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露端倪

關燈
每個人的臉上都寫着曆史或者預言。

     ——S.T.柯爾律治(S.T.Coleridge) 1 埃勒裡的環球旅行已經進入了倒數第二個階段。

    為了收集有用的寫作素材,他已走訪了許多城市,聽警長們講述了許多活生生的故事。

    他本來隻計劃在倫敦停留一個晚上,但就在從奧拉飛往倫敦的途中,卻碰到了一個在倫敦警察廳威爾專員辦公室工作的國際刑警。

    這位刑警非常讨人喜歡,從一個酒館到另一個酒館,他給他講了一個又一個好故事,當埃勒裡意識到時,幾天幾夜已經眨眼間過去了,新年就要到了。

     第二天早上,為良心和理智所驅使,埃勒裡到航空公司辦公室去取機票,在那裡遇到了哈裡·伯克。

    伯克當時正在商量乘坐同一個航班去紐約的事。

     那位國際刑警向他介紹說伯克是一位私人偵探——“奎因,他是最好的一個,當然那是說他費用帳目的虛報額一般不超過10%。

    ”伯克聽罷放聲大笑。

    他是一個身材矮小、沙色頭發的男人,角鬥士般的脖子使他看上去很像一個拳擊賽的好對手。

    他的眼睛顔色很淡,幾乎透明,給人一種就要消失的感覺,好像它們壓根兒就不存在。

    他看起來很像是條頓人(條頓人:相傳為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前四世紀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北海沿岸。

    常用來指日耳曼人,尤指德國人。

    ——譯注),他自己說他本應帶有愛爾蘭土腔,但談話時卻帶有明顯的小舌音。

    國際刑警臨走前告訴埃勒裡說伯克是個變節的蘇格蘭人。

     兩個人到了最近的一家小酒館吃喝了一通後,伯克說: “那麼你就是那個小奎因了。

    這可真有意思。

    ” “是嗎?”埃勒裡說。

     “我是說以這種方式遇見你。

    不到15個小時前我還和你父親在一起呢。

    ” “我父親?” “紐約警察局的理查德·奎因警官。

    ”伯克很正經地說。

     “你是剛剛飛抵倫敦的嗎?” 蘇格蘭人點了點頭。

     “可我看到你幾分鐘前剛買了一張回紐約的機票。

    ” “我下飛機時收到了奎因警官的電報。

    好像是那件一開始就讓我去美國的案子有了進展。

    他要我立即飛回去。

    ” “那是我爸爸,”埃勒裡說。

    “他提到為什麼了嗎?” “沒有,但是他在電報裡用了一個很有味道的詞,‘即刻’。

    ” “那準是很重要。

    ”埃勒裡又從女招待那裡要了一杯淡啤酒。

    那個女招待很壯實,好像一隻手就能拎動整桶啤酒。

     “這件案子,伯克,會是那種我無法抗拒的事情嗎?” “我可不知道你經受折磨的能力。

    ”伯克也沖那個健壯的女招待笑了笑,然後把他那蘇格蘭人的鼻子埋進了酒杯中。

    他是一個很英俊的男人。

     他們倆肩并肩緊挨着坐在飛越大西洋的飛機上。

    埃勒裡通過巧妙的暗示發現,這個蘇格蘭人好像是來自中央情報局的。

    凡是說起與他的案子無關的話題,他都十分健談。

    哈裡.伯克原是警察局的人,最近才辭去了探員職務組建了自己的偵探所。

    他自嘲地說生意正在起步。

     “開始時,客人隻是接觸一下就走了。

    如果沒有我在警察局的關系的話,我大概就得像班圖人(Bantu)那樣糊口了。

    威爾專員一直對我不錯。

    ”埃勒裡推斷伯克目前所專注的案子是威爾最近對他施恩的結果。

    警察局接到了調查的要求,而專員發現它不屬于警察局的業務,于是就私下推薦讓伯克從事這工作。

    埃勒裡懷疑這種好意并不是威爾的第一次。

    伯克正被飛機的颠簸搞得上下跳動。

     “我是個單身漢,”這個沙色頭發的人說,“我不必為某個愛嘀咕的女人花費我的時間。

    不,沒有一個女人在我的考慮中,謝謝你。

    我在一個地方不會待太久,免得産生某種依戀感。

    ” “你是那種在墜落的飛機上堕入情網的人。

    ”埃勒裡根據傳聞說道。

     “能使我上鈎的對象還沒有出生呢。

    ” “當心我們這邊兒的女人。

    美國女人天生就能抓住那些頑固的人。

    ” “她們好像都很想念你,奎因。

    ” “哦,但我從來沒有上鈎。

    ” “那麼我們就有很多共同點了。

    ” 就這樣他們表明相互之間很投緣,隻是在一些小事上有分歧。

    臨到飛機在岡得爾停留時,兩個人已經以名字相稱了,甚至開始友好地争論做蘇格蘭鲫魚用不用加煎洋蔥的問題。

    飛機再次起飛後,他們依然談興很濃,差一點忘了慶祝辭舊迎新的時刻。

     新年一大早,飛機降落在肯尼迪國際機場,下了飛機後,他們結伴出了機場。

     “這個時候你是不可能找到一間旅館的房間的,”埃勒裡說,“到我家裡來吧,哈裡。

    ” “哦,不。

    我不能把你和警官趕出去住。

    ” “别廢話了,我的書房裡有一張兼作沙發的卧鋪。

    另外,這樣你還可以盡快知道我父親讓你回紐約的原因。

    ”哈裡·伯克順從地點了點頭。

    埃勒裡叫了輛出租車。

     出租車穿過時代廣場向城裡駛去,時代廣場看上去像是一座長滿風滾草的鬼城。

    “人類是污穢的家夥,不是嗎?”伯克用煙鬥柄指着街上的雜物說。

    “每次我看到這樣的東西就會想起《海灘上》的最後一幕。

    ” “可能他們也是這樣想的。

    ” 到達奎因的寓所後,他們發現警官不在房間裡。

    “是出去慶祝新年了嗎?”伯克大膽地說。

     “不大可能。

    我父親不會去慶祝。

    準是為了案子。

    這是什麼?” 那是留給埃勒裡的小紙條,放在他書房裡的打字機旁邊,是老人随手寫的。

     親愛的兒子: 住在東73大街的一位名叫羅伯塔·韋斯特的小姐要你給她打電話。

    她說無論你什麼時候回來,她都在等你的電話。

    我臨時有些事情要處理。

    我會給你打電話的。

    哦,孩子,新年快樂! 下面的簽名是“爸爸”,然後是一個電話号碼。

     “這就是奎因家的生活方式嗎?”蘇格蘭人問。

     “隻有被犯罪行為打斷時才這樣,我和爸爸通常是在電視機前打盹來度過除夕之夜的。

    ”埃勒裡撥着紙條上的電話号碼說。

    “把你的行李放到我的卧室去吧,哈裡—一在那邊兒。

    哦,如果你想要讓眼睛睜開的話,起居室裡有一個小吧台。

    你好?” “是埃勒裡·奎因嗎?”一個非常焦急的聲音問道。

     “是的。

    韋斯特小姐要我給她打電話。

    ” “我是韋斯特。

    你這麼早就給我打電話真是太好了。

    接電話的人都說你正在從英國飛回來的路上。

    奎因先生,你剛到嗎?” “剛到。

    有什麼事嗎,韋斯特小姐?” “你是從家裡打電話嗎?” “是的。

     “我想馬上就過來。

    ” “現在?”埃勒裡驚訝地問。

    “我要洗個澡,我還沒吃早飯,而且在跨越大西洋的飛機上睡覺也并非是我的一項技能。

    你不能等等嗎?” “我也沒有睡覺,一直都在等你的電話。

    求求你了?” 聽聲音她像是一個漂亮的女孩,所以埃勒裡隻好歎了口氣說,“你知道地址嗎?” 2 羅伯塔·韋斯特本人比她聽起來還要漂亮。

    埃勒裡一看到她就給她貼上了“劇院”的标簽,也許還應再加個“小”字。

    她體态優雅,膚色白皙,一頭真正的粟色頭發,明亮的眼睛由于睡眠不足或煩惱過度而顯得眼圈發黑,臉頰右上方有一個迷人的胎記,看上去很像一隻小蝴蝶。

    埃勒裡通過一些細微觀察推斷她是戲劇演員:她走路和翹起頭的姿勢中流露出某種緊張,使人感到這是她剛剛得到的健美技巧,說話時發音考究,甚至連微小而随意的語音不清都好像是經過仔細演練過。

    她穿着裙子和用某種安哥拉棉毛呢料子做的圓領罩衫,披着一件巴黎式的大衣,脖子上圍着一條可能是由畢加索設計的圍巾,帶着一副長手套。

    她的小腳上穿着昂貴的帶有蝴蝶結的時髦平頂鞋——埃勒裡有所觸動地開始推測,鞋子上的蝴蝶結一定是為了平衡她臉頰上的胎記而有意選擇的。

     這個女人看上去屬于那種貌似漫不經心但實際上精明仔細,以緻于埃勒裡對自己給她下的結論産生了懷疑。

    這種女人就像是剛從時尚雜志的畫頁上走出來,在他看來她們個個都像某個人的辦公室助手。

     “你在劇院工作,”他說。

     她那明亮近乎興奮的眼睛睜大了。

    “奎因先生,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有我的方法。

    ”他咧嘴一笑,看着她走進起居室。

    “哦,這位是伯克先生,韋斯特小姐。

    ” 女孩低聲說着什麼,而哈裡·伯克卻以一種吃驚的方式說了句“您好”,好像他剛剛碰到了什麼東西。

    他向埃勒裡的書房門口走去,有點兒不情願地說,“我去洗一下,埃勒裡。

    或者做點别的什麼。

    ” “也許韋斯特小姐不介意你在場,”埃勒裡說。

    “伯克先生是位私人偵探,從倫敦到美國來辦事的。

    ” “哦,既然是這樣,”女孩趕緊說,而且出于某種原因,她低下了頭。

    至于伯克,他像狗一樣瞥了埃勒裡一眼,慢慢地踱到一扇窗戶跟前,站在一邊看着。

     埃勒裡讓那女孩坐下,給她遞上早餐,但被謝絕了,然後他為她點上一支煙,說道,“現在我們可以談正事了嗎,韋斯特小姐?” 她沉默了片刻。

    然後說道,“我幾乎不知道該從哪兒說起,”看上去她很困惑;但是突然她探身将煙灰彈到煙灰缸裡。

    “我想你記得戈羅麗·圭爾德吧?” 埃勒裡記得戈羅麗·圭爾德。

    如果他假裝健忘的話,那将表明他自己有缺陷。

    他不僅記得戈羅麗·圭爾德,小時候還曾狂熱地聽過她的歌,他還曾對她有過那麼點幻想——一種當時國際流行的相思病—一甚至對她的聲音的回憶足以使他的五髒六腑都覺得發癢。

    回憶是留給那些崇拜者的,在她全盛時期,傳媒無法從字典裡找到合适的詞來稱呼這些人,于是幹脆把他們稱為她的“順從部下”。

     哦,是的,他曾聽說過吉吉,據說她的密友是這樣叫她的;(但他卻從來不是其中之一,唉,唉。

    )當他感受他過去的歲月時,仍然會在月明之夜偶爾聽一聽她過去的老唱片。

    而這時突然地聽到她的名字,确實感到很驚訝。

    就像是這位栗色頭發的女孩使他回憶起了海倫·摩根,或者是蓋麗.克茜或者《奧茲的女巫》中的那個嗓音顫抖的小女孩。

     “戈羅麗.圭爾德怎麼了?”埃勒裡問。

    哈裡·伯克動了一下,又趕緊停住了,這一動作表明伯克也很驚訝;驚訝或者還有更多的什麼東西。

    埃勒裡急切地想知道那到底是什麼。

    但他接着就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了羅伯塔·韋斯特身上。

     “我愛上了戈羅麗·圭爾德的丈夫,”女孩說,她說這件事的時态引起了埃勒裡的注意。

    “我的意思是,我應該說我曾經愛上過卡洛斯。

    ”埃勒裡似乎覺得她在發抖,當然實際上很少有人能有這樣的發現。

    她接着說,“女人怎麼會這樣傻呢?怎麼會是這樣盲目的傻瓜呢?” 她說完便哭了起來。

     在奎因的起居室裡,女人哭泣并不是什麼新鮮事。

    而且這些眼淚的原因顯然是最普通的那一種。

    然而埃勒裡還是被感動了,他讓她大聲哭出來。

    她終于停了下來,像個孩子似地抽着鼻子,她從包裡摸出手帕,擦了擦小鼻子。

    “對不起,”女孩說。

    “我本不打算那樣的。

    我下決心我不會這樣的。

    不管怎麼樣,事情已經過去七個月了。

    我想是的。

    但是現在又有事情發生了……” 3 羅伯塔·韋斯特的故事講得零零碎碎、雜亂無章,就像摔成碎片的拼圖一樣不得不一點點地重拼起來才行。

    按照埃勒裡的重新整理,故事是從戈羅麗·圭爾德的概況、她的生活和工作開始的。

     她1914年生于辛克萊·劉易斯鄉下,原名戈羅麗娅.戈爾登斯特恩(GloriaGuldenstern);30年代,她懷着劉易斯居民特有的質樸走出了中西部,從此令紐約乃至全國都為之傾倒。

    她一生從沒有上過音樂課;完全是自學的—一嗓音、樂理、鋼琴樣樣都行。

    她還自己為自己伴奏。

     據說戈羅麗·圭爾德也練嗓子。

    當然她的演唱技巧是精心設計的,就像曲譜上标注的那樣精确。

    她的嗓音中充滿激情,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悲傷,令無數的聽衆為之傾倒,聲音微弱而悠遠,不絕如縷。

    在夜總會裡,她的歌聲甚至能讓酒鬼們都安靜下來。

    批評家們稱之為“親切”的聲音,适合于小酒館。

    但是她的想力是這樣的普遍,吸引了許許多多的聽衆。

    到30年代末,她每周都要到廣播電台為成千上萬的聽衆們演唱。

    她是美國的廣播寵兒。

     廣播的開始曲是由她和她的42人樂隊演奏的甜美、悠揚的《共和國戰歌》。

    在那個比現在要樸實得多的年代,一位專欄作家親切地稱她為戈羅麗-戈羅麗”。

    戈羅麗一戈羅麗同時也是一位精明、現實的女人。

    她最聰明的一點就是把她的财富交給吝啬的劇院代理西爾瑪·皮爾特夫人,她很快就成了她的經理和票房代理。

    皮爾特夫人(曾經有過一個皮爾特先生,但是他已經消失在古老的離婚法庭的迷霧中了)成功地經營着戈羅麗的事業,據說到她1949年因嗓音不行而退休時,這位歌星已經是個百萬富翁了。

     戈羅麗愛好雖然有限,但非常好動腦子;退休後她不僅繼續迷戀音樂,而且也讓她有時間衷情于她的另一大愛好——猜字謎。

    在追求完美的高頻音響設備在全國開始普及之前,她早就是一個發燒友了;她的當代音樂收藏是所有收藏家們的夢想。

    而促使她專注于字謎的動因就不那麼清楚了。

    她來自于明尼蘇達州的農村家庭,那裡對字謎這樣的娛樂方式的興趣僅限于薩姆·勞埃德在農舍的客廳裡的那種古老方式的翻版。

    但是,戈羅麗在縱橫字謎、雙縱橫字謎、颠倒字迷和偵探小說(古典的迷惑者的領域——她對二戰後開始充斥于書架上的性和暴力以及心理神秘小說沒有任何興趣)上花費了大量時間。

    她紐約的寓所和隐蔽的鄉間别墅——坐落在康涅狄克州紐頓附近的湖邊,為一片茂密的松柏所包圍——都堆滿了唱機、唱片、調頻收音機、電子錄音設備(她不能忍受與它分開)、樂器、山一樣高的神秘小說和字謎方面的書和小玩意;在她的露天平台上有一套葡萄牙産的用濕葦草手編而成的椅子,其神奇之處在于每次雨淋到上面它們都會變得更結實。

     雖然戈羅麗是一個身材豐滿、魅力十足的女人,有不少人(保守的說法)追求她,但她在演唱生涯中一直是單身。

    在她35歲聲音不行了的時候,命運的陷井不知不覺地使她陷入了嘉寶式的與世隔絕,對這種事像地震般關注的媒體認為她會像嘉寶一樣永遠也不會結婚了。

    她也的确堅持了9年。

    但是1958年,她結識了卡洛斯·阿曼都伯爵,那時她44歲而卡洛斯才33歲。

    三個月之後他們結為夫妻。

     阿曼都“伯爵”是一個自封的頭銜,對此沒有人把它當回事,至少所有卡洛斯家的人都如此。

    他的祖輩一直是飄浮不定的;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不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但他自己十分陶醉于此。

    當他為幻想所陶醉時,他會自稱有西班牙、羅馬、葡萄牙和希臘一羅馬尼亞的血統;有一次他甚至說他母親是埃及人。

    他的一位具有國際血統的朋友(一位真正的伯爵)笑着說“顯然是克利奧帕特拉(Cleopatra)女王的直系血統”。

    而卡洛斯則露出他潔白的牙齒,笑着回答說,“當然,從羅密歐衍生來的。

    ”那些自稱有可靠消息的人斷定他的父母是吉普賽人,他是出生在阿爾巴尼亞的某條龌龊的路邊的大篷車裡。

    這大概是最貼邊的了。

     所有這些似乎對他生活中的女人們都沒有絲毫不同。

    她們像馴服的錫兵一樣,一個又一個地被他的情愛之火所征服。

    作為工作原則,他一直使自己的感情保持平靜,而不至于因為一次誠實的激動而使它迸發出來。

    女人就是他的職業,除此而外他一生中沒有做過一天其他有報酬的工作。

     卡洛斯的第一次婚姻是他19歲時娶了一位來自俄克拉荷馬的石油大亨的遺漏。

    她的年齡是卡洛斯的三倍,而她對年輕男人的貪婪令他十分高興。

    她讓他自由飄蕩了兩年,使他闖蕩成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

    離婚給他帶來的财富是可觀的,而他隻用了一年就把這些錢花得一幹二淨。

     他的第二位妻子是一個富有的丹麥女男爵,活像一座大教堂的奇形怪狀的雕像,她的主要愛好就是梳理他卷曲的黑發,仿佛他是個玩具娃娃。

    躺在床上忍受那些可怕的手指在他頭上爬過的煎熬,四個月對卡洛斯來說已經足夠了。

    他勾引他妻子迷人的女秘書,故意讓自己被抓住,而且堂而皇之地堅持以付給他錢作為他保持沉默的補償。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闊綽生活,卡洛斯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标了。

     在阿爾卑斯山避暑時,他發現了一個美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