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的毒計
關燈
小
中
大
由叔叔你來當皇帝,更為合适啊!”高陽公主說出這樣的話,用以讨好荊王。
高陽公主的妹妹巴陵公主,也對成為長孫無忌之傀儡的哥哥高宗極為不滿。
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的母親是太宗之妹平陽公主,因此雖為臣籍之人,卻與皇室有雙層關系。
這一幹人在反高宗感情上起了共鳴,相互之間常有聯絡。
名為反高宗,實際上如果稱做反長孫無忌,可能更為正确。
長孫無忌經過調查,掌握他們有不妥當言論的證據,但他視為主要目标的吳王李恪,則似乎與這一票人毫無相幹。
“因為有纥幹承基的前例嘛!” 長孫無忌在對謀反嫌疑進行調查時,把房遺愛逼得無詞以答後,說出這麼一句話。
皇太子李承乾謀反時,纥幹承基原本準備擔任刺客任務,是企圖殺害魏王李泰的主角。
他後來因另案而被捕,結果在審訊時說出皇太子謀反之事,不但被饒一命,更被提拔為佑川府折沖都尉。
皇太子承乾有企圖謀反之事嗎?——當時就有許多人對此産生疑問。
皇太子可能是被人拖下水的。
——民間甚至有這樣的傳聞。
我是受雇為刺客的。
——結果,由于纥幹承基做此自白,皇太子謀反事件便告成立。
如果你協助捏造證據,會像纥幹承基一樣被饒命,而且得以升官。
——長孫無忌對房遺愛提起這個前例,為的是給他這個暗示。
房遺愛開始思索。
我們的夥伴都被偵訊,各人的言行已被他們完全知悉。
現在暗示我要捏造證據,一定是要把我們這一票以外的某人拖下水。
這個人會是誰呢? 長孫無忌最急于消除的人物——房遺愛一下子就得到答案:這個人除吳王李恪以外無他。
李恪自小就被封為長沙王,後來改封漢王、蜀王,最後成為吳王,并于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以安州都督前赴任地,于高宗即位後,成為梁州都督。
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任地,到首都長安的機會甚少。
受房遺愛謀反事件連坐的柴令武是衛州刺史,卻稱病長久居留長安。
同黨的薛萬徹(太宗之妹丹陽公主的丈夫)雖為甯州刺史,卻以足疾為借口,留在首都參加謀議。
房遺愛認為自己已揣測到長孫無忌的心意,因而做出虛假的供詞道:“說實在話,吳王也參與了我們的謀議。
他因為人在梁州,所以和我們聯絡時,使用的都是密函。
” “這些密函在哪裡?” “既然是密函,當然閱後立刻燒掉。
” “你說的話沒錯嗎?” “一點不假。
請不要忘記纥幹承基的前例。
” 長孫無忌沒有回答,隻是輕輕點一下頭而已。
我成功了!——實際上,長孫無忌在心裡吐着舌頭。
他根本無意依照前例赦免房遺愛。
反高宗派——也就是反長孫無忌派——的皇族和有關人員,因此得以一舉肅清,當然,還包括因立皇太子問題而對自己懷恨在心的吳王李恪在内! 這與其說是謀反事件,不如說是不滿分子聚在一起的事件。
這起謀反事件的調查,開始于永徽三年十一月,到翌年二月就決定處分方式:房遺愛、薛萬徹以及柴令武三人均被處斬,這三個人雖然都是公主的丈夫,身份卻是臣下;四位皇族——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高陽公主以及巴陵公主,都被賜死。
認為拖吳王李恪下水就能保住自己性命的房遺愛,隻能說是思慮淺薄。
心腸軟弱的高宗道:“荊王是朕的叔叔,吳王則為朕的兄長。
不能設法饒他們一命嗎?” “這樣不能産生以儆效尤作用。
一旦決定的事情必須執行,國基才能鞏固。
”兵部尚書崔敦禮如此規誡高宗。
吳王李恪臨死前高喊道:“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忠良之士。
宗社有靈!長孫一族滅亡,為期不遠!” 長孫無忌對李恪的聲望之高心生嫉妒,因而将之陷害,這一點,
高陽公主的妹妹巴陵公主,也對成為長孫無忌之傀儡的哥哥高宗極為不滿。
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的母親是太宗之妹平陽公主,因此雖為臣籍之人,卻與皇室有雙層關系。
這一幹人在反高宗感情上起了共鳴,相互之間常有聯絡。
名為反高宗,實際上如果稱做反長孫無忌,可能更為正确。
長孫無忌經過調查,掌握他們有不妥當言論的證據,但他視為主要目标的吳王李恪,則似乎與這一票人毫無相幹。
“因為有纥幹承基的前例嘛!” 長孫無忌在對謀反嫌疑進行調查時,把房遺愛逼得無詞以答後,說出這麼一句話。
皇太子李承乾謀反時,纥幹承基原本準備擔任刺客任務,是企圖殺害魏王李泰的主角。
他後來因另案而被捕,結果在審訊時說出皇太子謀反之事,不但被饒一命,更被提拔為佑川府折沖都尉。
皇太子承乾有企圖謀反之事嗎?——當時就有許多人對此産生疑問。
皇太子可能是被人拖下水的。
——民間甚至有這樣的傳聞。
我是受雇為刺客的。
——結果,由于纥幹承基做此自白,皇太子謀反事件便告成立。
如果你協助捏造證據,會像纥幹承基一樣被饒命,而且得以升官。
——長孫無忌對房遺愛提起這個前例,為的是給他這個暗示。
房遺愛開始思索。
我們的夥伴都被偵訊,各人的言行已被他們完全知悉。
現在暗示我要捏造證據,一定是要把我們這一票以外的某人拖下水。
這個人會是誰呢? 長孫無忌最急于消除的人物——房遺愛一下子就得到答案:這個人除吳王李恪以外無他。
李恪自小就被封為長沙王,後來改封漢王、蜀王,最後成為吳王,并于貞觀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以安州都督前赴任地,于高宗即位後,成為梁州都督。
他大部分時間都在任地,到首都長安的機會甚少。
受房遺愛謀反事件連坐的柴令武是衛州刺史,卻稱病長久居留長安。
同黨的薛萬徹(太宗之妹丹陽公主的丈夫)雖為甯州刺史,卻以足疾為借口,留在首都參加謀議。
房遺愛認為自己已揣測到長孫無忌的心意,因而做出虛假的供詞道:“說實在話,吳王也參與了我們的謀議。
他因為人在梁州,所以和我們聯絡時,使用的都是密函。
” “這些密函在哪裡?” “既然是密函,當然閱後立刻燒掉。
” “你說的話沒錯嗎?” “一點不假。
請不要忘記纥幹承基的前例。
” 長孫無忌沒有回答,隻是輕輕點一下頭而已。
我成功了!——實際上,長孫無忌在心裡吐着舌頭。
他根本無意依照前例赦免房遺愛。
反高宗派——也就是反長孫無忌派——的皇族和有關人員,因此得以一舉肅清,當然,還包括因立皇太子問題而對自己懷恨在心的吳王李恪在内! 這與其說是謀反事件,不如說是不滿分子聚在一起的事件。
這起謀反事件的調查,開始于永徽三年十一月,到翌年二月就決定處分方式:房遺愛、薛萬徹以及柴令武三人均被處斬,這三個人雖然都是公主的丈夫,身份卻是臣下;四位皇族——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高陽公主以及巴陵公主,都被賜死。
認為拖吳王李恪下水就能保住自己性命的房遺愛,隻能說是思慮淺薄。
心腸軟弱的高宗道:“荊王是朕的叔叔,吳王則為朕的兄長。
不能設法饒他們一命嗎?” “這樣不能産生以儆效尤作用。
一旦決定的事情必須執行,國基才能鞏固。
”兵部尚書崔敦禮如此規誡高宗。
吳王李恪臨死前高喊道:“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忠良之士。
宗社有靈!長孫一族滅亡,為期不遠!” 長孫無忌對李恪的聲望之高心生嫉妒,因而将之陷害,這一點,