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人生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某夜,在閑談中,一位朋友忽然問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準?”我沖口而出的答複:“古人是範蠡,今人是吳清源。”
這不是考慮到各種因素而作的全面性客觀評價,純粹是出于個人的喜好,以大智大慧而論,我最敬仰的自然是釋迦牟尼;以人情通達而論則最佩服老子;文學與曆史著作中我最喜歡司馬光的《資本通鑒》。當時所以說範蠡和吳清源,是因為我自幼就對這兩人感到一份親切。我曾将範蠢作為主角而寫在《越女劍》的一個短篇小說中。至于吳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愛圍棋,因而對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滿景仰之情。
圍棋是中國發明的,近數百年來盛于日本。但在兩千年的中日圍棋史上,恐怕沒有第二位棋士足與吳清源先生并肩。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這向以争勝負為唯一目标的藝術,提高到了極高的人生境界,吳先生在圍棋藝術中提出了“調和”的理論,以棋風鋒銳犀利見稱的坂田榮男先生也對之一再稱譽,認為不可企及。吳先生的“調和論”主張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學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吳先生後期的奕棋不再以勝負為務,而尋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創造,在藝術上有新的開拓。放眼今日中日棋壇,能有這樣胸襟的人可說絕無僅有,或者武宮和大竹兩位略有近似之處吧,但說到天才,卻又遠遠不及了。
佛家禅宗教人修為當持“平常心”。吳先生在奕藝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這境界,奕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靈修為的大道了。吳先生愛讀“易經”、“中庸”,在宗教上信奉各教殊途同歸的紅□教。他的奕藝,有哲學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師,而不僅僅是二十年中無敵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時見,大宗師卻千百年而不得一。
教我圍棋的老師之一王立誠先生前年到我家作客,随同前來的有小松英樹四段(當時)。晚上他們不停用功,向我借棋書去研究,選中的是平凡社出版的四卷本《吳清源打棋全集》。他們發現我在棋書上劃了不少紅藍标志,王老師後來贊我鑽研用功,相信他心中一定奇怪:“為什麼你這樣努力,棋藝卻仍然如此差勁兒?”這句話他不好意思問,但問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吳老師輸了的棋你大都沒有打?”因為我敬仰吳先生,打他大獲全勝的棋譜時興高采烈,分享他勝利的喜悅,對他隻赢一目半目的棋局就不怎麼有興緻了。至于他的輸局,我通常不去複局,打這種譜時未免悶悶不樂。相信這情形也解答了王老師心中的疑問,我非但完全不能了解吳先生棋藝的精詣,不能體會到他在棋局中所顯示的沖淡平遠,事實上是以娛樂的心情去打譜,用功自然是白用了。這大概是舉世圍棋業餘愛好者的通病。其實,吳先生即使在負局之中也有不少精妙之着。但這些妙着和新穎的構思,也隻有專家棋士才能了解。前兩年稱霸日本棋壇的趙治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他生平鑽研最勤的是吳清源先生的棋局,四卷《吳清源打棋全集》已翻得破爛了,必須去買過一套新的。相信數百年之後,圍棋藝術更有無數創新,但吳先生的棋局仍将為後世棋士所鑽研不休。因為吳先生的棋藝不純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後所蘊藏的精神與境界。
《天外有天》這部書寫出了吳先生一生奕棋的經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吳先生畢生所尋求的,其實是一個崇高的心靈。隻因為他的世俗事業是奕棋,于是這崇高的心靈便反映在棋藝上。新布局法、大雪崩内拐的定式,以及其他各種為人盛所稱道的創造,其實隻是餘事而已。在吳先生崇高的心靈中,恐怕在近百局“十番棋”中将當世高手盡數打得降級,也隻是人生中微不足道的過眼煙雲吧。
很有機會為一位平生景仰的大宗師的回憶錄寫序,實是莫大的榮幸。
這不是考慮到各種因素而作的全面性客觀評價,純粹是出于個人的喜好,以大智大慧而論,我最敬仰的自然是釋迦牟尼;以人情通達而論則最佩服老子;文學與曆史著作中我最喜歡司馬光的《資本通鑒》。當時所以說範蠡和吳清源,是因為我自幼就對這兩人感到一份親切。我曾将範蠢作為主角而寫在《越女劍》的一個短篇小說中。至于吳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愛圍棋,因而對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滿景仰之情。
圍棋是中國發明的,近數百年來盛于日本。但在兩千年的中日圍棋史上,恐怕沒有第二位棋士足與吳清源先生并肩。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這向以争勝負為唯一目标的藝術,提高到了極高的人生境界,吳先生在圍棋藝術中提出了“調和”的理論,以棋風鋒銳犀利見稱的坂田榮男先生也對之一再稱譽,認為不可企及。吳先生的“調和論”主張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學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吳先生後期的奕棋不再以勝負為務,而尋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創造,在藝術上有新的開拓。放眼今日中日棋壇,能有這樣胸襟的人可說絕無僅有,或者武宮和大竹兩位略有近似之處吧,但說到天才,卻又遠遠不及了。
佛家禅宗教人修為當持“平常心”。吳先生在奕藝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這境界,奕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靈修為的大道了。吳先生愛讀“易經”、“中庸”,在宗教上信奉各教殊途同歸的紅□教。他的奕藝,有哲學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師,而不僅僅是二十年中無敵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時見,大宗師卻千百年而不得一。
教我圍棋的老師之一王立誠先生前年到我家作客,随同前來的有小松英樹四段(當時)。晚上他們不停用功,向我借棋書去研究,選中的是平凡社出版的四卷本《吳清源打棋全集》。他們發現我在棋書上劃了不少紅藍标志,王老師後來贊我鑽研用功,相信他心中一定奇怪:“為什麼你這樣努力,棋藝卻仍然如此差勁兒?”這句話他不好意思問,但問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吳老師輸了的棋你大都沒有打?”因為我敬仰吳先生,打他大獲全勝的棋譜時興高采烈,分享他勝利的喜悅,對他隻赢一目半目的棋局就不怎麼有興緻了。至于他的輸局,我通常不去複局,打這種譜時未免悶悶不樂。相信這情形也解答了王老師心中的疑問,我非但完全不能了解吳先生棋藝的精詣,不能體會到他在棋局中所顯示的沖淡平遠,事實上是以娛樂的心情去打譜,用功自然是白用了。這大概是舉世圍棋業餘愛好者的通病。其實,吳先生即使在負局之中也有不少精妙之着。但這些妙着和新穎的構思,也隻有專家棋士才能了解。前兩年稱霸日本棋壇的趙治勳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他生平鑽研最勤的是吳清源先生的棋局,四卷《吳清源打棋全集》已翻得破爛了,必須去買過一套新的。相信數百年之後,圍棋藝術更有無數創新,但吳先生的棋局仍将為後世棋士所鑽研不休。因為吳先生的棋藝不純在一些高超的精妙之着,而在于棋局背後所蘊藏的精神與境界。
《天外有天》這部書寫出了吳先生一生奕棋的經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吳先生畢生所尋求的,其實是一個崇高的心靈。隻因為他的世俗事業是奕棋,于是這崇高的心靈便反映在棋藝上。新布局法、大雪崩内拐的定式,以及其他各種為人盛所稱道的創造,其實隻是餘事而已。在吳先生崇高的心靈中,恐怕在近百局“十番棋”中将當世高手盡數打得降級,也隻是人生中微不足道的過眼煙雲吧。
很有機會為一位平生景仰的大宗師的回憶錄寫序,實是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