽見十幾歲的姑娘,欺淩一
一 白羽,是歲的落拓文人宮竹心,年在淪陷區天津正式下海撰述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镖》,第一次使用的筆名。
他終生鄙視武俠小說,然而他的武俠小說近年卻印行千萬冊(含報刊連載和改編的連環畫),卻給了他“榮譽”。
筆者撰述這部傳記,試圖從作者生長的主客觀環境,揭示這種異常現象,以及帶有共性的内涵;也揭示“社會武俠小說”流派形成的背景。
白羽出身于北洋軍閥營官家庭,少讀舊學;跨入青年,恰逢“五四”,又有緣親聆魯迅兄弟教誨,緻力新文學創作、翻譯西方名著。
正當奮上之際,遭父喪家道衰敗,在北京、天津做了二十年文丐。
華北淪陷,走投無路,逼上武林。
白羽有新舊文學基礎,又曆經人生艱險,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中西文學結合,以反諷手法,沖破武俠小說的傳統觀念,編述一些耐人尋味的武俠故事。
如兢兢業業名利雙獲的俞三勝已然激流勇退而被迫重踏江湖幾乎困入絕境,貪生怕死的雞鳴狗盜之徒喬九煙卻舍命犯險建“奇功”,藝高貌美女俠柳研青以其天真無邪“三氣夫婿”使之逃婚出走,青年義士楊華奮身救烈女千裡送行卻墜入情網,獅子林施仁義反遭斃命一掌,賣恩計誘獨行盜俠小白龍行不義,以及老劍客一塵道長中假采花計被“貞婦”暗算,女英雄擒淫盜被賊所奸等等。
這些略加扭曲的平凡故事,經白羽用細膩的文筆予以描繪,讀者閱後尚覺有餘味可品。
這大概就是白羽武俠小說的重要特色。
白羽這樣寫武俠,無非是借題發揮對世道不公的不平和個人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怨氣,不料竟赢得淪陷區讀者的欣賞。
逐漸天津北京報刊也以邀得劉雲若的社會言情、白羽的武俠,為最佳小說專欄。
(這裡順便提及,張恨水,還珠樓主二位名家,一位去了重慶,一位被上海書店老闆買斷版權,極少在北京報刊發表連載稿。
) 白羽武俠小說在四十年代已有一定的讀者群,并深入到大中學生以及高級知識層中。
卻也受到時代的束縛:發行範圍不廣、小說印數不大,每版僅印幾千冊,如《十二金錢镖》津滬東北印行五版,加上重慶香港盜印版,總數也不過數萬;流行時間不過十年略餘,社會觀念不承認其文學價值,作者本人也僅僅認真寫作五年。
白羽武俠作品似若昙花,剛剛一現,到五十年代便衰落了。
年,白羽已成為特定環境的擺設品了。
他與張恨水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與會者武俠和社會言情作家僅此二位);回天津後,又參加天津市文學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前身),當選為常務理事,參加天津市文代會當選為市文聯委員。
此後,白羽作家身份已名正,便實亡,晚年隻靠天津市文史研究館等單位發養老金,維持病軀十餘年。
八十年代,梁羽生、金庸武俠小說回歸大陸,掀起武俠熱,人們追根溯源,帶動了上一代南向北趙及北派四家武俠作的重版,白羽再加上有親受魯迅教誨的榮譽,他的書重版印行較早,趕上武俠餘熱,其中幾部印數分别在幾十萬乃至百萬冊以上(不包括盜版書),海内外多種大衆文學或武俠名著大系(或文選)均編入了白羽遺作,據其原作改編的京劇、電影、評書、連環畫,也紛紛問世,其影響超過了四十年代。
更值得一提的,一些資深文學理論家作家也注意到了白羽武俠作,海峽兩岸的張贛生、葉洪生諸學者,東西南北呼應,共贈白羽以社會反諷武俠流派桂冠。
自八十年代以來,看過白羽武俠小說的已然算很不少了,回憶和評介白羽及其書的文章也屢見不鮮,現在吸收名家高見,将其書其人融為一體撰寫傳記的條件,似乎比較成熟了,筆者姑且試為之。
二 白羽這個筆名是什麼意思?他本人在年有過兩次解釋:一次是口頭對家人說:“白羽就是姓白名羽,寫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镖》的,與我姓宮的沒有關系。
”另一次是書面寫道:白羽,懦夫之号也。
(見《十二金錢镖》年初版自序。
) 但年月白羽出版自傳《話柄》,封面請天津名士王伯龍題句“彈铗長歌氣倍豪,淋漓大筆寫荊高,爐邊沉睡無名姓,萬古雲霄一羽毛。
”(其中“萬古……”句引自杜甫“詠懷古迹”)這種對白羽懷才不遇、揮筆寫武的褒貶,白羽顯然是默認的。
這三種解說,初步反映出白羽對寫武俠的自卑、自棄、自信、自豪的矛盾心情。
自卑,白羽從少年時代直到臨殁,始終是鄙視武俠小說的。
如白羽自撰的少年回憶,他用反諷的筆法,描繪少年白羽模仿黑旋風李逵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醜态,“口對酒瓶,隻灌了一下子,便辣得吐舌流淚。
幾分鐘過去,沒有封神,竟架起雲來,沒擺群英會,竟裝了周瑜,大吐特吐起來……”白羽還當過翻江鼠蔣平的弟子,“一個魚躍,撲入水中,嘴自己張開了,咕咚一口,喝了足有半桶水,幸而水不深……”白羽充當怒打不平的俠客,是一種另外的窘像,“一日夜遊,忽見十幾歲的姑娘,欺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