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戰

關燈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

     天河接緣水,秀出九芙蓉。

     我做一揮手,誰人可相從。

     君為東道主,于此卧雲松。

     —李白—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西南四十裡膨即漢時徑縣,陵陽二地。

     三國時孫吳分置臨城縣境至隋廢,唐置青陽縣,以在青山之陽為名,屬池州府,青山在縣北五裡,逾梅家嶺,與貴池接壤。

     九華山南望陵陽,西朝秋浦,北接五溪大通,東際雙陷龍口,昔名九子山, 唐李白遊九子山,見其山峰并時,如蓮開九朵,改之為九華山。

     書籍上有記載“舊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蓮花削成,改之為九華山。

    ’ 青陽縣志上也記載“山近縣西四十裡,蜂之得名者四十八,岩十四,洞五,嶺十一,系十八,源二,其餘台石池澗溪攆之屬以奇勝名者 “知行金二‘”的王陽明曾讀書于此山中,與李白書堂并名千古。

     詩仙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有序。

     “.……………”太史公南遊,路面不書,事絕放老之口,複缺名賢之紀,雖靈仙往複面賦詠筆間,予乃削其舊号,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遁江漢,憩于夏侯回之堂,開檐岸績坐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将來。

    ” 他們的詩是這樣的 “妙右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李白。

     層标遏遲日,半壁明朝留。

    高霧。

     積雪暇睡邀,飛流欲陽崖。

    —韋極輿。

     青熒玉樹色,漂渺羽人家。

    李白。

    ” 九華山不但是詩人吟詠之地,也是佛家的地藏王道場。

     《地藏十輪經,:“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盡藏。

    ”取名地藏。

     ‘大乘佛經》上記載的是“地藏受釋尊付囑,令救度六道衆生,決不成佛,常現身地獄中,以救衆生之苦難,世稱幽賓教主。

    ” 《地藏本願經)二卷,唐實義難陀譯,經中記載“佛升切利天為母說法,後召地藏大士永為幽買教主,使世上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威登極樂。

    ” 這本書多說地獄相及迫薦功德,為佛門的孝經。

     經中又說地藏蒼薩救渡衆生,不空誓,不成風之弘願,故名“地藏本願。

    ” 所以“九華劍派”不但劍術精絕,同時也有待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玄秘。

     武林中有七大劍源,九華山并不在其内,因為九華山門下的弟予本就極少,行蹤更少出現在江湖。

     多年前江湖中就已盛傳九華派已與幽另教合并,同時供奉的兩位祖師,一位是地藏王菩薩,另一位就是待灑風流,高絕千古的李白。

     據說這位青蓮居士不但是詩仙,也是劍仙,九華的劍法,就是他一脈相傳,直到千百中後,江湖中又出現位奇俠李慕白,也是九華派的嫡系。

     這些傳說使得九華派在江湖人心目中變得更神秘。

    九華門下弟予,行蹤也更詭秘,近年來幾乎已絕迹于江湖。

     但這些卻還都不是讓傅紅雪吃驚的原因,令他吃諒的,是如意大師這個人。

     如意大師着白袍,登芒鞋,赤尼,摩頂,神情嚴肅,眸子有光,看來無疑是位修為極深的出家人,一位出家的女人。

     她看來仿佛已近中中。

     身材适中,容貌端正,舉止規矩有禮,一張表情嚴肅的臉上,并沒有什麼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更沒有足以令人吃驚之處,無論任何人眼中看來,她隻不過是個修為嚴謹的中年尼姑,和佛門中其他千千萬萬個謹守清規的尼姑并沒有什麼不同。

     可是在傅紅雪眼中看來,就完全不同了。

     她的容貌雖平凡端莊,一雙玉手卻美如春蔥,柔若無骨。

    她赤着芒鞋,不着鴉頭襪,露出的一雙底趾趾斂的如霜雪白玉足,更美得令人目眩。

    她的白布僧袍寬大柔軟.一塵不染,遮蓋着她絕大部分身體。

     沒有人會去幻想一個修為嚴謹的中年尼姑,在僧袍下的胴體是什麼樣子的。

     傅紅雪卻不能不想。

     欄杆上的潔白僧袍浴池中的豐美腦體,黑暗中的呻吟呼吸,溫暖光滑的擁抱,還有那雙牽引他進入夢境的手。

     他競不能不将眼前這個道貌岸然的出家人,和昨夜那個成熟而充滿渴望的女予聯想在一起,雖然他一直禁止自己去想,但卻偏偏不能不想。

     雖然他對一切事都已能不聞不問無動于衷,可是這規矩嚴肅的中年尼姑卻使得他的方寸大亂,他已感覺到自己的嘴唇發幹.心跳加速,幾乎無法控制。

     如意大師隻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端莊嚴肅的臉上,還是全無表情。

     傅紅雪幾乎忍不住要沖過去,撕開她的僧衣,看看她是不是昨夜那個女人,可是他還是勉強忍耐住。

     他仿佛聽見她在問“這位就是名滿天下的傅紅雪施主?” 他仿佛聽見自己的回答“是的,我就是傅紅雪。

    ” 卓夫人看着他們眼睛裡的表情狡黠而詭谲。

     —她是不是已知道他們的事。

     她忽然笑道:“大師駐錫九華,想不到居然也知道傅大俠的名 如意大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